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68,分25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书具
别书
书手
朱书
蛇蚓
春条
墨敕
编蒲
漆书
简素
花诰
制麻
小书
疾书
停笔
《漢語大詞典》:书具(書具)
书写工具,文具。 宋 王安石 《伤仲永》:“ 仲永 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漢語大詞典》:别书(别書)
(1).分别书写。《魏书·萧宝夤传》:“经奏之后,考功曹别书於黄纸、油帛。一通则本曹尚书与令、僕印署,留於门下;一通则以侍中、黄门印署,掌在尚书。”
(2).告别的书信。 明 卓人月 《花舫缘》第三出:“被我留下别书一封,字画十餘幅。”
《國語辭典》:书手(書手)  拼音:shū shǒu
专司抄写的人。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八。书手》:「世称乡胥为书手,处处皆然。报应记,宋衎,江淮人,应明经举。元和初,至河阴县,因疾病废业,为盐铁院书手。盖唐时已有此名。」《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凡外郎、书手、皂快、门子及禁子、夜夫,曾在县里走动的,无不查到。」
《漢語大詞典》:朱书(朱書,硃書)
(1).用朱墨书写的文字。史记·赵世家:“ 襄子 齐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 赵毋卹 ,余 霍泰山 山阳侯 天使也。’”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戊子,天子赐 武皇 内弟子四人,又降朱书御札,赐 魏国夫人 陈氏 。” 清 龚自珍 《宋先生述》:“瘁志纂述,大书如棋子,小书如蚊脚,墨书或浓或淡,朱书如桃华,日罄五十七纸。”
(2).犹朱批谕旨。 清 方苞 《两朝圣恩恭纪》:“ 圣祖仁皇帝 硃书:‘ 戴名世 案内 方苞 ,学问天下莫不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英杰归真》:“今吾真圣主天王于天酉年转天时,蒙天父暗置一硃书在燕寝门眉罅中,批云‘天王大道君王全’七字,是君王父寻着的,邻县邻乡是人皆知。”参见“ 硃批諭旨 ”。
《漢語大詞典》:朱批谕旨(硃批諭旨)
清 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 硃批 ”、“ 硃諭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所载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数册,少者以数人合一册。所奉硃批,一一恭録。”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 乾隆 初,有言东南之土肌理横,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於是积数年之疑豁然矣。” 崇彝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琦公 ( 琦善 )递亲供时,随呈黄摺匣一扣,内皆 宣宗 亲笔硃諭。”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四六回:“不多一会儿,就硃諭下来,叫老爷回籍。”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一来有许多话写不明白,二来上一个奏折,要起草稿,要誊正,送进宫来,等候朱批;主上有什么要问的地方,再下诏书, 秀成 再上奏折,这样一来,就要半个月。”
《漢語大詞典》:蛇蚓
(1).蛇与蚯蚓。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惊魂见蛇蚓,触嗅值虾蟛。”
(2).比喻书写的文字。 宋 苏轼 《孙莘老寄墨》诗之二:“晴牎洗砚坐,蛇蚓稍蟠结。” 王十朋 集注引 程縯 曰:“ 唐太宗 论 萧子云 书,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宋 陈与义 《玉延赋》:“起援笔而三叫,驱蛇蚓以纵横。”
《漢語大詞典》:春条(春條)
(1).春天花木的枝条。 南朝 梁 张率 《楚王吟》:“ 章臺 迎夏日,梦远感春条。” 唐 高适 《苦雪》诗之四:“穷巷独无成,春条秪盈把。” 宋 欧阳修 《送友人南下》诗:“河桥别柳减春条,隔浦挐音听已遥。” 明 叶襄 《秋海棠赋》:“薄春条之鬭艳,乐秋景之婆娑。”
(2).旧俗春节书写吉祥词句贴于门楹上的条形对联。 马三立 等《开粥厂》:“福字儿、佛字儿、横批儿、斗方儿,‘出门见喜’、‘抬头见喜’,五个春条。”
《漢語大詞典》:墨敕
亦作“ 墨勅 ”。 由皇帝亲笔书写,不经外廷盖印而直接下达的命令。《宋书·王昙首传》:“既无墨敕,又闕幡棨,虽称上旨,不异单刺。” 宋 司马光 《论夜开宫门状》:“虽陛下慈爱至深,然门闕之禁,不可不严。若以式律言之,夜开宫殿门及城门者,皆须有墨勅鱼符。”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 河北 盐法, 太祖皇帝 尝降墨勑,听民间贾贩,唯收税钱,不许官榷。”
《國語辭典》:编蒲(編蒲)  拼音:biān pú
汉代路温舒因家境贫苦,编蒲叶以供书写。后世以编蒲比喻苦学不倦。南朝梁。任昉〈为扬州荐士表〉:「至乃集萤映雪,编蒲缉柳。」
《國語辭典》:漆书(漆書)  拼音:qī shū
古时无纸笔,以漆书于竹简,称为「漆书」。如:「漆书古文」。
《國語辭典》:简素(簡素)  拼音:jiǎn sù
1.竹简与绢帛,古时用来写字。《南史。卷七二。文学传。论曰》:「畅自心灵,而宣之简素,轮扁之言,未或能尽。」
2.简单朴素。《宋书。卷六四。裴松之传》:「博览坟籍,立身简素。」
《漢語大詞典》:花诰(花誥)
用金花罗纸书写的诰命。封赠大臣之母或妻时用之。 明 高明 《琵琶记·强就鸾凤》:“娘万福,娘万福,看花誥纹犀轴。”
《漢語大詞典》:制麻
皇帝的命令。原用白纸书写, 唐高宗 上元 间,因白纸多蠹,改用黄麻纸书写诏书,故称“制麻”。也称“詔黄”。新唐书·李栖筠传:“始, 栖筠 见帝,敷奏明辩,不阿附,帝心善之,故制麻自中以授,朝廷莫知也。”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昆命于元龟:“ 寧皇 嘉定 初,拜右相制麻。”
《漢語大詞典》:小书(小書)
(1).指价值不大的著作。汉书·艺文志《周训》十四篇” 颜师古 注引 汉 刘向 《别录》:“人閒小书,其言俗薄。”南齐书·陆澄传:“ 贾氏 注《经》,世所罕习;《穀梁》小书,无俟两注。”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近见皇家所撰《晋史》,其所採亦多是短部小书,省功易閲者。”
(2).旧指儿童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老舍 《四世同堂》一:“老人在幼年只读过三本小书与六言杂字。”
(3).对己作之谦词。 宋 朱熹 《答赵提举善誉书》:“近又尝编一小书,略论象数梗概。”《〈许杰散文选集〉自序》:“我敬以这本小书,作为我对于祖国实现四化的献礼。”
(4).小字书写。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欲事干謁,则患不能小书,困於投刺。”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卷下:“ 兰 遂小书其字繫於足上,燕遂飞鸣而去。”宋诗纪事卷九六引 明 郁逢庆 书画题跋记:“壁上小书一絶, 君謨 真迹也。”
(5).曲艺之一。 江 浙 一带俗称有说有唱的弹词为小书,以别于只说不唱的大书(评话)。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委顺子说书》:“平话一流,已见 宋 人小説中,而此技独盛行於 苏 ……《玉蜻蜓》《珍珠塔》《三笑》《白蛇传》之类曰小书。”
(6).装订成册的连环画。 茅盾 《子夜》六:“你总没说到我的一箱子小书!” 茅盾 《上海》三:“所谓‘小书’,是半图半字的小说,名为‘连环图画小说’。”
(7).小册子。 梁斌 《播火记》第二卷十九:“ 贾湘农 手里拿着一本小书,是《游击战术》。”
《漢語大詞典》:疾书
快速地书写。例如:挥笔疾书。
《國語辭典》:停笔(停筆)  拼音:tíng bǐ
1.暂停书写。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权近虑以停笔,抑浅知而绝简。」
2.作家暂停写作一段时期。如:「某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想到峨嵋山去蒐集更多的资料,故停笔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