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九鼎  拼音:jiǔ dǐng
1.夏禹时,以九州贡金所铸的鼎,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徵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周德衰,九鼎乃没于泗水彭城下。见《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
2.比喻分量极重。如:「一言九鼎」。宋。黄庭坚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诗:「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國語辭典》:定鼎  拼音:dìng dǐng
1.相传夏禹铸九鼎以为传受帝位的宝器,而王都所在便是鼎的所在,因此后人称定都、建都为「定鼎」。《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当先洪武爷扫荡胡尘,定鼎金陵,是为南京。」
2.比喻得天下、奠定帝业。明。凌濛初《红拂记。楔子》:「俺姓杨名素。身为名将,职任元戎。曾佐文皇定鼎。」
《國語辭典》:问鼎(問鼎)  拼音:wèn dǐng
春秋时,楚庄王征伐陆浑的戎人,并于周室疆域上检阅军队。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庄王便探问九鼎之大小轻重。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虽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因九鼎为夏商周三代的传国宝器,楚庄王问鼎有图谋君位之意。后用以指觊觎王位,谋取政权;或指谋取最高荣誉、地位。《晋书。卷九八。列传。王敦》:「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漢語大詞典》:蜚廉
(1).人名。 夏后启 ( 开 )的臣子,铸九鼎于 昆 吾 。墨子·耕柱:“ 夏后开 使 蜚廉 採金於山川。”后汉书·崔駰传“达旨” 唐 李贤 注引作“飞廉”。
(2).人名。 商纣 的臣子。史记·秦本纪:“ 蜚廉 生 恶来 。 恶来 有力, 蜚廉 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 殷紂 。”孟子·滕文公下作“飞廉”。
(3).传说中的神禽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推蜚廉,弄解豸。” 裴駰 集解引 郭璞 曰:“飞廉,龙雀也,鸟身鹿头者。”
(4).传说中的神兽名。《淮南子·俶真训》:“骑蜚廉而从敦圄,驰于方外,休乎宇内。” 高诱 注:“蜚廉,兽名。长毛有翼。”
(5).风神。汉书·扬雄传上:“鸞皇腾而不属兮,岂独 蜚廉 与 云师 。”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蜚廉 ,风伯也。” 宋 辛弃疾 《满江红·中秋》词:“倩 蜚廉 、得得为吹开,凭谁説?”按,楚辞·离骚作“飞廉”。
(6).宫观名。史记·孝武本纪:“於是上令 长安 则作 蜚廉桂观 , 甘泉 则作 益延寿观 。”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封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引 颜师古 曰:“ 蜚廉 、 桂馆 、 益寿 、 延寿 ,四馆名。”按,汉书·武帝纪作“飞廉”。
(7).姓。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姓氏:“ 太史公 又曰: 秦 之先为 嬴 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 蜚廉氏 。”
《國語辭典》:夏鼎  拼音:xià dǐng
夏禹集九州金铸九鼎,为传国的宝器。见《左传。宣公三年》。今人以夏鼎商彝为骨董之代称,故夏鼎亦有古老之意。
《國語辭典》:龟鼎(龜鼎)  拼音:guī dǐng
元龟与九鼎,是国家重要的器物。比喻帝位。《后汉书。卷七八。宦者列传。序》:「自曹腾说梁冀,竟立昏弱,魏武因之,遂迁龟鼎。」《旧唐书。卷九七。列传。刘幽求》:「外戚专政,奸臣擅国,将倾社稷,几迁龟鼎。」
《漢語大詞典》:鼎吕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 一至 楚 ,而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 毛先生 以三寸之舌,彊於百万之师。” 司马贞 索隐:“九鼎大吕,国之宝器。言 毛遂 至 楚 ,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九鼎,相传为 夏禹 所铸;大吕,为 周 宗庙的大钟。后遂以“鼎吕”指事物及言论的份量重。 宋 范成大 《寄赠泉石使李元直入觐》诗:“兹行公勿逊,安国如鼎吕。” 明 高攀龙 《文学景耀唐公墓志铭》:“重 于震 之言者若鼎吕。”
《國語辭典》:移鼎  拼音:yí dǐng
鼎,夏禹时曾铸九鼎做为传国的宝器。引申为国家政权。移鼎比喻改朝换代,政权移转。《南史。卷一。宋武帝本纪》论曰:「桓温雄才盖世,勋高一时,移鼎之业已成,天人之望将改。」
《漢語大詞典》:王鼎
相传 禹 收九牧之金,铸为九鼎。 三代 时以为传国之宝器。后以“王鼎”谓帝业。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诸侯窥王鼎之尊,天子厌 金陵 之气。”参阅史记·封禅书
《漢語大詞典》:奠鼎
传说 夏 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历 商 至 周 ,都作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后因以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奠鼎”。 明 张居正 《恭述祖德诗》:“奠鼎卜 燕 朔,犁庭扫凶夷。”清史稿·礼志一:“ 世祖 奠鼎 燕京 ,建圜丘 正阳门 外南郊,方泽 安定门 外北郊,规制始拓。”
《漢語大詞典》:卜鼎
九鼎是古代传国重器,政权的象征。择定置放九鼎之所在,即意味定都于其地。后即沿用为定都之称。《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国家粗定, 高宗 卜鼎 临安 ,改元 绍兴 。”
《漢語大詞典》:破鼎
传说 夏禹 铸九鼎以象九州,后因奉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因以“破鼎”借指亡国。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 高皇帝 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
《漢語大詞典》:梁鼎
谓 南朝 梁 江山。鼎,三代以九鼎为传国之宝,因以象征国家。 南朝 陈 徐陵 《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 番禺 连帅,实谓宗枝,迷我天机,目窥 梁 鼎。”
《國語辭典》:铸鼎象物(鑄鼎象物)  拼音:zhù dǐng xiàng wù
夏禹曾经收九州之金,铸成上有百物之图形的九个鼎。见《左传。宣公三年》。用以比喻君王有德。
《国语辞典》:九鼎大吕(九鼎大吕)  拼音:jiǔ dǐng dà lǚ
九鼎,夏禹所铸的鼎;大吕,周庙大钟,二者皆为贵重之物。「九鼎大吕」比喻分量极重,多就身分、作用而言。《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