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丘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2,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203  204  205  206  207  209  210  211  212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海禄(万中 )
释弘储(继起 退翁 金 )
释续灯(弥嵩 顽叟 郑 )
释今无(阿字 )
释今离(即觉 尚源 )
释元彻(壁山 侯 )
释照拙(道余 方 )
僧实䚮(可南 )
释今如(真佛 黄 )
释今邡(姜山、思微 微 )
释德基(定庵 佛而逝 )
释愿光(心月 )
释照福(振寰 孟 )
释今回(更涉、方之 鸿暹 )
释古通(循圆、友夏 国桢 )
释海禄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海禄,字万中,大兴人也。髫年祝发兴隆庵。顺治五年,玉光律师宏戒广济。禄与同侣相诫曰:“我辈新徒,戒力未坚,当先登律堂深求造诣。坐作进退,悉合规矩,非可微涉经训,徒资谭论也。况近来沙门佻挞日甚,不守毗尼,何称佛子。”时玉光总持律部,操德精严,见禄衣敝履穿,坐无越席,行无越思,经岁不闻笑语,步行绥绥尘不为动,有諠于侧者,则凝坐寂然,视若无睹。因其纯笃,拔为教授,阐心诱道,孳孳不倦。有好学者,则与之究解,贯彻终始,忻然说怿。偶有桀黠,薰其德馨,潜化默运,不觉自新,日迁于善。玉光益敬爱之。每有问答,未尝妄下一语,出见大众,澹然寡言,而胸中空洞不著一物,人我俱亡。清顺治八年,玉光既灭,恒明老人乃迎之升座。摄尔旧衲,行止如故,主席六载,说戒硁硁,众有不和,但责执事。由是两序翕然,不严而畏。尝作《持戒简要颂》,明月易晓,以训后学,幽燕弟子多遵守之。薰修之馀,遍检三藏,因著《正法经》五卷,其他撰作,多在别集。每乘月独步,裴回阶间,闻诵读声,辄即其门,伫立不去,久之乃叩户启扉,复与研味,迎机而道,多所造就。游其门者几二千人。其最上弟子则有天孚湛祐。以康熙十年寂于广济寺寮,荼毗,归灵骨于二圣庵塔院。鸳水何元英为之赞云。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四十一
字继起,通州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弘储,字继起,亦号退翁,姓李氏,通人也。母高氏,梦梵僧授金环而生,小字金。四岁抚于祖母孙氏,终日兀坐私语,语不可解。剃染后,行脚参方得法于三峰藏,博通内外,心地光明,提正法印,十坐道场,息影灵岩,有终焉之志。吴人以虎邱虚席,强起应之,升座说法,四众围绕。有《虎邱语录》一卷,钱公谦益为之序,具文集。居半载谢去,后寂于尧峰,康熙壬子九月二十七日也。荼毗龛顶生光,渐变五色光,中有声大如雷,顿成妙景,若琉璃世界。弟子南潜,撰《化琉璃记》。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释续灯,字弥嵩,号顽叟。姓郑氏,孝昌人。幼从广化顿悟薙染,受具戒于华山见月体律师,得法于岳麓肺山檀,遂继其席。拈槌之馀,坐啸峰麓,湘水环回,夕阳西下,帆归天际,泽畔行吟,触物成韵,翛然迥出之资,非寻常所及,沈吟八载,诗境禅悦,俱入妙品。迁居南岳中庵及清凉寺中庵,居七十二峰之中。昔大错老人卜筑于此,其赋咏为楚南所传诵,而续灯避乱其间,每一登眺,山鸣谷应,偶有所得,称口而哦,有《南岳山居诗》三十韵,自东至咸,一韵一篇,及《中庵后草》数十篇,《南岳海云诗》十首。昔人谓其雄奇古朴,直逼少陵,盖以虚灵之质,写浩瀚之境,如云舒风卷,不可端倪。其《岳麓山居诗》为次南涧法雨大师韵者数十首,苍凉幽峭,清醇淡远之意,皆独杼机轴,暗逗针锋,随所见闻,俱成义谛。盖其胸中圆明湛定,兴会所属,自然成响。今录其五言古诗,与禅旨亲切者,如《听鸟》云:“春晴花欲然,山昼静如彻。侧耳坐茅檐,细听鸟能说。鸟语夫何为,独使我心悦。所吐无烦嚣,喃喃照冰雪。人口多雌黄,爱恶恣其辙。讹言乱友朋,谗言陷忠烈。未若杜宇心,生成一片血。所惜知音希,空使寒光裂。”《惜鹦鹉鸟篇》云:“鹦鹉鸟之俊,羽毛亦足奇。羽毛不足羡,尔乃工言辞。贾客爱金宝,远贩关西陲。江南尚华美,高价来京畿。公子见之笑,未惜囊中资。得之不轻易,银笼悬高枝。肉食恐不屑,呼童打虫儿。美人畏言语,计害心离披。托意挽钗钏,扰乱清油丝。强悍骂公子,畜此胡尔为。背里谓奴婢,碎羽灭毛皮。细询所憾故,母乃徇其私。鹦鹉竟何罪,美人良足悲。”《荒年卖儿行》:“去年禾尽死,今年禾尚迟。米价日腾贵,户市争糠秕。东南军饷急,秋赋当夏支。虽有升斗粟,又为官纳之。东家不可贷,西家不可移。入门控饥妇,踌躇欲卖儿。儿去口亦去,儿饥我更饥。与其死共处,不若生别离。将儿出门去,得粟泪垂垂。”又《雪中古意》:“岩寺绕冰花,钟声碎寒玉。榾火无全威,冻云驱不出。面壁拟高山,衲服蒙头入。谁复乞安心,夜深门外立。”调高格古,韵远意深,使读者洒然。壬戌长沙观察赵云、岑方伯、薛梁翁、中丞泰岩丁公,皆乐为之助,重兴岳麓,有《三会语录》若干卷,均刋行于世。世寿五十九,僧腊四十七。寂于康熙庚午六月二十九日,掩灵骨于舍利塔上,得法弟子文惺为之铭。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六八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人物简介

全粤诗
今离(?--一六七三),字即觉。新会人。俗姓黄,原名尚源。诸生。明桂王永历二年(一六四八)从天然禅师受具,居雷峰。顷充华首、栖贤监院,再领雷峰监院。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示寂庐山。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释元彻,字壁山。姓侯氏,高淳人。襁褓失怙,茕茕孑立。年十六,发心出家,依宁国莲花禅院一枝剃度,复圆戒于漂阳崇福寺石鉴。寻至报恩,作苦两载,勤方参究,终无省发。因行脚吴越,踏遍禅丛,每触云山烟水,花发鸟啼,觉非境缘。性灵绝待,虽不自信,为有悟处,而随响答机,颇无滞相,归省一枝。夜起廊下,举头见月,直下豁然,一如身外无馀。有偈云:“通身即见大光明,犹是迷云遮太清。明暗两关俱打破,驴胎马腹任纵横。”时年二十有六,己亥中秋也。过漂水塔下寺,见永泰互相勘发,亦有入处。为数日留,乃访铁舟金陵天隆,叩自閒于宜兴芙蓉,更于福岩谒费隐,各见机用,当仁不让。随至嘉兴万寿寺,听三宜讲《楞严经》,颇新见闻,多落窠臼。闻太平采石镇麓心寺大咸,善诱方来,诲人不倦,往依杖履,视其语默,时或触机点拨,生大惭愧。清夜感悲,深怀悔责,咸见其真诚,因勉之曰:“众到无边誓愿度,已身未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烦恼无尽誓愿断,断一切烦脑,證一切菩提;法门无尽誓愿学,佛称种智,修假多闻;佛道无上誓愿成,虚空真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智种。”彻聆斯语,服膺拳拳。淹忽三年,随咸退归东山,以联芳源流付之,勖其躬行实践,深蓄厚养,以待时节因缘,不可轻出浅露。康熙丁未,将往盛京,道出维扬,与刘居士调元遇于舟中,萍水契合,受其约请住古燕观音道场。六月望日入院,云:“释迦已过去,弥勒犹未来。”乃顾左右曰:“相逢不识面,著眼莫依稀。”著有《语录》二卷。有《住山偈》云:“居在深林远市廛,山中无事绝攀缘。荆门镇日无人到,时看残霞落照前。”《栽松》:根深培植在山隈,日见青青覆缘苔。可与山门标景致,四时苍翠拂云堆。”又《和友人韵》:“深山幽谷且随缘,种粟浇蔬数亩园。寒暑来时浑不觉,披云坐起覆西轩。”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释照拙,字道余。姓方氏,莆田人也。父汉卿,儒修甚勤。母陈氏感奇香满室而娠。崇祯癸酉重九日生儿,香气如前,邻居异之。年十二,怙恃俱失,从圣寿寺竹叟薙染,诵习十载。往福炉,依时学受具足戒。竹叟既没,仍参福炉,问:“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良久领悟大旨,作礼而退。益加策励,会如幻移锡芙蓉,邂逅之间,便承激扬,有如针芥,遂依座下。久之复辞去,参虚白于黄檗,机锋酬酢,證合无异,及如幻应武荣雪峰之请,驰书招之,随至雪峰,兢兢自守。戊午重九日,如幻付以衣拂,使之继席雪峰。后如幻寂,为辑其《语录》序而刋之。寺左六和楼改建方丈,久未就,拙集檀信经营乃成。以康熙甲申年四月二十四日示寂,寿七十二,腊五十,塔于寺右。拙赋性恬澹,言笑不苟,住山四十馀年,甘淡泊以法道自持,高风峻节,足为典型。著有《雪峰语录》、《雪峰诗集》二卷及《毬堂草》一卷。
僧实䚮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五
实䚮,字可南,吴县人。
清诗别裁集
字可南,江南吴县人。○诗从黄子若木处钞得,无稿本也。气清语削、涤尽尘俗,见我吴前此大有诗僧。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可南,吴人。

人物简介

全粤诗
今如(?—一六七四),字真佛。新会人。俗姓黄,角子今(上草头下黾)父。诸生。明桂王永历七年(一六五三)皈天然老人出世登具。事见《海云禅藻集》卷二。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八二
今邡,字姜山。新会人。俗姓莫,原名微,字思微。诸生。明桂王永历十四年(一六六〇)落染受具。清圣祖康熙七年(一六六八),为雷峰监院。后居福州长庆坐化。事见《海云禅藻集》卷二。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德基,字定庵,姓林氏,休宁人也。父之泰,母姜氏。诞生之辰,瑞雯满室,吉祥止止。稍长,性见慈善,雅信佛旨,芳洁自喜,不近酒肉。读书颖悟,数过不忘,尝闻老衲读《金刚经》至“如露如电”,顿发出世之心。以亲老弟幼,不忍遽违,力事生理,承欢菽水。及父没弟长,能委家计,乃拜辞慈帏。径下姑苏,访吴中有道知识,得宝林寺竹怀,往求剃度,给侍左右,将及一期。闻金陵华山见月演戒因缘,启白得受具足。然陆沈下版,未露圭角,专志研精诸大律部,俱臻玄奥。凡十五年,得阇黎成拙称许,拔居教授,整饬规约,上下敬服。见月化后,即受传衣,履席二载,声誉旁流。甲寅秋,江南苦旱,入冬,山下饥民就食山头,为设粥赈之,恐粮少不济,率众渡江,由仪真至维扬,沿涂托钵,郡邑善信素仰德望,乐施不绝。山上荒黎卒赖周济,至麦熟始散。癸亥冬,徇两浙绅耆所请,至武林昭庆说戒一期,香花塞路,道俗嗟叹,善因福果,世所希有。所著《毗尼关要》十六卷,《羯磨会释》十四卷,《比丘尼律本会义》十二卷,摭其箐华,发抒底蕴,诚便后学。庚辰季冬朔,示微疾,集大众诫之曰:“凡我出家,止为生死,不可不真实修行。既知修行,必当严持戒律,若不持戒而欲超脱生死,如缘木求鱼,舍舟渡海,岂可得哉。吾早晚行矣,愿共勉之。”至八日沐浴更衣,号佛而逝,塔于龙山之阳。寿六十有七,腊四十八,坐夏四十四。弟子三十八人,一时铮铮,足嗣法响。其《毗尼关要》十六卷,清乾隆二年,释福聚奏请入藏。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四七
愿光,字心月。远布和尚法嗣,住法性禅院。尝与梁佩兰、陈恭尹、周大樽诸词人结社于兰湖,辑《兰湖唱和集》。著有《兰湖稿》。事见《粤东诗海》卷九八。
清诗别裁集
字心月。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照福,字振寰,姓孟氏,大兴人也。生有殊性,独坐寡言。方在龀龄,便亲法乳。初依延禧寺名驰𩮜染,受具于广济寺万钟,精进潜修,足不踰阃者十有五年。究求律学,侪辈钦止,争师事之。万钟寂后,寺众同词,请福继席,独怀恬退,誉望日高,从学益众。康熙二十五年丙寅春,圣祖恩命住持潭柘岫云寺,大驾幸临,复奉温语,奖许有加,自是法侣景从,云合雾集,檀施凑辐,不可亿算。遂兴建造,扩广殿庭,一时轮奂,崖壑交辉,为西山诸刹之冠。戊寅秋,示微疾。圣祖闻之,命内务府,选医护视。以己卯五月六日,索汤沐浴,返席而化。春秋六十六,腊三十二,塔于寺前。营葬之日,特赐内帑并龙旗御杖以示殊异。康熙四十一年四月,圣驾重游,眷念旧情,命取绘像以进,嗟惜久之,遂邀睿题,有“若非明镜当前语,笑指真图是戒坛”之句。其道范嵚峻,深契帝心,于此可见。而荣终之锡,追慕之隆,旷代希有,又何恧乎?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八二
今回,字更涉。东莞人。侍郎王应华仲子,原名鸿暹,字方之。诸生。其父与天然禅师为法喜之交,回少闻道妙。清圣祖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在雷峰落发受具,执侍左右,随师住丹霞,寻升记室。一日过溪,褰裳就涉,至中流遇江水暴涨,漂没巉石之下。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八三
古通,字循圆。顺德人。俗姓梁,原名国桢,字友夏。诸生。世乱隐居于乡。清圣祖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受具,未几充雷峰下院主。后坐蜕山中。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