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披榛  拼音:pī zhēn
榛,丛生的草木。披榛指砍去丛生的草木。形容排除困难。《文选。赵至。与嵇茂齐书》:「涉泽求蹊,披榛觅路。」
《國語辭典》:春兰(春蘭)  拼音:chūn lán
植物名。兰科建兰属,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地,高二十五公分,须根粗大,呈白色,叶脉平行,质硬,春日开花,花淡黄绿色,其香清而不烈。多产于浙东。
《漢語大詞典》:苔斑
苔藓丛生如斑点之状。 唐 无名氏 《朝元阁赋》:“金铺烛耀,玉磶苔斑。” 清 孙枝蔚 《寓百福寺》诗:“更防车马至,踏破古苔斑。”
《漢語大詞典》:芳郊
花草丛生之郊野。 唐 王勃 《登城春望》诗:“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宋 柳永 《内家娇》词:“垂杨艳杏,丝软霞轻,绣出芳郊明媚。”白雪遗音·马头调·游春:“芳郊以外,百花争开,最宜放怀。”
《漢語大詞典》:林野
(1).树木丛生的山野。 晋 张华 《鹪鹩赋》:“恋 钟 岱 之林野,慕 陇 坻 之高松。”百喻经·子死欲停置家中喻:“於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担负之,远葬林野。” 金 赵秉文 《烟际钟》诗:“声从烟际起,復向烟中微;随风散林野,渡头人未归。”
(2).指隐居之地。 唐 聂夷中 《燕台》诗之一:“自然 乐毅 徒,趋风走天下。何必驰凤书,旁求向林野。”明史·顾宪成传:“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
《漢語大詞典》:崇兰(崇蘭)
丛兰,丛生的兰草。《楚辞·招魂》:“光风转蕙,氾崇兰些。” 王念孙 《读书杂志馀编·楚辞》:“崇兰,犹丛兰耳。文子·上德:‘丛兰欲茂,秋风败之。’説文:‘丛,聚也。’广雅:‘崇,聚也。’是崇与丛同义。” 唐 刘禹锡 《省试风光草际浮》诗:“影碎翻崇兰,浮香转丛蕙。” 明 陈子龙 《富春渚》诗:“宾雁冥遥渚,崇兰芳幽林。”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余有诗赠之…… 武塘 魏子一 为书於粉壁, 贵阳 杨龙友 写崇兰诡石於左偏,时人称为三絶。”
分類:丛生兰草
《國語辭典》:慈竹  拼音:cí zhú
植物名。禾本科慈竹属。地下茎合轴丛生,秆高五至十公尺,径三至六公分;小竹丛生,以护主干,如母子相依,故称为「慈竹」。叶披针形,长十至三十公分,六至十枚一簇,柄扁平而短;穗花椭圆形,数穗著生于花枝及小枝各节上,形成圆锥花序。产中国大陆中部以南各地。也称为「钓鱼慈」。
分類:竹名丛生
《國語辭典》:萑苻  拼音:huán fú
位于河南省中牟县西北的沼泽。因苇密容易藏身,故盗匪常藏匿其中以杀人越货。后比喻盗匪藏聚的地方。《左传。昭公二十年》:「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也作「萑浦」。
《漢語大詞典》:丛兰(叢蘭)
丛生的兰草。比喻品德高尚的人。文子·上德:“丛兰欲脩,秋风败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 颜回 败其丛兰, 冉耕 歌其芣苢。” 唐 元稹 《别李三》诗:“阶蓂附瑶砌,丛兰偶芳藿。”
《國語辭典》:丛棘(叢棘)  拼音:cóng jí
1.丛生的荆棘。
2.拘留罪犯的处所。《易经。坎卦。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唐。孔颖达。正义:「谓囚执之处,以棘丛而禁之也。」唐。陈子昂 祭韦府君文:「昔君梦奠之时,值余寘在丛棘,狱户咫尺,邈若山河,话言空存,白马不吊。」
《國語辭典》:椰子  拼音:yé zi
植物名。棕榈科可可椰子属,常绿乔木。树干直立,高十五至三十公尺,不分枝,顶端丛生羽状复叶,长四至七公尺。雌雄同株。种植七至十年后开花结实,花序腋生,长约一百五十公分,花被片六枚。果实也称为「椰子」,椭圆形,长十八至二十五公分,外果皮为青绿色,中果皮为厚纤维层,内果皮为角质硬壳。果核内分为二层:外层白色椰肉厚约一至二公分,可生食或制成椰子油或椰子粉;中心空腔内充满液状胚乳的椰子汁,为天然清凉饮料。也称为「可可椰子」、「胥邪」、「楈枒」、「椰瓢」。
《漢語大詞典》:灌莽
(1).丛生的草木。文选·鲍照〈芜城赋〉:“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 吕向 注:“水草杂生曰灌莽也。” 南朝 梁 江淹 《横吹赋》:“原陆窈,灌莽深。”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六年:“烟火尚稀,灌莽极目。” 胡三省 注:“灌,木丛生也。莽,草深茂也。”《花月痕》第五十回:“遥见那灌莽栖於甍栋,平沙抗乎睥睨。”
(2).指草木丛生的原野。《梁书·张缵传》:“若夫灌莽川涯,层潭水府,游泳之所往还,喧鸣之所攒聚。”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灌莽生尘,陨飞霜於劲鏃。”
《国语辞典》:藓花(藓花)  拼音:xiǎn huā
藓苔丛生于石上形成的斑痕。清。俞陛云〈浣溪沙。山色林光一碧收〉词:「夕阳如梦独登楼,题墙残字藓花秋。」
《國語辭典》:苞桑  拼音:bāo sāng
桑树的根。比喻根深柢固。《易经。否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漢語大詞典》:榛菅
丛生的茅草。 唐 韩愈 《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诗:“称多量少鉴裁密,岂念幽桂遗榛菅。” 宋 范成大 《晚步吴故城下》诗:“意行殊不计榛菅,风袖飘然胜羽翰。” 清 顾炎武 《元日》诗:“空山寂无人,独来拜榛菅。” 程善之 《拟古》诗:“君家盛桃李,那不遗榛菅。”
分類:丛生茅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