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10,分12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汉书
书法
看书
新书
书记
遣书
学书
乡书
行书
军书
日书
前书
草书
书斋
捷书
《国语辞典》:汉书(汉书)  拼音:hàn shū
书名。东汉班固撰。记载西汉的历史,一百二十卷。体例分为纪、表、志、传。为二十四史之一,亦为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唐颜师古注,清王先谦补注。
《國語辭典》:书法(書法)  拼音:shū fǎ
1.毛笔字书写的方法。主要讲执笔、用笔、运笔、点画、结构、间架、落款、用印等方法。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
2.史家记事的体例笔法。《左传。宣公二年》:「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3.以毛笔书写的文字作品。如:「这篇书法笔力遒劲,令人激赏。」
《高级汉语词典》:看书  拼音:kàn shū
读书
分类:看书
《國語辭典》:新书(新書)  拼音:xīn shū
1.新近撰写完成或出版的书籍。如:「这个月上市的新书不少。」
2.崭新而未读过的书。如:「开学第一天,老师发了很多新书。」
3.书名。汉贾谊撰,十卷。原本五十八篇,今佚三篇。然现行本疑为后人取汉书谊本传所载之文,割裂其章节,各为标题而成,但亦有汉书所未载的。内容主在惩秦之失,并对汉初君主提出各项治安策。
《國語辭典》:书记(書記)  拼音:shū jì
1.书籍。《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2.函札、奏记。《新唐书。卷一二二。韦安石传》:「常以五采笺为书记,使侍妾主之,其裁答受意而已。」
3.古代称掌管书牍记录的人。今通称在机关团体中担任文书抄写诸事的人。
4.共产党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
《漢語大詞典》:遣书(遣書)
发信。 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是故按兵守次,遣书致意。” 三国 魏 应璩 《与满公琰书》:“适欲遣书,会承来命。”
分類:发信
《漢語大詞典》:学书(學書)
(1).读书。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2).学习写字。南史·隐逸传下·徐伯珍:“ 伯珍 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 宋 曾巩 《墨池记》:“ 羲之 尝慕 张芝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宋 陆游 《喜小儿辈到行在》诗:“ 阿纲 学书蚓满幅, 阿绘 学语鶯囀木。” 元 杨维桢 《又湖州作》诗之四:“得句时过 张外史 ,学书不让 管夫人 。”参见“ 学字 ”。
《漢語大詞典》:学字(學字)
学习书法。南史·齐武陵昭王晔传:“ 高祖 虽为方伯,而居处甚贫,诸子学书无纸笔, 曄 常以指画空中及画掌学字,遂工篆法。” 宋 黄庭坚 《跋〈与张载熙书〉卷尾》:“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於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於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分類:学习书法
《國語辭典》:乡书(鄉書)  拼音:xiāng shū
家书。唐。王湾 次北固山下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韦庄 章台夜思诗:「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也作「乡信」。
《國語辭典》:行书(行書)  拼音:xíng shū
书体名。笔势和字形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比草书端庄,近于楷书,但笔势较流畅活泼。书体自由,讲究点画、结构和墨色的变化。也称为「连真」。
《國語辭典》:行卷  拼音:xíng juàn
古代应试者于考前将自己的诗文写于卷轴内,呈给达官贵人冀求延誉介绍。唐。李商隐〈与陶进士书〉:「文尚不复作,况复能学人行卷耶?」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三。李播》:「有李生携诗谒之,播曰:『此吾未及第时行卷也。』」
《國語辭典》:军书(軍書)  拼音:jūn shū
古代军中用来徵召、晓喻、声讨等的文书。《文选。吴质。答魏太子笺》:「军书辐至,羽檄交驰,于彼诸贤,非其任也。」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骈字类编》:日书(日书)
法书要录梁庾元威论书日书月书
《漢語大詞典》:前书(前書)
(1).指汉书后汉书·儒林传序:“《前书》云: 田何 传授 丁宽 。”后汉书·王丹传“世称 管 鲍 次则 王 贡 ” 唐 李贤 注:“《前书》, 王吉 字 子阳 , 禹贡 字 少翁 ,并 瑯邪 人也。二人相善,时人为之语曰:‘ 王阳 在位, 禹贡 弹冠。’言其趋舍同也。”
(2).前次的书信。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嗟乎 子卿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促,未尽所怀,故復略而言之。” 三国 魏 曹丕 《与杨德祖书》:“以 孔璋 之才,不闲於辞赋,而多自谓能与 司马长卿 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僕赞其文。”
(3).前人之书。宋史·赵普传:“前书有‘兵久生变’之言,深为可虑。”
《國語辭典》:草书(草書)  拼音:cǎo shū
书体名。为书写方便、快速而产生的字体,大约起于秦汉之际。初称「隶草」后渐成熟,至西汉中晚期形成规范,以施于章程(公文书),故名「章草」。将隶书草率写成,简省点画,保存波势。其字个个独立,不相连绵。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而笔势连缀,上下两字时时相连,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书」。也称为「草体」、「草字」。
《國語辭典》:书斋(書齋)  拼音:shū zhāi
书房。唐。王勃 赠李十四诗四首之四:「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却说刘元普一日正在书斋閒玩古典,只见门上人报道:『外有母子二人,口称西粤人氏,是老爷至亲亲戚,有书拜谒。』」
分類:书斋书房
《國語辭典》:捷书(捷書)  拼音:jié shū
报告战胜的文书。《三国演义》第一○回:「捷书报到长安,朝廷加曹操为镇东将军。」
分類: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