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63,分38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外书
政典
缃素
卷尾
典校
亥豕
朱黄
篇帙
代序
补遗
囊箧
宝轴
书筵
刻本
金版
《漢語大詞典》:外书(外書)
佛教徒称佛经以外的书籍为外书。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颜光禄》:“所谓慈护者,谁氏之子?若据外书报应之説,皆吾所谓权教者耳。”又“习神仙者亦以修炼以外的书为外书。”太平广记卷二○二引 宋 庞元英 《谈薮·陶弘景》:“先生尝曰:‘我读外书未满万卷,以内学兼之,乃当小出耳。’”参见“ 内书 ”。
《漢語大詞典》:内书(内書)
(1).指方术及释道诸书。三国志·魏志·胡昭传‘尺牘之迹,动见模楷焉’ 裴松之 注引《魏略》:“﹝ 扈累 ﹞昼日潜思,夜则仰视星宿,吟咏内书。”三国志·魏志·胡昭传‘尺牘之迹,动见模楷焉’ 裴松之 注引《魏略》:“﹝ 石德林 ﹞初不治产业,不畜妻孥,常读老子五千文及诸内书,昼夜吟咏。”太平广记卷二○二引《谈薮·陶弘景》:“先生尝曰:‘我读外书未满万卷,以内书兼之,乃当小出耳。’”
(2).皇宫府库中的图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褚无量传》云: 无量 以藏库内书自 高宗 代即藏在宫中,渐致遗逸,奏请缮写刊校,以宏经籍之道。”按,旧唐书·褚无量传作“内库旧书”。
《漢語大詞典》:政典
(1).记载治国的典章或制度的书籍。书·胤征:“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 孔 传:“政典, 夏后 为政之典籍。”南史·齐纪上·武帝论:“御袞垂旒,深存政典。”
(2).指政策和制度。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朱批谕旨:“上於即位后,虑本章或有所漏洩,故一切紧要政典俱改命摺奏,皆可封达上前,无能知者。” 朱光潜 《谈文学·文学与人生》:“从前关心政教的人要在民俗歌谣中窥探民风国运,采风观乐在 春秋 时还是一个重要的政典。”
《漢語大詞典》:缃素(緗素)
(1).浅黄色的绢帛。古时多用以书写。隋书·经籍志一:“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録题及言,盛以縹囊,书用緗素。”
(2).指书卷、书籍。梁书·昭明太子统传:“遍该緗素,殫极丘坟。”北史·高道穆传:“秘书图籍及典书緗素,多致零落,可令 道穆 总集帐目,并牒儒学之士,编比次第。” 唐 刘知几 史通·曲笔:“夫以敌国相讎,交兵结怨,载诸移檄,用可致诬;列诸緗素,难为妄説。” 明 高启 《临顿里》诗之八:“旧史堆緗素,新经録洞玄。”
《漢語大詞典》:卷尾
书籍字画的末尾处。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临江戏鱼堂帖:“ 元祐 间 刘次庄 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摹刻堂上,除去卷尾篆题而增释文。” 清 张之洞 《輶轩语·语学》:“是本朝校刻,卷尾附有校勘记。” 叶德辉 《书林清话·唐天祐刻书之伪》:“ 日本 水野梅晓 行笥中有文选·归去来辞,卷尾刻‘ 大唐 天祐 二年秋九月八日 餘杭 龙兴寺 沙门 无远 刊行’字一行。”
《漢語大詞典》:典校
(1).谓主持校勘书籍。 汉 班固 《答宾戏》:“ 永平 中为郎,典校秘书,专篤志於儒学,以著述为业。” 清 方苞 《文王十三生伯邑考辨》:“经传诸子,皆 周 人之书,遭 秦 火而始出於 汉 ,故使 歆 典校,卒 向 之业。”
(2).指校书之官。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案蜀志称 王崇 补 东观 , 许盖 掌礼仪,又 郤正 为秘书郎,广求 益部 书籍。斯则典校无闕,属辞有所矣。”
《國語辭典》:亥豕  拼音:hài shǐ
语本《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似,豕与亥相似。』」后指因文字的形体相近而致传抄或刊刻错误。如:「这本书校勘不够严谨,亥豕之误,层出不穷。」
《國語辭典》:鲁鱼亥豕(魯魚亥豕)  拼音:lǔ yú hài shǐ
鲁鱼,语本《抱朴子。内篇。遐览》:「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亥豕,参见「亥豕」条。后指因文字形似而致传写或刊刻错误。《红楼梦》第一二○回:「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乐得与二三同志,酒馀饭饱,雨夕灯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题传世。」也作「亥豕鲁鱼」。
《國語辭典》:朱黄(朱黃)  拼音:zhū huáng
丹砂与雌黄。古人校勘书籍时用朱、黄两色笔圈点,作为区别。《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传。陆龟蒙传》:「得书熟诵乃录,雠比勤勤,朱黄不去手,所藏虽少,其精皆可传。」
《漢語大詞典》:篇帙
指书籍的篇卷。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借人书,篇帙坏舛,必为辑褫刊正。” 宋 陈师道 《咸平读书堂》诗:“休更散篇帙,风篁献笙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阮孝绪 《七録》,亦另録释、道二家……余意二藏篇帙既多,且本方外之説,分门另録,似无不可。”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金钱》:“至于金钱、金盏、剪春罗、剪秋罗、滴滴金、石竹诸花,则明知精力不继,篇帙寥寥,作此以塞纸尾。”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卷四:“查 中 外交涉以来,西人两次构衅,藉势冯陵,乘我仓卒之时,要我立约,篇帙数十页,条议数十款,无非藉此取益。”
分類:书籍
《國語辭典》:代序  拼音:dài xù
1.依次更替。《楚辞。屈原。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晋。潘岳〈寡妇赋〉:「四节流兮忽代序,岁云暮兮日西颓。」
2.放于著作正文前面,用以代替序言的论述。
《國語辭典》:补遗(補遺)  拼音:bǔ yí
书籍正文还有遗漏,列在后面另加说明,称为「补遗」。或将原书遗漏的部分另作专册,也称为「补遗」。如阮元的《三家诗补遗》。
《漢語大詞典》:囊箧(囊篋)
(1).犹囊笥。古代读书人多用以装书籍文稿,故亦借指书籍。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篋,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 宋 苏轼 《游宝云寺得唐彦猷为杭州日送客舟中手书一绝句因和其韵作两首送之且归其书唐氏》之一:“清诗不敢私囊篋,人道黄门有父风。”
(2).袋子与箱子。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媳妇,你衣衫尽解典,囊篋已罄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官检所遗囊篋,得松脂戏衣之类。”
《漢語大詞典》:宝轴(寶軸)
(1).精致的卷轴。亦借指珍贵的书籍。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听鐘声而致敬,寻香馥以生心,朝覩尊仪,暮披宝轴,刹那之善,逐此而生。”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撰録艳歌凡为十卷,曾无参於雅颂,亦靡滥於风人, 涇 渭 之间,若斯而已,於是丽以金箱、装之宝轴。”法苑珠林卷一一九:“ 玄奘 法师,德隆终古,声高宇宙,涉歷诸国百有五十,翻译经论千有五百,尽善尽美,可称可赞,前后宝轴,几向五千,法门弘阐,緇门繁炽,道俗蒙益焉。”
(2).华贵的车辆。 唐 郑嵎 《津阳门诗》:“画轮宝轴从天来,云中笑语声融怡。”
《漢語大詞典》:书筵(書筵)
谓校理书籍之席位。 宋 欧阳修 《上执政谢馆职启》:“自初营职,已与书筵。於时,上有鸿儒侍从之才,下多羣贤论撰之众……比其来復,书已垂成。遂因众功,岂有微效?” 宋 曾巩 《回陆佃谢馆职启》:“特啟书筵,密隣禁户。《凡将》《急就》之字,已赖发明;广内、石室之藏,更资是正。”
《國語辭典》:刻本  拼音:kè běn
雕板印成的书籍。如宋刻本、元刻本。《老残游记》第三回:「这是部宋版张君房刻本的庄子,从那里得来的?」
《漢語大詞典》:金版
亦作“ 金板 ”。
(1).天子祭告上帝镂刻告词的金属版。亦用以铭记大事,使不磨灭。周礼·秋官·职金:“旅于上帝,则共其金版。” 郑玄 注:“鉼金谓之版。”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圣贤以此鏤金版而鐫盘盂。” 唐 陈子昂 《答制问事·招谏科》:“书之金板,万代有述。” 章炳麟 《訄书·忧教》:“志古之大,旅之金版。”
(2).传说 夏桀 杀 关龙逢 后地庭中所出之金版书。文选·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金版出地,告 龙逄 之怨。” 李善 注:“《论语阴嬉讖》曰:庚子之旦,金版剋书出地庭中,曰:臣族虐王禽。 宋均 曰:谓杀 关龙 之后,庚子旦,庭中地有此版异也。”
(3).兵书名。庄子·徐无鬼:“吾所以説吾君者,横説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説之则以《金板》六弢。”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金版》六弢周书篇名……版本又作板。”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道上》:“约《金版》六弢之旨,箸五千言,以极其情。”
(4).用为书籍的代称。 明 孟称舜 《娇红记·妓饮》:“指点银瓶频索酒,倒翻金版共论文。” 欧阳光 注:“这里用为书籍的代称。”
(5).拍板的美称。 后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十:“离宫别院遶宫城,金版轻敲合凤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