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宪宗时以工画花鸟、松石、肖像著名,尤擅寺庙壁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4 晋(今山西)人,排行九。少时与高适有交往。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释褐任宋州单父尉。是年冬卒,高适适回宋州,有《哭单父梁九少府》。事迹散见《国秀集》目录、高适《哭单父梁九少府》。善诗赋,《国秀集》选其诗1首。《全唐诗》存诗1首。另有画家梁洽,处士,乃元和时人,诸书将其与诗人梁洽混为一人,误。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六
洽。开元时处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玄宗开元中帝自择诸司长官,以仁敬为杭州刺史,召宰相诸王御史以上祖道洛滨,赐诗亲书,以宠其行。仁敬于杭州治郡之暇,曾种松九里,世称九里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会稽人。官山阴尉。中宗神龙中,与包融、贺知章等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九,越州(今浙江绍兴)人。中宗神龙中与贺知章、万齐融、张若虚、包融、邢巨等人,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一时。官至山阴尉。事迹散见《旧唐书·贺知章传》、《新唐书·于志宁传》、《国秀集》目录。善诗,芮挺章选其《宿香山阁》(《全唐诗》又作贾彦璋诗,误)、《赠酒店胡妃》、《孤兴》三诗入《国秀集》中。《全唐诗》存诗8首,有又作贺朝清、刘孝孙诗者。
唐诗汇评
贺朝,生年年不详,越州(今浙江绍兴)人。神龙中,与贺知章、张若虚等吴越文士,俱以文词俊秀,杨名京师。开元中,官山阴尉。《全唐诗》存诗八首,有刘孝孙等人诗混入。
全唐文·卷四百八
朝。越州人。天宝时山阴尉。

作品评论

旧唐书·于休烈传
休烈……善属文,与会稽贺朝、万齐融、延陵包融为文词之友,齐名一时。
陈九言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三
九言。开元时官太子舍人。摄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朔方节度判官。擢起居舍人。迁右司员外郎。
马挺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润州丹徒人,排行九。玄宗开元间曾应进士试。与储光羲为友。官至江都主簿。能诗。殷璠录其诗入《丹阳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中人。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曾官大理评事。后因事贬长沙司户。天宝初,隐于终南山,筑草堂于丰德寺侧。有诗名,造语真素,颇有警策。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九,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曾官大理评事,约于二十五年前后因事被贬为长沙司户。开元末、天宝初,隐于终南山之石门,筑草堂于丰德寺附近。生平散见《元和姓纂》卷五、《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二。防有诗名,与刘慎虚、储光羲、韦应物友善,殷璠选其诗5首入《河岳英灵集》,评曰:“其警策语多真素。”《宋史·艺文志七》及《唐才子传》云有诗集1卷,已佚。《全唐诗》存诗5首。
唐诗汇评
阎防,生卒年不详,广平(今河北鸡泽东)人。郡望常山(今河北元氏),或云河中(今山西永济)人。曾卜居终南山,读书于终南丰德寺。开元二十二年登进士第,后谪为湘中司户。防在开元、天宝间有诗名,孟浩然、岑参、储光羲、刘慎虚均有诗赠。《全唐诗》存诗五首。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防为人好古博雅。其诗警策,语多真素。至如“荒庭何所有,老树半空腹”,又“熊梐庭中树,龙蒸栋里云”,皎然可信也。
唐诗纪事
防在开元、天宝间有文称,岑参、孟浩然、韦苏州有赠章。
唐才子传
为人好古博雅,诗语真素,魂清魄爽,放旷山水,高情独诣。于终南山丰德寺结茅茨读书,百丈溪是其隐处。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天宝初官河阴尉,有诗名,芮挺章选诗5首入《国秀集》。事迹略见《国秀集》目录。《全唐诗》存诗5首。
唐诗汇评
徐九皋,生卒年里贯均未详。玄宗朝,官河阴尉。天宝三载芮挺章编《国秀集》,录其诗。《全唐诗》存诗五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排行第九。王维内弟。玄宗天宝十一载任右补阙。有别业在蓝田,距辋川甚近,与王维、裴迪等时相往还酬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九,王维内弟。天宝十一载(752)任右补阙,时王维任吏部郎中,同咏《敕赐百官樱桃》。生平见《唐诗纪事》卷一六、《唐才子传》卷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载崔恭礼之子兴宗,非同一人(据赵殿成考)。兴宗有别业在蓝田,距辋川甚近,时与王维、裴迪往还唱酬。《全唐诗》存诗5首。
唐诗汇评
崔兴宗,生半年不详,博陂安平(今属河北)人。王维内弟。隐居终南山,与王维、裴迪、卢象等交游唱和,游蜀,王维有诗送之。曾任右补阔,官终饶州长史。《全唐诗》存诗五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4或725—? 【介绍】: 唐德州平昌人。玄宗天宝时试进士不第。代宗时官校书郎。工诗,长于五古。与薛据相友善,杜甫、元结等亦甚爱重之,元结编《箧中集》,收有其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5?—? 排行九,郡望平昌(今山东商河县西北),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天宝中辞家应举,不第。代宗永泰初进士及第,授校书郎。不久客游南海,大历初流寓荆州,后又漂泊广陵,平生栖栖南北,仕途失意。生平散见元结《送孟校书往南海诗序》、《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二。曾与元结、杜甫、薛据、韦应物交游。云卿关心民瘼,词气怨恻,工五言诗。元结编《箧中集》,入选孟诗最多。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下选其诗六首,评曰:“祖述沈千运,渔猎陈拾遗。……当今古调,无出其右。”《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孟云卿(约725-?),河南(今河南洛阳)人,郡望平昌(今山东商河西北)。天宝中应进士试落第。永泰二年,为校书郎,将往南海,元结以诗文送之。大历中,流寓荆州、广陵等地。八年犹在世。云卿诗祖迷陈子昂、沈千运,注重反映现实,为时所重。乾元三年,元结编沈千运等七人诗为《箧中集》,云卿诗亦入选。《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中兴间气集
(孟云卿)祖述沈千运,渔猎陈拾遗,词意伤怨。如“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方于《七哀》“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则云卿之句深矣。虽效于沈、陈,才得升堂,犹未入室,然当今古调,无出其右,一时之英也。
诗人主客图
高古奥逸主。
唐诗归
钟云:元次山与云卿以词学相友二十年,次山直奥,云卿深婉,各不相同,此古人真相友处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有一意透快,略不含蓄,不碍其为佳者,沈千运、孟云卿是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泉州莆田人,字茂彦。读书强记,以明经擢第。临汀多山鬼淫祠,民厌苦之,撰《无鬼论》。刺史樊晃奏署临汀令,以治行迁别驾。李栖筠荐授太子詹事。子九人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4?—? 一作林丕。字茂彦,一字茂则,号师道,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玄宗天宝十二载(753,一作十一载)20岁以明经登第。除临汀郡曹掾。刺史樊晃荐其署临汀令。代宗初,授临汀别驾,知州事。卒年不详。事迹散见《新唐书·林蕴传》、《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三引《临汀志》、《登科记考》卷九。《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791?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韦待价曾孙。初以三卫郎事玄宗,后折节读书,肃宗时入太学。代宗永泰中,为洛阳丞,迁京兆府功曹。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寻改江州刺史,追赴阙,迁左司郎中。贞元初,复出为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后罢居苏州永定寺,斋心屏除人事。工诗,与顾况、刘长卿等相酬唱。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或与陶渊明合称“陶韦”。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7—792?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排行十九。曾任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人称韦江州、韦苏州。出身关中望族,玄宗天宝十载(751)以门资恩荫入宫为三卫郎,颇任侠负气。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进长安,失职流落。肃宗乾元元年(758)进太学,折节读书。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刚直为政,鞭笞军骑,见讼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罢任。曾东游淮海,经淮阴、宝应等地,抵广陵。大历九年(774)为京兆府功曹。不久,摄高陵宰、转鄠县令。十四年转栎阳令,即因疾辞归,居沣水北岸善福寺,又称西斋,曾编成《沣上西斋吟稿》数卷(见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书比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滁州刺史,旋即罢任,闲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六年罢任,寓居苏州城外永定寺。约于贞元八年(792)卒于苏州。一说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见沈作哲《补韦刺史传》),叶梦得、钱大昕、余嘉锡等已辨其非。生平见宋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姚宽《西溪丛语》卷下、沈作哲《补韦刺史传》。近人万曼有《韦应物传》、孙望有《韦应物事迹考略》、傅璇琮有《韦应物系年考證》。韦应物秉性高洁,其诗淡远清瑟,人比之陶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韦诗“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长于五言,“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其“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同上),刘熙载亦云:“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艺概·诗概》)《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通行之诗集有四部丛刊本《韦刺史诗集》10卷附录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韦苏州集校正拾遗》1卷(清卢文弨编校)。注本有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
唐诗汇评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为玄宗三卫近侍,时年十五,颇任侠负气。后入太学,折节读书。广德中,任洛阳丞,被讼,弃官闲居。大历中,任京兆府功曹,摄高陵令,又历鄠县、栎阳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贞元元年,转江州刺史。三年,入为左司郎中,出守苏州,卒。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应物工诗,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有《韦应物诗集》十卷。北宋王钦臣重加校定编次,仍为十卷,题《韦苏州集》,行于世。《全唐诗》编其诗为十卷。
词学图录
韦应物(737-约791) 京兆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豪横放浪。安史乱起,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后中进士,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东坡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之句。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2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 《韦苏州集》。散文存一篇。词存四首,见《尊前集》。
全唐诗补逸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生开元二十五年。少以三卫郎事明皇。乾元间为太学生,始折节读书。永泰中为洛阳丞。大历间历仕京兆府功曹参军。十四年,自鄠县令制除栎阳令,以疾辞不就。建中中拜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追赴阙,改左司郎中。复出为苏州刺史。约卒于贞元九年。其诗閒澹简远,人比之陶潜,称陶韦云。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应物。京兆长安人。少以三卫郎事元宗。永泰中授京兆功曹。迁洛阳丞。大历中授鄠令。建中三年拜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改左司郎中。后出为苏州刺史。

作品评论

李肇《国史补》
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番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其风韵。
白居易《与元九书》
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李、杜之后,诗人继出,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临汉隐居诗话
韦应物占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也。
后山诗话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宽夫诗话》
苏州诗律深妙,白乐天辈固皆尊称之,而行事略不见唐史为可恨。以其诗语观之,其人物亦当高胜不凡。
《蔡百衲诗评》
韦苏州诗如浑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过处,大似村寺高僧,奈时有野态。
《陵阳室中语》
韦苏州……诗清深妙丽,虽唐诗人之盛,亦少其比。
《童蒙诗训》
徐师川言:人言苏州诗,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苏州诗。李、杜以来,古人诗法尽废,惟苏州有六朝风致,最为流丽。
岁寒堂诗话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也。
郡斋读书志
诗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锼章刻句,揣合浮切,虽音韵婉谐,属对丽密,而娴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之诗驰骤建安以还,得其风格云。
《清邃阁论诗》
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意常爱之。问比陶如何?曰:陶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却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韦则自在,其诗直有做不着处便倒塌了底。
《清邃阁论诗》
韦苏州诗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
《臞翁诗评》
韦苏州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
后村诗话
韦诗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学力所可到也。
《王孟诗评》
韦应物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其诗如深山采药,饮泉坐石,日晏忘归。孟浩然如访梅问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处不同。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里淡无彩色,不免有轻盈之意。诵韦苏州一二语,高处有山泉极品之味。
《唐诗品》
苏州诗气象清华,同端闲雅,其源出于靖节,而深沉顿郁,又曹、谢之变也。唐人作古调,虽各有门户,要之律体方精,弥多附寄,而专业之流鲜矣。苏州独骋长辔,大窥曩代,而又去其拘挛补衲之病,盖一大家也。当时词流秾郁、感荡成波,其视苏州淡泊无文,未淹高听,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虽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灵跨俗,自致上列,不与浊此争长矣。
四友斋丛说
左司性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遗韵者,独左司一人。
诗薮
苏州五言古优入盛唐,近体婉约有致,然自适大历声口,与王、孟稍有不同。
唐诗归
钟云:韦苏州等诗,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笔肖然清妙,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不知节诗也。谭云:总是“清”之一字,要有来历、不读书不深思人。侥幸假借不得。
诗镜总论
诗之所贵者,色与韵而已矣。韦苏州诗,有色有韵,吐秀含芳,不必渊明之深情,康乐之灵悟,而已自佳矣。
诗镜总论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将韦诗陈对其间,自觉形神无间。
《诗源辨体》
唐人五言古气象宏远,惟韦应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渊明,以萧散冲淡为主。然要其归,乃唐体之小偏,亦犹孔门视伯夷也。
《诗源辨体》
韦、柳五言古,犹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诗源辨体》
应物之诗,较子厚虽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韵最工;七言古既多矫逸,而劲峭独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渊明平淡出于自然也。
《诗源辨体》
东坡云:“柳子厚诗在渊明下、韦苏州上”。朱子云:“韦苏州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愚按:韦、柳虽由工入微,然应物入微而不见工,子厚虽入微,而经纬绵密,其功自见。故白唐人而论,是柳胜韦;由渊明而论,是韦胜柳。
《诗源辨体》
六朝五言,谢灵运俳偶雕刻,正非流丽。玄晖虽稍见流丽,而声渐入律,语渐绮靡,遂成杂体,若应物,萧散冲淡,较六朝更自迥别。
《诗源辨体》
应物五七言律绝,萧散冲淡。与五言古相类,然所称则在占也。
《同上》
韦于五言古,汉晋之大宗也。俯视诸子,要当以儿孙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顿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挥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挥斥,其挥斥者必流俗之吝留,岂其以摆脱自异哉!吟咏家唯于此千锻百炼,如《考工记》所称五气俱尽、金锡融浃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唐律消夏录》
唐诗之修闲澄澹,韦公为独至。五言古律二体。读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皆以平心静气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诚佳,但观刘须溪细评,亦太钻皮出羽。唯云“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虽淡无釆色,不免有轻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谓二人意趣相似,则又不然。“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自是隐士高尚之言。“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自是循吏倦还之语。原不同床,何论各梦!宋人又多以韦、柳并称,余细观其诗,亦甚相悬。韦无造作之烦,柳极锻炼之力。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诗为心声,自不可强。
分甘馀话
东坡谓“柳泖州诗,在陶彭泽下,韦苏州上。”此言误矣。余更其语曰:韦诗在陶彭泽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扬州作论诗绝句,有云:“风怀澄澹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解识无声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苏州!”又常谓:陶如佛语,韦如菩萨语,王右丞如祖师语也。
《唐音审体》
昔人谓韦与王、孟鼎立为三,以其皆近陶体也,冯复京曰:韦公本有六朝浓丽之意,而澄之为唐调,突过唐人之上。
《剑溪说诗又编》
韦诗不唯古澹,兼以静胜。古澹可儿,静非澄怀观道不可能也。
《剑溪说诗又编》
诗中有画,不若诗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但以为步趋柴桑,未为得实。如“乔木生夏凉,流云叶华月”,陶诗安有是格耶?
石洲诗话
王孟诸公,虽极超诣,然其妙处,似犹可得以言语形容之。独至韦苏州,则其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
《岘佣说诗》
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澹,有以契之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渊明,在当时已定论,唯其志洁神疏,故能淡言造古。《拟古》十二篇,虽未远迹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画寝清香”、“郡斋夜雨”,琅然疏秀,有杂仙心。至若“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亦复自然作妙,不假雕饰之功。唯气格未遒,视古微疑涣散。
《诗学渊源》
其诗闲淡简远,人比之陶潜,虽或过当,而其《拟古》之作,寝几于《十九首》;效陶一体,亦极冲淡之怀,但微嫌着迹耳,着迹则近于刻画矣。然当此之时,高古旷达,殊无出其右者。
《诗境浅说》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风华掩映,而见意不多者,韦诗其上选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80 【介绍】: 唐京兆金城人,字遗直。代宗大历初,登进士第。累辟使府,授江阴县令。与常衮善。十二年,衮为相,用为左拾遗内供奉。及十四年衮败,亦出为溧水令,卒。善五言诗,名冠流辈。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9? 字遗直,排行十九,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人,郡望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代宗大历初登进士第,历官国子博士,转运判官,江阴令。十二年(777)征为左拾遗,十四年贬溧水令,未几卒。事迹散见羊士谔《窦叔向碑》残文,褚藏言《窦常传》,《新唐书·艺文志四》,新、旧《唐书·窦群传》,《唐诗纪事》卷三一。叔向有诗名,褚藏言称其“当代宗皇帝朝,善五言诗,名冠流辈”(《窦常传》)。五子常、牟、群、庠、巩亦皆有诗名。《全唐诗》存诗10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窦叔向(?—约780),字遗直,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郡望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至德初,游江西,受知于连帅皇甫侁。后曾为租庸使从事、州防御判官。历官太子通事舍人、国子博士。大历中,自江阴令召为左拾遗、内供奉。与常衮友善;十四年,常衮贬官,叔向亦出为溧水令,卒。叔向工五言诗,大历中,名冠流辈。有《窦叔向集》七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九首,残句二。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诗法谨严,又非常格。一流才子,多仰飙尘。
《窦氏联珠集序》
五窦之父叔向,当代宗朝,善五言诗,名冠流辈。时属贞懿皇后山陵、上注意哀挽,即时进三章、内考首出,传诸人口,有“命妇羞蘋叶,都人插柰花”,“禁兵环素帟,宫女哭寒云”之句,可谓传唱。而略无一首传于今,荆公《百家诗选》亦无之,是可惜也。予尝得故吴良嗣家所抄唐诗,仅有叔向六篇,皆奇作,念其不传于世,今悉录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1前 【介绍】: 唐河东人,字九思。裴稹子。代宗大历六年,自长安令拜明州刺史,有善政,州为建纪德碣。历司勋、吏部员外郎,官至大理卿、左金吾将军。卒谥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4—804 【介绍】: 唐深州陆泽人,字孝举。张鷟孙。少精史传,聪颖能文。代宗、德宗朝充史馆修撰,为裴延龄所忌。三使回纥(回鹘)、吐蕃,累官御史中丞。吐蕃赞普死,为吊祭使,途中遇疾卒,谥宪。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4—804 字孝举,排行二十九。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西)人。家于邗沟(今江苏扬州北),后寓居江左。代宗大历中召充史馆修撰,兼阳翟县尉。德宗贞元十一年(795)拜谏议大夫,仍充史馆修撰,以御史中丞持节使回纥,还,迁秘书监。二十年迁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充入吐蕃吊祭使,卒于道,谥宪。生平见权德舆《张公墓志铭并序》,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3首。其7岁善诗,10岁通《史记》,笃志好学,博洽多闻。著述甚富,惜多失传。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五
荐字孝举。深州陆泽人。天宝中。李涵表荐才任史官。召充史馆修撰。德宗朝擢拜谏议大夫。改秘书少监。卒年六十一。顺宗时赠礼部尚书。谥曰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4—805 【介绍】: 唐苏州嘉兴人,字敬舆。代宗大历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朱泚叛乱,随德宗奔奉天,起草诏书,情词恳切,虽武夫悍卒,读之无不挥涕感动。贞元七年,拜兵部侍郎。八年,迁中书侍郎、同门下平章事。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十年冬,为户部侍郎裴延龄所构,罢相。次年贬忠州别驾。顺宗时卒,谥宣。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有《翰苑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4—805 字敬舆,排行九,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代宗大历八年(773)登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累迁监察御史。德宗建中四年(783)以祠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扈从奉天,参决机谋,号“内相”,后进中书舍人。贞元七年(791)任兵部侍郎,八年知贡举,四月拜相。十年罢为太子宾客,十一年贬忠州别驾。顺宗永贞元年(805)卒,谥宣。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有清张佩芳等所撰年谱数种。陆贽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权德舆称陆贽“搉古扬今,雄文藻思”(《翰苑集序》)。《全唐诗》存诗3首。《全唐诗外编》补断句1。
全唐文·卷四百六十
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大历八年进士。中博学宏词科。又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尉。迁监察御史。德宗立。召为翰林学士。从驾幸奉天。转考功郎中。从幸梁州。转谏议大夫。还京。转中书舍人。贞元七年拜兵部侍郎。八年为中书侍郎同门下平章事。十年罢知政事。除太子宾客。十一年贬忠州别驾。顺宗立。徵还。未至卒。年五十二。赠兵部尚书。谥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