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义和(義和)
语本左传·襄公九年:“利,义之和也。”后以“义和”指讲义气,彼此和睦。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一折:“生着那义和的兄弟廝寻争,孝顺的儿子学生分。”
《國語辭典》:义和拳(義和拳)  拼音:yì hé quán
清廷中叶后的秘密组织。义和拳源于咸丰、同治年间的乡团,本来是乡民为抵禦外来侵略而习拳,后来逐渐演变为抵禦洋枪洋炮,诈言可以刀枪不入,原称为「义和拳」。后改称为「义和团」。参见「义和团」条。
《國語辭典》:义和团(義和團)  拼音:yì hé tuán
清朝中叶后的秘密会党。义和团运动的特点之一是分散性的,在各地方有不同的名称,有大刀会、义和拳、红灯照、梅花拳、金钟罩、铁布衫,长期蔓衍于山东、直隶一带,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迷信方法秘密聚众,教授信众修炼一种据称可以令人刀枪不入的拳法,称为「义和拳」。后来转而支持清朝极力排外,改喊「扶清灭洋」。因清廷守旧派袒护,藉以驱除外人,到处焚杀教士、教民,劫掠教堂,横行京、津间,导致八国联军之祸。
《國語辭典》:义和团(義和團)  拼音:yì hé tuán
清朝中叶后的秘密会党。义和团运动的特点之一是分散性的,在各地方有不同的名称,有大刀会、义和拳、红灯照、梅花拳、金钟罩、铁布衫,长期蔓衍于山东、直隶一带,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迷信方法秘密聚众,教授信众修炼一种据称可以令人刀枪不入的拳法,称为「义和拳」。后来转而支持清朝极力排外,改喊「扶清灭洋」。因清廷守旧派袒护,藉以驱除外人,到处焚杀教士、教民,劫掠教堂,横行京、津间,导致八国联军之祸。
《國語辭典》:义和拳(義和拳)  拼音:yì hé quán
清廷中叶后的秘密组织。义和拳源于咸丰、同治年间的乡团,本来是乡民为抵禦外来侵略而习拳,后来逐渐演变为抵禦洋枪洋炮,诈言可以刀枪不入,原称为「义和拳」。后改称为「义和团」。参见「义和团」条。
《漢語大詞典》: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德育内容之一。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培养受教育者热爱祖国的观点、情感和维护祖国尊严的意志。国际主义教育主要培养受教育者坚持和维护同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及一切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组织和人士的团结,支持和援助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
《漢語大詞典》:神助义和拳(神助義和拳)
见“ 神拳 ”。
《漢語大詞典》:神拳
拳术名。流行于义和团内的“神助义和拳”的简称。 罗惇曧 《拳变馀闻》:“义和拳称神拳,以降神召众,号令皆神语。”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五七回:“此地几条胡同内有人设了坛,练习神拳,听説是念了咒,就有神道附在身上,就会使拳,使各种兵器。” 鲍昌 《庚子风云·楔子》:“经谍报人员探知, 赵三多 等人复将过去所练之梅花拳,改名为‘神助义和拳’,简称神拳。”
《國語辭典》:本末  拼音:běn mò
1.树的主干和枝节。汉。马融 长笛赋:「逮乎其上,匍匐伐取,挑截本末,规摹彟矩。」唐。白居易 寓意诗五首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
2.事物的根本与细节。《易经。系辞下》:「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史记。卷六。秦始皇纪》:「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
3.事情的原委、经过。《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分明说得后唐国祚个本末了。」
4.先后次第。《汉书。卷二三。刑法志》:「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顺耳。」
《漢語大詞典》:口诵
读出声音来;朗读。例如:口诵心惟(一面读着,一面想它的意义和道理)
《國語辭典》:考据(考據)  拼音:kǎo jù
依据可靠资料对古代文物制度加以考核辨證,详明真伪的研究方法。也作「考證」。
《國語辭典》:考据学(考據學)  拼音:kǎo jù xué
诠释古书,求其證据,辨其真伪的学问。也称为「考證学」。
《國語辭典》:法宝(法寶)  拼音:fǎ bǎo
1.佛教用语。指诸佛、菩萨的教法。为三宝之一。《五灯会元。卷一。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于诸宝中,法宝为上。」
2.僧家所用的衣钵、锡杖等,也称为「法宝」。
3.比喻具有神奇功效的宝物。
《國語辭典》:义趣(義趣)  拼音:yì qù
义理旨趣。唐。白居易 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记:「经文甚详,此记不载,今但载大师僧行佛事,与建幢义趣而已。」
《國語辭典》:判教  拼音:pàn jiào
佛经经典因背景、作者渊源不同,前后期经典中的思想差别很大。为了调和其间的冲突,及提升自宗经典地位,于是将各种经典加以分期和判定高下,以确立自宗思想的优越,这种批判称为「判教」。
《國語辭典》:字典  拼音:zì diǎn
以字为单位,按一定体例编次,并解释文字音义形体,以备查检的工具书。如《康熙字典》、《韦氏大字典》。
《漢語大詞典》:盗名字(盜名字)
窃取名义和称号。后汉书·马援传:“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 宋 苏轼 《表忠观记》:“方是时,以数州之地,盗名字者不可胜数。”
《漢語大詞典》:理色
(1).道理、颜色。犹言道义和面子。《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 李善 注:“理,道理;色,颜色也。”
(2).肌肤的颜色。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燥溼沧热之异而理色变,牝牡接构之异而颅骨变。”
《漢語大詞典》:义脉(義脈)
文辞的意义和脉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