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250,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摭实
左计
质实
考异
识事
虚称
质问
故入
辨白
史实
谣言
对簿
瞒人
本质
应验
《漢語大詞典》:摭实(摭實)
摘取事实;据实。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知古:“博士 渤海 徐公讜 为余言之。岂曰语怪,亦以摭实,故传之焉。” 宋 蔡绦 西清诗话·池底铺锦:“ 李石 开成 中承詔録 文宗 论 德宗 奢靡云:‘闻得禁中老宫人,每引流泉,先於池底铺锦。’则知 建 诗皆摭实,非凿空语也。”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可令国史院摭实刊修,播告天下。”
《國語辭典》:左计(左計)  拼音:zuǒ jì
不适当的策画。《古今韵会举要》卷一五:「策画不适事宜曰左计。」
《國語辭典》:质实(質實)  拼音:zhí shí
朴实敦厚不浮华。清。李炤〈俭训〉:「每见闾阎之中,其父兄古朴质实,足以自给。」
《國語辭典》:考异(考異)  拼音:kǎo yì
版本学上指考订文字的疑异。如《韩文考异》。
《漢語大詞典》:识事(識事)
了解事实;懂得事理。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夫识事未精,而轻为著述,此其不知量也。” 宋 邵雍 《观物吟》之三:“识事事非易,知人人所艰。”
《漢語大詞典》:虚称(虚稱)
(1).不顾事实地加以赞颂。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夫世衰道微,伪臣虚称者,殆也;世平道明,臣子不宣者,鄙也。鄙殆之累,伤乎王道。”
(2).虚假的名声;空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窃名者,厚貌深姦,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明 李东阳 《江都县学科贡题名记》:“夫名有贵贱,有贤不肖;贵与贱为虚称,贤与不肖为定论。”
(3).空职称,虚头衔。 宋 曾巩 《罢馆职加官制》:“儒馆之设,有位号而无分职,使学士大夫将何以效其实歟?是用命尔进阶一等而罢其虚称。”
《國語辭典》:质问(質問)  拼音:zhí wèn
1.诘问、责问。《红楼梦》第六○回:「小蹄子,你走罢。俗语:『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质问我。」
2.质疑询问。《新五代史。卷三一。周臣传。郑仁诲传》:「每事有疑,即从仁诲质问,仁诲所对不阿,周太祖益奇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总管就把婢子容貌年齿之类,两相质问,无一不合。」
《国语辞典》:故入  拼音:gù rù
指审判者在审判案件的过程中,虚构或增减事实,故意地将无罪判为有罪或轻罪重判。相对于「故出」而言。
《國語辭典》:辨白  拼音:biàn bái
说明事情的误会过程来消除已受的冤枉。如:「他的冤枉已经辨白了。」《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慧澄道:『是一个少年官人,因仇家诬枉,失了官职,只求一情,即到吏部辨白是非,求得复职,情愿送此珠子。』」也作「辩白」。
《國語辭典》:史实(史實)  拼音:shǐ shí
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事。如:「这部片子是根据史实改编而成的。」
《國語辭典》:谣言(謠言)  拼音:yáo yán
民间流传的歌谣。《后汉书。卷三一。郭仍等传。赞曰》:「诗守南楚,民作谣言。」《三国演义》第三五回:「公闻荆襄诸郡小儿谣言乎?其谣曰:『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
《國語辭典》:谣言(謠言)  拼音:yáo yan
虚构不实的传闻。《老残游记二编》第五回:「既说都是虚诳,不用说就是我造的谣言了。」《文明小史》第四三回:「也不瞧得那里来的谣言,一回说,两江制台某天某天杀了十八个维新党。」
《國語辭典》:对簿(對簿)  拼音:duì bù
簿,文状,即现代的起诉书。对簿指依据文状加以审问,期能经由勘察而符于事实。后乃将狱讼受审称为「对簿」。《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国语辞典》:瞒人(瞒人)  拼音:mán rén
骗人、对人隐瞒事实。《红楼梦》第六二回:「况且不是瞒人的事,只管告诉宝姐姐也可。」
《國語辭典》:本质(本質)  拼音:běn zhí
1.事物本身原有的根本属性。如:「这件事的本质,并不如你想像的单纯。」《红楼梦》第八六回:「譬如好木,太要做玲珑剔透,本质就不坚了。」
2.人的本性。如:「他的本质不坏。」《南齐书。卷二五。列传。张敬儿》:「朕犹谓恩义所感,本质可移。」
《國語辭典》:应验(應驗)  拼音:yìng yàn
呈现效验。《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当时有一个女巫,专能说未来事情,颇有应验。」《老残游记二编》第一回:「若像起课先生,琐屑小事,言之凿凿,应验的原也不少,也是那只叫做术数小道,君子不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