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伏流  拼音:fú liú
石灰岩分布区,地面上的河流,中途忽然流入岩洞,在地下流动。
《漢語大詞典》:言表
指言语中流露出来的意思。 元 吴师道 吴礼部诗话:“数诗词旨精深,音节悲壮,凄凉感慨之意,溢於言表,读之犹使人惻然。”《花月痕》第二回:“此诗飘飘欲仙,然抑鬱之意见於言表。”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此其言表,与 震旦 谋新之士,大号兴学者若同。”
《漢語大詞典》:带下(帶下)
(1).古代称妇科疾病。中医学以为带脉环绕人体腰部一周,犹如腰带。凡带脉以下,名曰“带下”,故妇科病统称之为“带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妇人之病……此皆带下,非鬼神。” 尤在泾 纂注:“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2).特指妇女阴道中流出黏腻液体的病症。因颜色不同,而有白带、赤带、赤白带、黄带、青带、黑带、五色带之别。多由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炎或盆腔炎引起。
《漢語大詞典》:砂泉
从砂矿中流出的泉水。 唐 方干 《侯郎中新置西湖》诗:“砂泉遶石通山脉,岸木黏萍是浪痕。” 元 陈栎 《黄山堂赋》:“既白悬於布水,亦红盎於砂泉。”
分類:中流泉水
《國語辭典》:口气(口氣)  拼音:kǒu qì
1.从口中散发出来的难闻气味。《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夫馀传》:「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也称为「口过」、「口臭」。
2.说话的语气及措辞。清。李渔《风筝误》第九出:「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迹也像女人笔迹。」也称为「口吻」。
3.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红楼梦》第八二回:「便把活计放下,走到黛玉处去探探他的口气。」《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且等今晚试试他的口气,他若肯了,不怕他师父不肯。」也称为「口音」。
4.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还坐了七八个人,都是宁波、绍兴一路口气。」也称为「口音」、「口吻」。
《國語辭典》:口风(口風)  拼音:kǒu fēng
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含意及倾向。如:「他俩口风很紧,没人知道他们何时结婚。」《醒世恒言。卷二三。金海陵纵欲亡身》:「你说的话,没有一些儿口风,教我如何去回复右丞。」《文明小史》第三○回:「伯集自然顺了他的口风帮上几句,又著实恭维黄詹事的话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
《漢語大詞典》:内样(内樣)
宫中流行的服饰器皿等的式样。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巾子制顶皆方平,仗内即头小而圆鋭,谓之内样。” 宋 杨万里 《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诗:“ 北苑 龙芽内样新,铜围银范铸琼尘。”宋史·舆服志五:“先是,宫中尚白角冠梳,人争倣之,至谓之内样。”
《漢語大詞典》:市井人
(1).指商贾。 南朝 宋 鲍照 《行乐至城东桥》诗:“扰扰游宦子,营营市井人。” 宋 陆游 《村居书事》诗:“修身世世诗书业,营利明明市井人。”
(2).指城市中流俗之人。 宋 曾季狸 艇斋诗话:“ 吕东莱 闻之,笑曰:‘此只如市井人嘆喜之词。’”
《漢語大詞典》:玉井水
玉矿石中流出的泉水。 晋 王嘉 拾遗记·昆仑山:“ 崑崙山 有柰,冬生子碧色,以玉井水洗食之,骨轻柔能腾虚也。”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玉井水﹝集解﹞引 陈藏器 曰:“诸有玉处山谷水泉皆是也。”
《國語辭典》:子弟书(子弟書)  拼音:zǐ dì shū
一种流行于清代的曲艺。是乾隆期间满族八旗子弟所创。说唱体材多取明、清小说、戏曲和当时社会故事。其兴盛期间不长,清末时已衰落,但对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曲种,颇有影响。
《國語辭典》:露怯  拼音:lòu què
1.显出畏缩的脸色。如:「国小学童初入学,露怯是难免的。」
2.因缺乏知识,致使举止错误可笑,而显现畏缩的脸色。如:「初次出国,不知异国习俗,经常发生露怯的事。」
《國語辭典》:珠泪偷弹(珠淚偷彈)  拼音:zhū lèi tōu tán
形容暗自伤心流泪。《醒世姻缘传》第五九回:「被人赶到这极头田地,便觉也就难受,背地里也不免得珠泪偷弹。」
《國語辭典》:套话(套話)  拼音:tào huà
1.普通应酬的习惯语。《醒世姻缘传》第二回:「计氏让他们到家吃茶,众妇人都辞了不肯进去,站定叙了句把街坊家套话。」《红楼梦》第九○回:「宝蟾道:『好说,自家人,二爷何必说这些套话。』」也称为「套头话」。
2.用话设计问出真情。如:「话里套话」。
3.大陆地区指公式化的空话。
《漢語大詞典》:浮法玻璃
用浮法成型生产的平板玻璃。使玻璃熔体从熔窑中流入盛有熔融锡液的槽中,玻璃液在光亮平滑的锡液表面自行摊平,经拉引和降温制得。其表面平整,厚度均匀。
《國語辭典》:击楫中流(擊楫中流)  拼音:jí jí zhōng liú
晋朝祖逖率军北伐,渡江至中流时,击打船桨而立誓恢复中原。典出《晋书。卷六二。祖逖传》。比喻收复失土,报效国家的壮烈情怀。《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晋罹五胡之乱,而祖逖击楫中流,誓在兴复。」
《國語辭典》:中流击楫(中流擊楫)  拼音:zhōng liú jí jí
比喻立誓收复失土,报效国家。参见「击楫中流」条。宋。张矩〈安庆模。渺长江〉词:「中流击楫酬初志,此去君王高枕。」宋。文及翁〈贺新郎。一勺西湖水〉词:「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谁人是?」
《漢語大詞典》:刁羊
哈萨克 、 柯尔克孜 、 塔吉克 等民族男子中流行的马上竞技活动,多在节日举行。或分队或不分队。参加比赛的人争夺一只割去头的山羊,以夺得并送达某一家或指定地点者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