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两性(兩性)  拼音:liǎng xìng
泛指两种不同的属性。包括人类或动植物的雄性和雌性、化学的酸性与碱性等。如:「随著社会型态的转变,两性之间相处的模式也在渐渐改变中。」
《国语辞典》:两性差异(两性差异)  拼音:liǎng xìng chā yì
不同性别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差异。多指男女两性。
《国语辞典》:两性关系(两性关系)  拼音:liǎng xìng guān xì
两个不同性别者之间的关系,多指男女。如:「宽容、关爱与互相尊重,有助于两性关系的和谐融洽。」
《漢語大詞典》:两性巢(兩性巢)
雌雄同体动物中精巢和卵巢合生在一起的器官。见于某些软体动物,如蜗牛、蓑海牛等。
《國語辭典》:两性花(兩性花)  拼音:liǎng xìng huā
植物花朵内同时并存著雌雄花蕊且两者均发育完全者。如梅花、桃花。也称为「两蕊花」。
《國語辭典》:两性化合物(兩性化合物)  拼音:liǎng xìng huà hé wù
氢氧化合物在遇强酸时,能呈现出碱性,而遇强碱时,也能呈现出酸性的化学特性。常见的有铝、锌等的氢氧化合物。
《國語辭典》:两性人(兩性人)  拼音:liǎng xìng rén
胚胎性别发育时,同时形成具有男性和女性两套生殖器官的人。也称为「阴阳人」。
《漢語大詞典》:两形(兩形)
指两性畸形。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性器官畸形。有真假两种:前者在同一体内具有男女两性的性腺(睾丸和卵巢);后者体内只有一种性腺,较为多见,但其外生殖器与异性相似。 明 沈德符 野获编·鬼怪·人痾:“人生具两形者,古即有之。”
《國語辭典》:两性生殖(兩性生殖)  拼音:liǎng xìng shēng zhí
一种高等动物体衍续后代的方式。由不同性别的生殖细胞交配受精,发育成新个体。可分为卵生、卵胎生与胎生三种。也称为「有性生殖」。
《國語辭典》:春意  拼音:chūn yì
春天的景象。南朝梁。江淹〈卧疾怨别刘长史〉诗:「始怀未及叹,春意秋方惊。」宋。陈师道〈绝句〉二首之二:「丁宁语鸟传春意,白下门东第几家?」
《國語辭典》:男女  拼音:nán nǚ
1.男性与女性。如:「男女平等」。
2.儿女。唐。杜甫〈岁晏行〉:「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也作「女男」。
3.两性间的关系。《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4.地位低下者或奴仆的自称。《醒世恒言。卷一三。勘皮靴单證二郎神》:「告观察:『这靴儿委是男女做的。』」
《漢語大詞典》:有性
(1).佛教语。有佛性。指有佛性的众生。与“无性”相对。《圆觉经》:“地狱天宫,皆为浄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2).指生物雌雄两性的特点。参见“ 有性生殖 ”、“ 有性杂交 ”。
《漢語大詞典》:性爱(性愛)
(1).相亲相爱。 晋 陶潜 《归鸟》诗:“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2).雌雄性之间的爱恋。 郭沫若 《豕蹄·孟夫子出妻》:“自然在 孟子 的时代,人还没有知道凡是昆虫的作声其实是含有性爱的要求的。”
(3).特指人类的两性相爱。
《漢語大詞典》:判合
配合;两半相合。特指两性的结合。汉书·翟方进传:“天地判合,乾坤序德。” 颜师古 注:“言 元帝 既有威德,太后又兆符应,则是天地乾坤夫妻之义相配合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弭讼:“人纲始於夫妇,判合拟乎二仪。”南史·顾协传:“﹝ 顾协 ﹞少时将娉舅息女,未成昏而 协 母亡,免丧后不復娶。年六十餘,此女犹未他适, 协 义而迎之。晚虽判合,卒无胤嗣。”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一章:“后圣有作,患人之争,因人之情,制礼以崇之,凡两家判合者,以儷皮通其仪,为酒食召其亲友而号告之,高张其事以定其名分,为使人勿乱之也,於是夫妇之义成矣。”
《國語辭典》:构精(構精)  拼音:gòu jīng
1.男女结合。《易经。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2.聚精会神。《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覃思构精,神悟妙颐。」
《國語辭典》:性别(性別)  拼音:xìng bié
1.生理学上指男性、女性、雌性、雄性或其他可能的性别。
2.指由社会文化形塑的男性及女性的行为特质与角色期望,较接近英文的g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