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事力
(1).用力。韩非子·五蠹:“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餘,故民不争。”
(2).指使用武力。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圣人不加兵,不事力焉。”晋书·食货志:“出战入耕,虽自古之常,然事力未息,未尝不以战士为念他。”
(3).供役使的人,仆役。宋书·萧思话传:“ 思话 以去州无復事力,倩府军身九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 邢子才 ﹞以光禄大夫归养私庭,所在之处,给事力五人。”魏书·成淹传:“时迁都, 高祖 以 淹 家无行资,敕给事力,送至 洛阳 。”
(4).能力;力量。 宋 苏轼 《缴词头奏状六首》之五:“ 张诚一 无故多年不葬亲母,既非身在远官,又非事力不及,冒宠忘亲,清议所弃。” 宋 洪迈 容斋五笔·虢巨贺兰:“天下国家不幸而有四郊之警,为人臣者当随其事力,悉心尽忠,以致尺寸之效。” 宋 洪巽 《暘谷漫录》:“吾辈事力单薄,此等筵宴,不宜常举;此等厨娘,不宜常用。”
(5).实力;武力。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且 金 、 齐 俱来,以吾事力对之,诚为不侔,然 汉 败 王寻 , 晋 破 苻坚 ,特在人心而已。”
《國語辭典》:武力  拼音:wǔ lì
1.兵力。《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夫全赵之时,武力鼎士。」
2.全副武装的精锐士兵。《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馀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
3.勇力。《孔子家语。卷九。本姓解》:「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北史。卷四五。李元护传》:「身长八尺,洛廔髯,少有武力。」
《漢語大詞典》:武卒
(1). 战国 时 魏国 按规定标准选拔的步兵。
(2).指军队、士兵。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夫差 ﹞及其抗衡上国,与 晋 争长,都城屠於 勾践 ,武卒散於 黄池 。” 唐 李白 《大猎赋》:“又命建夔鼓,励武卒。” 明 唐顺之 《重修泾县儒学记》:“ 汉 兴,立博士,置辟雍,桥门观听,縉绅动色,蕃夷武卒莫不受经。”
《漢語大詞典》:寓令
谓寄军令于内政,只在暗中加强军事力量。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至於 主父偃 乘七国併吞之后,将分裂而矫推恩; 管夷吾 当诸侯争夺之时,先诈力而行寓令,皆一时之权术也。” 唐 白居易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一道》:“若 齐 行寓令之法,以霸诸侯; 汉 用推恩之谋,以惩七国。施之今日,臣恐非宜。”参见“ 寄政 ”。
《漢語大詞典》:寄政
谓把军令寄寓在庶政之中。国语·齐语:“君若欲速得志於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作内政而寄军令焉。” 韦昭 注:“寄,託也。匿军令,託于国政,若有征伐,邻国不知。”
分類:军令寄寓
《國語辭典》:悉索敝赋(悉索敝賦)  拼音:xī suǒ bì fù
悉索,尽收。敝,谦称不精良。赋,古代依田赋多寡出兵车、甲士。悉索敝赋指尽出全国的兵力。《左传。襄公八年》:「蔡人不从,敝邑之人,不敢宁处,悉索敝赋,以讨于蔡。」《东周列国志》第一四回:「今幸少閒,悉索敝赋,愿从诸君之后,左右卫君,以诛之不当立者。」也作「悉索薄赋」。
《国语辞典》:强权外交(强权外交)  拼音:qiáng quán wài jiāo
利用军事力量,作为国家的外交政策、手段的后盾,称为「强权外交」。
《国语辞典》:政治作战(政治作战)  拼音:zhèng zhì zuò zhàn
不全凭军事力量,贯彻全民意志、发挥整个国家战力的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