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纸包不住火(紙包不住火)  拼音:zhǐ bāo bù zhù huǒ
比喻丑陋的事情,终究会被揭露,无法隐藏,就像纸张无法包住火一样。如:「所谓『纸包不住火』,他终究会知道真相,你不如趁早告诉他。」
《漢語大詞典》:只不过
要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话;如果事实不是这样的话。例如:他一定已经来了,只不过我们从来没有指望你来得这么早。
仅仅是;就是。例如:只不过把它改装成另外一部车子。
《国语辞典》:侦讯(侦讯)  拼音:zhēn xùn
为发现违警或犯罪行为的事实真相而进行的侦察讯问。
《國語辭典》:张冠李戴(張冠李戴)  拼音:zhāng guān lǐ dài
把姓张的人的帽子误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名实不符或弄错事情、对象。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三二。锦衣卫》:「彼卑官小卒,以衙门为活计,惟知嗜利,鲜有良心……甚至张冠李戴,增少为多,或久禁暗处,或苦打屈服。」
《國語辭典》:物證  拼音:wù zhèng
法律上具有證据作用的物品。
《國語辭典》:未风先雨(未風先雨)  拼音:wèi fēng xiān yǔ
比喻过早下定论。《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义愤成家》:「那见得我不会做生意,弄坏了事,要你未风先雨。」
《漢語大詞典》:诬栽(誣栽)
捏造事实硬给别人安上罪名。 鲁迅 《三闲集·通信》:“不过先生和我素昧平生,想来决不至于诬栽我,所以我再从别一面来想一想。”
《漢語大詞典》:诬掯(誣掯)
谓虚构事实。 明 海瑞 《吴吉祥人命参语》:“不告奴僕而诬掯主人,以求抵敌,今日人情之常。”
分類:虚构事实
《漢語大詞典》:诬控(誣控)
虚构事实,加以控告。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忍性气》:“前案具在,今復捏词诬控,以图反噬耳。”
《漢語大詞典》:无过失责任制
又称“无过错责任制”。只要损害事实确凿,不论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失,都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制度。如中国《民法通则》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國語辭典》:驷马难追(駟馬難追)  拼音:sì mǎ nán zhuī
话一说出去,就是用四匹马拉的车子也追不回来。比喻言之既出,不可挽回。《新五代史。卷一七。晋家人传。高祖皇后李氏传》:「兵戈屡动,驷马难追,戚实自贻,咎将谁执!」明。龙子犹《杀狗记》第二出:「今日一语轻交,他时驷马难追。」
《國語辭典》:向声背实(向聲背實)  拼音:xiàng shēng bèi shí
注重虚名而不求实学或只重传闻而不求事实。《文选。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国语辞典》:谬悠之说(谬悠之说)  拼音:miù yōu zhī shuō
不合事实、情理的空话。《庄子。天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
《国语辞典》:名实不副(名实不副)  拼音:míng shí bù fù
名分与事实不合。《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臣愚以为,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也作「名实不符」。
《国语辞典》:米已成炊  拼音:mǐ yǐ chéng chuī
米已经煮熟。比喻已成事实,无法改变。如:「这件事米已成炊,只好接受这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