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强勉(強勉)  拼音:qiǎng miǎn
勉强做某事。《儒林外史》第五回:「及到天气和暖,又强勉进些饮食,挣起来家前屋后走走。」
《漢語大詞典》:赋归去(賦歸去)
晋 陶潜 为 彭泽 令,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并赋《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后因以“赋归去”为辞官归隐之典。 唐 王维 《奉送六舅归陆浑》诗:“酌醴赋归去,共知 陶令 贤。”亦作“ 赋归田 ”、“ 赋归来 ”。 宋 邵雍 《诲答尧夫见寄》诗:“应笑无成三黜后,病衰方始赋归田。” 宋 晁补之 《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词:“谓 东坡 、未老赋归来,天未遣公归。” 宋 叶梦得 《满江红·重阳赏菊》词:“问何须、特地赋归来,抛 彭泽 。”
《漢語大詞典》:风雩
《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浴乎 沂水 之上,风凉於舞雩之下,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后即借“风雩”表示不愿仕宦之志。 明 何景明 《送阙郡博》诗:“石磬古堂时自发,风雩春服暮同归。城中往来多冠盖,名教无言乐地稀。” 明 唐顺之 《重修宜兴县学记》:“盖 孔 门诸子尝言志矣。 点 独不愿仕也,浴 沂 风雩、鼓瑟咏歌以适其意。”
《國語辭典》:私事  拼音:sī shì
1.个人的事。《孟子。滕文公上》:「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不是官差,是办自己私事去了。」也称为「私务」。
2.隐密不愿公开的事。《红楼梦》第四三回:「原来宝玉心里有件私事,于头一日就吩咐茗烟:『明日一早要出门,备下两匹马在后门口等著。』」
《國語辭典》:讳言(諱言)  拼音:huì yán
1.有所忌讳而不敢明说。《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君上好善,民无讳言。」《宋史。卷四五。理宗本纪五》:「似道自诡有再造之功,讳言岁币及讲和之事。」
2.拒绝劝谏。《后汉书。卷五七。刘陶传》:「臣敢吐不时之义于讳言之朝,犹冰霜见日,必至消灭。」
《國語辭典》:厌倦(猒倦)  拼音:yàn juàn
厌恶疲惫。《后汉书。卷三六。范升传》:「近有司请置京氏易博士,……从之则失道,不从则失人,将恐陛下必有厌倦之听。」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一八。张山人诗》:「年益老,颇厌倦,乃还乡里。」
《國語辭典》:厌倦(厭倦)  拼音:yàn juàn
厌恶倦怠。《南史。卷四四。齐武帝诸子传。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文明小史》第五一回:「在日本耽搁了十来日,心里有点厌倦了。」
《漢語大詞典》:蒙袂
用袖子蒙住脸。谓不愿见人。礼记·檀弓下:“ 齐 大飢, 黔敖 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屨,贸贸然来。” 郑玄 注:“蒙袂,不欲见人也。” 晋 陶潜 《有会而作》诗:“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
《漢語大詞典》:不慭遗(不憖遺)
不愿留。诗·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遗一老,俾守我王。”后用作对大臣逝世表示哀悼之辞。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天不憖遗老,俾屏我王。”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天不憖遗,奄见薨落。” 唐 高彦休 唐阙史·丞相兰公晚遇:“及薨於位,上再兴不憖遗之叹,而废常朝者三日,册赠之礼,有加美焉。”亦省作“ 不憖 ”。 唐 颜真卿 《康使君神道》:“天乎不憖,其恨若何!”
《国语辞典》:厌食(厌食)  拼音:yàn shí
缺乏食欲,不愿进食,称为「厌食」。
《國語辭典》:遁辞(遁辭)  拼音:dùn cí
理屈辞穷时,为逃避他人诘问,于是偏离主题,闪烁其辞。《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也作「遁词」。
《國語辭典》:遁辞(遯辭)  拼音:dùn cí
支吾搪塞的言词。《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戴良传》:「州郡迫之,乃遁辞诣府,悉将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入江夏山中。」
《國語辭典》:隐衷(隱衷)  拼音:yǐn zhōng
不愿告人的心事。
《漢語大詞典》:灭刺(滅刺)
让名刺上的文字漫灭。谓不愿投名刺以干谒。语本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始达 潁川 ,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於刺字漫灭。” 唐 黄滔 《谢试官》:“而 滔 丘锦小才,路蒲末学,既非 禰 鶚,大惧 温 犀,固当絶望超隅,甘心灭刺。”
《國語辭典》:隐私(隱私)  拼音:yǐn sī
隐秘而不使人知道的私事。如:「揭发他人的隐私,是不道德的行为。」
《國語辭典》:嫌弃(嫌棄)  拼音:xián qì
厌恶不喜欢,不愿接近。《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七出》:「似相嫌弃,五百年未知道,缘分如何?」也作「弃嫌」。
《國語辭典》:不理会(不理會)  拼音:bù lǐ huì
不理睬、不去处理。如:「他正专心在看电视,门铃响了他也不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