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浮名  拼音:fú míng
虚名。唐。李白〈留别西河刘少府〉诗:「东山春酒绿,归隐谢浮名。」唐。杜甫 曲江诗二首之一:「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分類:虚名
《國語辭典》:虚声(虛聲)  拼音:xū shēng
1.虚张声势。《文献通考。卷三四六。四裔考二三》:「时契丹实惜盟好,特为虚声以动中国。」
2.无实的声誉。《后汉书。卷六一。黄琼传》:「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
3.山谷的回声。唐。姚崇 故洛阳城侍宴应制诗:「川凫连倒影,岩鸟应虚声。」
《國語辭典》:空名  拼音:kōng míng
虚有的名声。《汉书。卷三四。黥布传》:「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汉书。卷七四。丙吉传》:「吉上书固辞,自陈不宜以空名受赏。」
分類:空名虚名
《國語辭典》:假名  拼音:jiǎ míng
1.假借名义。《后汉书。卷二一。邳彤传》:「又卜者王郎,假名因埶,驱集乌合之众,遂震燕、赵之地。」
2.虚名。如:「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暑,何必为空泛的假名而汲汲钻营?」
3.化名。如:「他为了逃避警方的追缉,于是使用假名以掩人耳目。」
4.日文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为「片假名」,草书称为「平假名」。
5.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由语言概念成立,没有真实的体性。唐。独孤及〈佛顶尊胜陀罗尼幢赞。序〉:「道无形相,心离文字,非言无以导引,故诸法生于假名,非智无以调伏。」
《國語辭典》:浮誉(浮譽)  拼音:fú yù
虚名。《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
分類:虚名
《漢語大詞典》:空声(空聲)
(1).虚名。三国志·魏志·王脩传“百姓称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孤惧有此空声冒实,淫鼃乱耳。”
(2).谣言。宋书·沈攸之传:“若 钱溪 实败,万人中应有逃亡得还者,必是彼战失利,唱空声以惑众耳。”
分類:虚名谣言
《國語辭典》:白望  拼音:bái wàng
1.空有之声望,虚名。《晋书。卷七一。列传。陈頵》:「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先白望而后实事。」
2.唐代统治者派人在市中探望,见所需之物,则白取于民,付价甚少或不付价钱。唐。韩愈《顺宗实录二》:「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
《漢語大詞典》:华誉(華譽)
虚誉;虚名。后汉书·马融传:“察淫侈之华誉,顾介特之实功。” 李贤 注:“华誉,虚誉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凡夫不识妍蚩,为共吹扬,增长妖妄,为彼巧伪之人,虚生华誉。”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庸夫好悦耳之华誉,而恶利行之良规,故 宋玉 合其延灵之精声,智士招其独见之远谋。”
分類:虚誉虚名
《漢語大詞典》:浮称(浮稱)
虚名。三国志·蜀志·法正传:“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 许靖 是也…… 靖 之浮称,播流四海。”
分類:虚名
《漢語大詞典》:空誉(空譽)
虚名。后汉书·符融传:“ 融 恐其小道破义,空誉违实,特宜察焉。”
分類:虚名
《漢語大詞典》:窕名
犹虚名。 章炳麟 《与罗振玉书》:“外交不求其实,窕名况乎域中,更相宠神,日绳其美,甚无谓也。”
分類:虚名
《國語辭典》:好名  拼音:hǎo míng
好名声。《红楼梦》第五一回:「把众人打扮体统了,宁可我得个好名儿也罢了。」
《國語辭典》:好名  拼音:hào míng
喜爱虚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怨诮滋生,赧然而退,终为内史所迫,此好名之辱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某官性诡谲好名,专一暗地坑人夺人。」
《漢語大詞典》:强名
亦作“彊名”。 犹盛名。 唐 独孤及 《题玉潭》诗:“碧玉徒强名,冰壶难比德。唯当寂照心,可并奫沦色。”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臣闻上圣玄邈,独超乎希夷;彊名之极,犹存乎罔象。”
亦作“彊名”。 勉强称做;虚名。语出老子:“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唐 杜牧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诗:“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 唐 陆龟蒙 《看压新醅寄怀袭美》诗:“尊中若使常能渌,两綬通侯总强名。” 宋 杨万里 《至节宿翁源县与叶景伯小酌》诗:“此县谁言是强名,古来十室亦琴鸣。只嫌六七茅竹舍,也有两三鸡犬声。村酒今冬胜虚度,霜风一夜办新晴。半生客路逢佳节,佳节何曾负半生。” 金 王若虚 《门山县吏隐堂记》:“孤城斗大,眇在穷山之颠;烟火萧然,强名曰县。”
《國語辭典》:钓名(釣名)  拼音:diào míng
作伪以求取名誉。《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也作「钓誉」。
分類:作伪虚名
《國語辭典》:养望(養望)  拼音:yǎng wàng
1.培养声望。《晋书。卷六六。陶侃传》:「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北史。卷五六。魏收传》:「不养望于丘壑,不待价于城市。」
2.比喻退休。《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自高老先生发解之后,小弟奔走四方,却不曾到京师一晤。去年小弟到京,不料高老先生却又养望在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