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著 → 着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典故
三万六千排日醉
 
倾江变酒
 
岘山落日客犹迷
 
市人拍手拦街笑
 
扶玉山
 
扶起瑶山
 
拍手笑人醉如泥
 
拍手笑颓山
 
明月清风何用买
 
清风不用一钱买
 
玉山未倒
 
玉山自倒
 
举长江变香醪
 
变春江
 
买得风光不著钱
  
难变春江
 
风月不用一钱买


《全唐诗》卷一百六十六〈襄阳歌〉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䍦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恰似葡萄初拨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千金骏马换少妾】。笑坐雕鞍歌落梅【醉坐雕鞍歌落梅】,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摧,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龟龙剥落生莓苔】,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案:一本此下有:谁能忧彼身后事。金凫银鸭葬死灰二句。】。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国语辞典》:不著  拼音:bù zhuó
1.不在。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每日家酒里眠,酒里卧,不著家里,撇的我冷冷清清。」《元曲选。合同文字。第二折》:「怎知道寿短促,命苦毒,再没个亲人看顾,闪的这两把骨殖儿不著坟墓。」
2.不顾。元。秦𥳑夫《东堂老。楔子》:「只伴著一夥狂朋怪友,饮酒非为,吃穿衣饭,不著家业。」
《國語辭典》:不著  拼音:bù zháo
1.不适宜。宋。杨万里 和道父山歌:「种田不收一年事,取妇不著一生贫。」《警世通言。卷一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迎儿,你嫁人不著,是你的事。我今与你一两银子,后番却休要来。」
2.不用、不需。宋。黄庭坚 四休居士诗:「无求不著看人面,有酒可以留人嬉。」
3.不及时。《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二》:「走向前,喜满腮。接待不著且休怪,倒玉柱金山纳头拜。」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一折:「早知陛下到来,只合远接,接待不著,勿令见罪。」
4.不成功。《水浒传》第六一回:「这李固原是东京人,因来北京投奔相识不著,冻倒在卢员外门前。」《老残游记》第一五回:「刚睡下来,冷得异样,越冷越打战,就睡不著了。」
《国语辞典》:不著人  拼音:bù zhuó rén
1.不近人。宋。欧阳修〈减字木兰花。楼台向晓〉词:「香生舞袂,楚女腰肢天与细。汗粉重匀,酒后轻寒不著人。」
2.不近人情。《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员外说的话太不著人!有那三件事的,他不去嫁个年少郎君,却肯随你这老头子!」也作「不著情」。
《国语辞典》:睡不著  拼音:shuì bù zhāo
无法入睡。如:「她因有心事而整晚睡不著。」
《国语辞典》:用不著  拼音:yòng bù zháo
不用、不需要。如:「这样的交情用不著客气!」
《国语辞典》:不著意  拼音:bù zhuó yì
不注意。《水浒传》第一六回:「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著意,心内自恼他。」《红楼梦》第三五回:「林黛玉自不消说,平素十顿饭只好吃五顿,众人也不著意了。」
《国语辞典》:不著家  拼音:bù zhuó jiā
不肯待在家里。《醒世恒言。卷一四。闹樊楼多情周胜仙》:「范二郎閒时不著家,从下了定,便不出门。」
《漢語大詞典》:不着家
不在家。《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范二郎 閒时不着家,从下了定,便不出门,与哥哥照管店里。”
分類:不在在家
《国语辞典》:不著忙  拼音:bù zháo máng
形容手足无措的样子。元。无名氏《黄花峪》第一折:「我劝他来,连我打的不著忙。他是个权豪势要的人,我不敢劝他。」
分类:手足无措
《国语辞典》:不著脚(不著脚)  拼音:bù zhuó jiǎo
不走动、不来往。如:「两家亲戚,为了一件小事,从此不著脚。」元。冯子翼〈岐山南显道冷香亭〉诗:「州县不著脚,时人笑清鲠。」
《国语辞典》:摸不著  拼音:mō bù zháo
1.经过探寻而仍不能了解。如:「这件案子始终摸不著头绪。」
2.料不定、弄不好。《水浒传》第一○回:「你不省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著便要杀人放火。」
《漢語大詞典》:不着人
犹言不近人情。《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只是员外説的话太不着人,有那三件事的,他不去嫁个年少郎君,却肯随你这老头子。”
分類:不近人情
《漢語大詞典》:不着意
方言。没想到。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一章:“不着意 胡宗南 没值住几回摔打,扑了回 绥德 缩下去,再没听说厉害。”
《高级汉语词典》:用不着
没办法
分类:用不着
《漢語大詞典》:铜鞮(銅鞮)
(1). 春秋 晋 邑名。在今 山西省 沁县 南。 晋平公 曾筑 铜鞮宫 于此。 汉 置县,治所在今 山西省 沁县 南。 北魏 以后屡有迁移。 明 洪武 初废入 沁州 。左传·成公九年:“秋, 郑伯 如 晋 , 晋 人讨其贰於 楚 也;执诸 铜鞮 。” 杜预 注:“ 铜鞮 , 晋 别县,在 上党 。” 杨伯峻 注:“据《嘉庆一统志》, 铜鞮 在今 山西 沁县 南。”
(2). 春秋 晋 离宫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 铜鞮 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 杜预 注:“ 铜鞮 , 晋 离宫。” 杨伯峻 注:“ 铜鞮宫 在 山西 沁县 南二十五里。”
(3).指 襄阳 。 唐 李端 《代弃妇答贾客》诗:“ 玉垒城 边争马走, 铜鞮 市里共乘舟。” 宋 张孝祥 《醉落魄》词:“桃花庭院光阴速, 铜鞮 谁唱大堤曲。归时想是樱桃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公文介公诗:“《襄阳》云……林鶯送客巖花笑,曾见 铜鞮 歌舞无?”
(4).曲名。 明徐复祚《投梭记·叙饮》:“唱罢《铜鞮》日欲脯,花前醉樽前起舞。”参见“ 铜鞮曲 ”。
(5).亦作“ 铜鍉 ”。复姓。 春秋 时有 铜鍉伯华 。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漢語大詞典》:铜鞮曲(銅鞮曲)
《白铜鞮歌》。也称《襄阳蹋铜蹄》。乐府清商曲名。隋书·音乐志上:“初 武帝 之在 雍镇 ,有童謡云:‘ 襄阳 白铜蹄,反缚 扬州 儿。’识者言,白铜蹄谓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 扬州 之士,皆面缚,果如謡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 沈约 为三曲,以被絃管。” 宋 梅尧臣 《送周谏议知襄阳》诗:“里儿尚唱《铜鞮曲》,耆旧争随画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