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0,分56页显示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3  44  45  4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五噎
闻诊
胃疸
胃脘
锁肚
损证
损脉
溏便
痰症
太阳膏
痰核
痰迷心窍
四诊
四逆
聤耳
《漢語大詞典》:五噎
中医谓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五种噎塞不通之病。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五噎病诸候》:“夫五噎……虽有五名,皆由阴阳不和,三焦隔絶,津液不行,忧恚嗔怒所生,谓之五噎。” 明 张子和 儒门事亲·斥十膈五噎浪分支派疏:“后世强分为五噎,谓气、忧、食、思、劳也。”
分類:中医不通
《國語辭典》:闻诊(聞診)  拼音:wén zhěn
中医用来诊断病情的方法。包括凭听觉从病人说话、呼吸、咳嗽等声音诊断和凭嗅觉分辨病人散发的气味或排泄物的气味。
分類:中医医学
《漢語大詞典》:胃疸
病名。中医称胃部虚热为胃疸。《素问·平人气象论》:“已食如饥者,胃疸。” 王冰 注:“是则胃热也。热则消穀,故食已如饥也。”
分類:病名中医
《國語辭典》:胃脘  拼音:wèi wǎn
1.容受食物的脏腑。
2.胃口。
《漢語大詞典》:锁肚(鎖肚)
中医指小儿初生后二、三日内大便不通。《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初生门上》:“不大便:大便不通名锁肚,皆缘热毒受胎中。” 吴谦 注:“小儿初生……若至二、三日不大便者,名曰锁肚,乃胎中受辛热之毒,气滞不通也。”
《漢語大詞典》:损证(損證)
中医谓逐渐瘦削的慢性病。多指肺结核。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葛大哥:“某家女病损证。”
《漢語大詞典》:损脉(損脈)
中医谓显示症状难治的衰脉。《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平脉法〉》:“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注:“若一息二至,名曰损脉,是气衰无胃,故为难治也。”
《国语辞典》:溏便  拼音:táng biàn
中医称大便稀薄为「溏便」。
《國語辭典》:痰症  拼音:tán zhèng
因痰阻塞呼吸道,而导致胸闷、气喘,甚至精神错乱等症状。
《國語辭典》:太阳膏(太陽膏)  拼音:tài yáng gāo
贴在太阳穴上的膏药,用于治疗头痛。
《漢語大詞典》:痰核
中医病症名。多由湿痰结聚而成。常发在颈项、耳旁、肘腋、腿弯等处,生于皮里膜外,其形如豆,大小不一,推之可移,皮色不变,一般无全身症状。参阅 明 李梴 《医学入门》
《國語辭典》:痰迷心窍(痰迷心竅)  拼音:tán mí xīn qiào
精神迷乱,神智不清。《红楼梦》第四六回:「上次南京信来,金彩已经得了痰迷心窍,那边连棺材银子都卖了,不知如今是死是活。」《官场现形记》第二九回:「平时同人谈天,不是骂军机,就是骂督抚,大众听了,都说他是痰迷心窍。」
《國語辭典》:四诊(四診)  拼音:sì zhěn
中医上指望、闻、问、切四种诊病的方法。
《國語辭典》:望闻问切(望聞問切)  拼音:wàng wén wèn qiè
望,观察气色。闻,诊听声息。问,询问症状。切,摸脉象。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元。施惠《幽闺记》第二五出:「(末)翁大医你还要看症真仔细下药。(净)这等待我再望闻问切。」《金瓶梅》第五四回:「贵道里望闻问切,如先生这样明白脉理,不消问的,只管说出来了。」
《漢語大詞典》:四逆
中医学名词。也叫厥冷、手足逆冷。指四肢冷至肘膝以上的症状。有寒热之分。可见于伤寒等病症。
《漢語大詞典》:聤耳
中医病症名。以耳道流脓、听力障碍为主症。多发于儿童。可分虚实两类。实证类似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虚证类似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外感风热、污水灌耳、湿热之邪蕴结肝胆经络或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等所致。治疗可根据虚实分别采取滋阴降火或祛风火、利肝胆、清湿热的方法,也可用药汁或药粉滴撒外治。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二·耳:“耳痛是风热,聤耳是湿热。”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二·耳:“人牙灰,吹五般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