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主旨  拼音:zhǔ zhǐ
1.主要的意旨。如:「本文的主旨在说明道德的重要性。」
2.现代公文中的一项,用于说明行文的主要意旨。
《漢語大詞典》:重本抑末
中国 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 战国 时 李悝 、 商鞅 和 韩非 等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和富国强兵的源泉,因而把农业称为“本”,把工商业称为“末”,认为重农必须抑商和禁末,以保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对巩固封建制度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日益增加。 南宋 以后,反对抑商的人也渐多。到了近代,反对抑商又包含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内容。 胡寄窗 《中国经济思想史》下册第五章三:“重本抑末口号自 战国 后期以来已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其间虽也有思想家把本末概念作了新的解释,认为农工商各有本末……可是,从未有人公开地否定过重本抑末观点。”
《漢語大詞典》:无为天下先(無爲天下先)
老子 主张为人处世宜守拙韬晦,莫作先行者。老子:“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后为遁世者奉作座右铭。 唐 李山甫 《遣怀》诗:“古道贵拙直,时事不足言。莫饮 盗泉 水,无为天下先。”
《國語辭典》:无为而治(無為而治)  拼音:wú wéi ér zhì
以德化民,不施加刑罚,而能平治天下。《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唐。张谓〈虞帝庙碑铭。序〉:「于斯之时,君明于上,人化于下,山川鬼神,亦莫不宁,鸟兽鱼鳖,众乎咸若,无为而治,其圣也欤。」
《漢語大詞典》: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和思潮之一。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其他各种哲学相结合,并以“批判发达资本主义”为主要任务。他们在哲学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但在一些观点上明显地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漢語大詞典》:无动为大(無動爲大)
以不变动为至善。“无为而治”的一种政治主张。 汉 贾谊 新书·孽产子:“今也平居则无茈施,不敬而素宽,有故必困。然而献计者类曰:‘无动为大’耳。” 梁启超 《张博望班定远全传》:“伟哉此言,此实民族主义之精神,而国家所恃以立于物竞天择之域者,而岂后世迂儒退守畏葸,疲软苟且,懐抱一‘无动为大’之劣根性者所能梦也。”
《國語辭典》:通电(通電)  拼音:tōng diàn
1.分致数人或数处之电报。用以发布宣言,报告某一重大事件之情况或申述本人对于某事之意见。
2.使电流通过。
《國語辭典》:统口(統口)  拼音:tǒng kǒu
开口答应。《喻世明言。卷五。穷马周遭际卖䭔媪》:「王媪只是乾笑,全不统口。」
《漢語大詞典》:天命论
主张“天”即上帝的旨意和命令主宰人世一切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
《國語辭典》:一鼻孔出气(一鼻孔出氣)  拼音:yī bí kǒng chū qì
比喻彼此互通声息,采取相同的态度、主张。《醒世姻缘传》第六回:「那晁住媳妇就是合珍哥一个鼻孔出气,也没有这等心意相投。」
《漢語大詞典》:性灵说(性靈説)
清 袁枚 的论诗主张。他吸取和发展了 宋 杨万里 和 明 袁宏道 等人之说,主张作诗应抒写胸臆,辞贵自然,反对以 程 朱 理学束缚诗歌创作,对拟古倾向和温柔敦厚的“诗教”表示不满,批评了 沈德潜 的“格调説”和 王士禛 的“神韵説”。但他所说的性灵,多属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其作品很少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國語辭典》:写实派(寫實派)  拼音:xiě shí pài
主张依据现实描写事物的艺术创作派别。
《国语辞典》:南宗画法(南宗画法)  拼音:nán zōng huà fǎ
明代董其昌主张将盛唐以来众家画法,归纳为南、北二宗。南宗著重水墨情趣,设色淡雅,强调以柔致韵,注重用墨,以意境幽远著称。唐代王维为始祖,宋朝米芾、元朝王蒙皆为此宗代表,对后世文人画影响很大。
《国语辞典》:平等主义(平等主义)  拼音:píng děng zhǔ yì
一种主张平等对待所有人,且保障每个人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相同权利的思想。
《国语辞典》:偏激之词(偏激之词)  拼音:piān jī zhī cí
过度极端的言论、主张。如:「选举时有些候选人难免有偏激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