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88,分180页显示  上一页  155  156  157  158  159  161  162  163  16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鼪鼬之径
绳橛之戏
脤膰之国
神至之笔
生而知之
生民之府
升合之利
生财之道
衰之以属
霜露之悲
霜露之病
霜露之辰
霜露之感
霜露之疾
霜露之思
《漢語大詞典》:鼪鼬之径(鼪鼬之逕)
鼠鼬类往来的小路。引申为荒凉偏僻的小道。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藿柱乎鼪鼬之逕,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漢語大詞典》:绳橛之戏(繩橛之戲)
古代的一种博戏。 唐 李淖 《秦中岁时记》:“寒食节,内僕司车与诸军使为绳橛之戏。”类说卷一引《秦京杂记》:“寒食节,内僕司车与诸军使为绳橛之戏。合车辙道两头打大橛,张绳橛上,高二尺许,须紧榜定,驾车盘转,碾轮於绳上,过不失者,胜;落轮绳下者,输。皆装饰车牛赌物,动以千计。”
分類:博戏
《漢語大詞典》:脤膰之国(脤膰之國)
同姓之国。 明 归有光 《镇平王府大奉国将军孝门铭》:“脤膰之国,亲睦无伍。”
分類:同姓之国
《漢語大詞典》:神至之笔(神至之筆)
形容艺术作品的技法非常奇妙。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万松叠翠》《万横香雪》二图,寄颜设色,并极神秀,《万松》尤有势。盖 云林 画多得之气象萧疎,烟林清旷,此独峰峦浑厚,势状雄强。其皱擦勾斫、分披纠合,无一不备神至之笔,岂可以一律论耶!”
《国语辞典》:生而知之  拼音:shēng ér zhī zhī
天生就明白。比喻天资高,聪明伶俐。《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宣和画谱。卷一○。山水》:「维之画出于天性,不必以画拘,盖生而知之者。」
《分类字锦》:生民之府
邵子《皇极经世》:易为生民之府,书为长民之府,诗为收民之府,春秋为藏民之府。
分类:
《高级汉语词典》:升合之利
微利
《國語辭典》:生财之道(生財之道)  拼音:shēng cái zhī dào
发财致富的门路。《清史稿。卷五。世祖本纪二》:「帝王生财之道,在节用爱民。掘地求金,自古未有。」
分類:发财门道
《高级汉语词典》:衰之以属  拼音:shuāi zhī yǐ shǔ
选用与病邪属性相拮抗的方药,以驱除病邪
《漢語大詞典》:霜露之悲
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於汝也。”
《漢語大詞典》:霜露之病
谓因感受寒凉而起的病。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 司马贞 索隐:“恙,忧也。言罹霜露寒凉之疾,轻,何忧於病不止。”按,《汉书·公孙弘传》作“霜露之疾”。
《漢語大詞典》:霜露之辰
指父母先人的生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于玉:“值霜露之辰,輒问父所,母具告之。”参见“ 霜露之感 ”。
《漢語大詞典》:霜露之感
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郑玄 注:“非其寒之谓,谓悽愴及怵惕,皆为感时念亲也。”后因以“霜露之感”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唐 王勃 《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臣霜露之感,瞻彼岸而神销;乌鸟之诚,俯寒泉而思咽。” 唐 白居易 《大唐故贤妃京兆韦氏墓志铭》:“妃先以《采蘩》之诚奉于上,故能助霜露之感,荐于九庙。” 宋 曾巩 《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父师道赠太子少师制》:“所以称其显亲之心,慰其霜露之感。”亦省作“ 霜露感 ”。 宋 王安石 《驾自启圣还内》:“天子当怀霜露感,都人亦嘆鼓簫悲。”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先畴旧德忆京尘,眷念清门下士贫。二十餘年霜露感,《麦舟》重到 浦 南新。”
《漢語大詞典》:霜露之感
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郑玄 注:“非其寒之谓,谓悽愴及怵惕,皆为感时念亲也。”后因以“霜露之感”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唐 王勃 《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臣霜露之感,瞻彼岸而神销;乌鸟之诚,俯寒泉而思咽。” 唐 白居易 《大唐故贤妃京兆韦氏墓志铭》:“妃先以《采蘩》之诚奉于上,故能助霜露之感,荐于九庙。” 宋 曾巩 《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父师道赠太子少师制》:“所以称其显亲之心,慰其霜露之感。”亦省作“ 霜露感 ”。 宋 王安石 《驾自启圣还内》:“天子当怀霜露感,都人亦嘆鼓簫悲。”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先畴旧德忆京尘,眷念清门下士贫。二十餘年霜露感,《麦舟》重到 浦 南新。”
《漢語大詞典》:霜露之疾
见“ 霜露之病 ”。
《漢語大詞典》:霜露之病
谓因感受寒凉而起的病。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 司马贞 索隐:“恙,忧也。言罹霜露寒凉之疾,轻,何忧於病不止。”按,《汉书·公孙弘传》作“霜露之疾”。
《國語辭典》:霜露之思  拼音:shuāng lù zhī sī
语本《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汉。郑玄。注:「感时念亲也。」后以霜露之思表示对父母的哀思。元。高明《琵琶记。旌表》:「风木之情何深,允为教化之本;霜露之思既极,宜沾雨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