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诬玷(誣玷)
捏造事实以败坏他人名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郎君少年,当诚实些,何乃造次妖妄,诬玷人家闺女,是何道理?”
《国语辞典》:扫黑(扫黑)  拼音:sǎo hēi
司法单位扫除具犯罪事实的非法组织、集体。如:「检、调等单位一连串的扫黑行动,令黑道人物个个闻风丧胆。」
《漢語大詞典》:订实(訂實)
(1).核定事实。 北齐 刘昼 新论·审名:“言以译理,理为言本;名以订实,实为名源。” 元 黄溍 《成全郎江浙官医提举张公墓志铭》:“謁文订实,推述源委,荐诸石章,用裨信史。”
(2).犹落实。《大马扁》第十二回:“时 康有为 亦欲向 袁氏 订实办法,即行往謁 袁氏 。”
《國語辭典》:人證  拼音:rén zhèng
诉讼时由證人的陈述事实以为證据,称为「人證」。《老残游记》第一八回:「白公又道:『所有以前一切人證,无庸取保,全行释放。』」
《漢語大詞典》:枉笔(枉筆)
不符事实的记载。 唐 沈佺期 《被弹》诗:“事间拾虚证,理外存枉笔。”宋书·桂阳王休范传:“先帝不失顺悌之名, 宋 世无枉笔之史。”
《漢語大詞典》:诬系(誣繫)
捏造事实陷人于罪。新唐书·李尚隐传:“ 睦州 刺史 冯昭泰 性鷙刻,人惮其彊,尝诬繫 桐庐 令 李师旦 二百餘家为妖蛊。”
《漢語大詞典》:诬冒(誣冒)
谓虚构事实冒取功劳。 宋 王令 《西头供奉官王君墓志铭》:“吏苦无功,稍自诬冒;君纵使降,不以俘告。”
《漢語大詞典》:准验(準驗)
犹言事实的验证。 汉 荀悦 申鉴·政体:“善恶要於功罪,毁誉效於準验。”
分類:事实验证
《國語辭典》:證物  拼音:zhèng wù
法律上指可以做为證据用的物品,称为「證物」。
《国语辞典》:抖开(抖开)  拼音:dǒu kāi
1.抖动摊开。如:「他将布料抖开,检视花纹、光泽。」《西游记》第一二回:「长老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
2.揭发事实。如:「他已经把事情抖开,谁也脱不了干系。」
《國語辭典》:侦查(偵查)  拼音:zhēn chá
检察官为发掘犯罪事实的真相,对犯罪嫌疑人及證据,作不公开的考查、蒐集,以便决定是否提起公诉的程序。
《國語辭典》:招供  拼音:zhāo gōng
承认罪状。《元典章新集。刑部。偷盗》:「勾责得王葛四招供:先于至元二十七年窃盗分宜县刘十一苧麻。」
《漢語大詞典》:辨合
符合,契合。指论说的道理与事实相符。辨,通“ 别 ”。荀子·性恶:“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 杨倞 注:“辨,别也……言论议如别之合如符之验然,可施行也。” 章诗同 注:“辨,通‘别’。别,古代借贷所用的一种凭证,别之为二,两家各执其一。”
《漢語大詞典》:秽笔(穢筆)
谓凭个人好恶,不符事实地编写史书。 明 李贽 《答焦漪园书》:“窃以 魏 晋 诸人标致殊甚,一经秽笔,反不标致。”
《國語辭典》:诽语(誹語)  拼音:fěi yǔ
谣言。如:「他听到那些诽语之后整天闷闷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