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2464
典故
24
词典
1187
分类词汇
34
佛典
396
其它
823
共1187,分8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
(续上)
义师
义夫
义声
讲义
教义
义训
义庄
义胆
死义
了义
义府
起义
就义
集义
通义
《國語辭典》:
义师(義師)
拼音:
yì shī
为维护正义而兴起的军队。《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董祀妻传》:「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详。」《三国演义》第五回:「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也作「义军」。
分類:
义师
军队
《漢語大詞典》:
义夫(義夫)
(1).坚守大义的人。 晋
陆机
《答贾长渊》
诗:“雄臣驰騖,义夫赴节。”
《
晋书·忠义传序
》
:“陨节苟合其宜,义夫岂吝其没;捐躯若得其所,烈士不爱其存。” 宋
苏舜钦
《乞用刘石子弟》
:“烈士义夫,闻之震激。”
(2).情专的男子。 清
李渔
《比目鱼·回生》
:“这等説起来,是一对义夫节妇了,可敬,可敬!”
分類:
坚守
大义
男子
《漢語大詞典》:
义声(義聲)
德义的名声。 汉
张衡
《东京赋》
:“昭仁惠於 崇贤 ,抗义声於 金商 。”
《
周书·窦毅传赞
》
:“ 竇毅 忠肃奉上,温恭接下,茂实彰於本朝,义声扬於殊俗。” 董必武
《武昌东湖九女墩》
诗:“自求解放入天军,巾幗英雄著义声。”
分類:
德义
名声
《國語辭典》:
讲义(講義)
拼音:
jiǎng yì
1.阐释说明书籍的义理。《南史。卷七。梁武帝本纪下》:「初,帝创同泰寺,至是开大通门以对寺之南门,取反语以协同泰。自是晨夕讲义,多由此门。」
2.古时臣子将讲授给帝王研习的资料预先撰拟出来,称为「讲义」。宋。
邢炳
孝经注疏序
:「会合归趣,一依讲说,次第解释,号之为讲义也。」
3.学校教师为学生编辑的讲授资料。
分類:
讲义
讲说
教师
说经
讲解
经义
解经
经筵
讲课
进讲
书
编写
教材
《國語辭典》:
教义(教義)
拼音:
jiào yì
宗教的义理与宗旨。如:「任何宗教的教义,总是劝人向善。」
分類:
教义
礼教
一宗
宗教
名教
信奉
旨意
义理
《國語辭典》:
义训(義訓)
拼音:
yì xùn
以字义为主的训解方式,即用当代通行的语词解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有别于音训及形训。
分類:
大义
字义
教诲
词义
解释
《國語辭典》:
义庄(義莊)
拼音:
yì zhuāng
置田立庄,收租以赡养贫困的族人。宋代范仲淹曾买良田数千亩,收租储存,义庄产业即作族中公产。
分類:
同乡
修建
族人
田庄
棺木
处所
《分类字锦》:
义胆(义胆)
王奂祭王宣徽文:义胆披露,上心亦回。
释惠洪
和堪维那移居诗
堪公故园旧,义胆见急难。
分类:
义
胆
《國語辭典》:
死义(死義)
拼音:
sǐ yì
为守节义而死。《史记。卷一二○。汲黯传》:「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分類:
恪守
大义
《漢語大詞典》:
了义(了義)
佛教语。真实之义,最圆满的义谛。对“不了义”而言。 南朝 梁
王屮
《头陁寺碑文》
:“金资寳相,永藉闲安;息心了义,终焉游集。” 唐
宗密
《圆觉经略疏》
卷七:“
《
大寳积经
》
云……若诸经中宣説世俗,名不了义;宣説胜义,名为了义;宣説烦恼业尽,名为了义。宣説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宣説生死涅槃,无二无别,名为了义。宣説种种文句差别,名不了义;宣説甚深难见难觉,名为了义。” 唐
高适
《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
诗:“了义同建瓴,梵法若吹籟。”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第九讲:“
《华严》
是了义的,一乘的,可谓最究竟了。”
分類:
佛教语
真实
圆满
《國語辭典》:
义府(義府)
拼音:
yì fǔ
1.诗书中蕴藏有劝善惩恶、尊贤伐罪的义理。语本《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诗、书,义之府也。」后世即以义府做为诗书的代称。南朝梁。元帝〈侍中吴平光侯墓志〉:「学兼义府,谈均理窟。」
2.书名。清朝黄生撰,二卷。上卷论经,下卷论子史集,附以金石、训诂之考證,颇有精到处。
分類:
义理
府藏
《國語辭典》:
起义(起義)
拼音:
qǐ yì
1.为正义而起兵。《三国演义》第一回:「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
2.作文时,树立一义以发其凡。晋。
杜预
〈
春秋左氏传序
〉:「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分類:
起义
仗义
军队
显露
起兵
反正
文意
义师
不过
《國語辭典》:
就义(就義)
拼音:
jiù yì
1.归向正义。《庄子。列禦寇》:「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
2.为义而死。《宋史。卷四五○。忠义传五。尹谷传》:「尹务实,男子也,先我就义矣。」
分類:
就义
求道
道义
《漢語大詞典》:
集义(集義)
犹积善。谓行事合乎道义。
《
孟子·公孙丑上
》
:“其为气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朱熹 集注:“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於义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
卷上:“ 澄 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乎神明,何怕之有!’”
分類:
积善
道义
《國語辭典》:
通义(通義)
拼音:
tōng yì
常则。《孟子。滕文公上》:「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分類:
通义
普遍
疏通
大义
适用
道理
为书
法则
概述
著作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