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草书(草書)  拼音:cǎo shū
书体名。为书写方便、快速而产生的字体,大约起于秦汉之际。初称「隶草」后渐成熟,至西汉中晚期形成规范,以施于章程(公文书),故名「章草」。将隶书草率写成,简省点画,保存波势。其字个个独立,不相连绵。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而笔势连缀,上下两字时时相连,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书」。也称为「草体」、「草字」。
《國語辭典》:草隶(草隸)  拼音:cǎo lì
1.草书与隶书。《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草隶兼善,尺牍必珍。」
2.草书。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晋》:「羲之子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风流高迈,草隶继父之美。」
《国语辞典》:王次仲  拼音:wáng cì zhòng
人名。生卒年不详。变篆籀之体为隶书。相传秦始皇曾遣使徵召,王次仲不就,化为大鸟而去,至西山而落二翮,一大一小,遂称落处为大、小翮山。
《國語辭典》:隶变(隸變)  拼音:lì biàn
文字学上指篆书改写成隶书的经过。隶变过的形体,往往与原篆有些差异。例如:篆书「&9868._104_0.gif;」隶定成「年」;隶变成「年」。隶定字仍可窥测出篆体的结构,隶变字则变形较大。
《国语辞典》:隶定(隶定)  拼音:lì dìng
文字学上指将篆书改写为隶书的经过。惟写定时往往摹拟篆体的结构,此点与「隶变」不同。如「隶古定尚书」即指将以古文书写的《尚书》改以隶书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