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城辇(城輦)
京城。旧以帝王所居为辇下,故称。 南朝 宋 谢庄 《黄门侍郎刘琨之诔》:“过 建春 兮背闕庭,歷 承明 兮去城輦。” 南朝 齐 谢朓 《临海公主墓铭》:“鬱彼崇芒,睠然城輦。”
《國語辭典》:四方  拼音:sì fāng
1.东、南、西、北。泛指四处各地。《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三国演义》第八回:「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
2.四境的诸侯国。《诗经。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3.呈正方形或正方体的。《西游记》第一四回:「有块四方大石,石上贴著一封皮。」《儿女英雄传》第一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没见过那豪杰,是四方脑袋,八楞儿脑袋。」
《國語辭典》:国家(國家)  拼音:guó jiā
指具备领土、人民、主权和政府四个要素的政治团体,是共享语言、文化、社会与历史的共同体。
《國語辭典》:太学(太學)  拼音:tài xué
中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虐)〔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师太学读书。」
《國語辭典》:大学(大學)  拼音:dà xué
1.高等教育机构。依学科领域分为不同学院,每学院又分若干系所或学程。
2.学成而治国。《礼记。大学》:「大学。」唐。陆德明。释文:「郑云:『大学者,以其记博学而可以为政也。』」
3.《礼记》篇名。相传为曾子所撰,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至宋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國語辭典》:大学(大學)  拼音:tài xué
古代成人接受教育的学府。《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也作「太学」。
分類:太学
《国语辞典》:龙山(龙山)  拼音:lóng shān
1.郡名。位于韩国京城西南,为京釜、京义两铁路的分歧点。
2.山名:(1)在湖北省江陵县西北。(2)在山西省浑源县西南。(3)在河南省宝丰县东南。(4)在南非共和国的角省与纳塔耳省之间,为南部非洲第一高峰。
《國語辭典》:青门(青門)  拼音:qīng mén
汉代长安城东南的霸城门,因城门为青色,故俗称为「青门」。后借以泛指京城的城门。《文选。阮籍。咏怀诗十七首之九》:「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宋。欧阳修 玉楼春。春山敛黛低歌扇词:「青门柳色随人远,望欲断时肠已断。」
《國語辭典》:城阙(城闕)  拼音:chéng què
1.城门上的望楼。《诗经。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2.都城、京城。三国魏。曹植赠丁翼〉诗:「嘉宾填城阙,丰膳出中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3.宫阙,天子居住的地方。唐。白居易长恨歌〉:「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行勾三四十里,忽到一处,城阙壮丽。」
《國語辭典》:大都  拼音:dà dōu
1.大概。《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唐。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
2.大多数。《儿女英雄传》第一九回:「便是那史书上所载的那些忠臣烈士以至愚夫愚妇,虽所遇不同,大都各有个万不得已。」
《國語辭典》:大都  拼音:dà dū
1.古代王畿外围,王之诸子的食邑。后亦泛指大的都邑。《周礼。地官。戴师》:「以大都之田任疆地。」汉。郑玄。注:「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
2.地名。在今北京城内,为元朝国都。忽必烈至元四年于中都(燕京)之东北建新城,九年改称为「大都」。
《國語辭典》:三辅(三輔)  拼音:sān fǔ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亦指京师附近之地。《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于是汉发三辅罪人,因巴蜀士数万人,遣两将军郭昌、卫广等往击昆明之遮汉使者。」《汉书。卷五。景帝纪》:「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
《國語辭典》:天街  拼音:tiān jiē
1.古人称昴宿与毕宿之间的天区为天街。《史记。卷二七。天官书》:「昴、毕閒为天街。其阴,阴国;阳,阳国。」《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昴毕间为天街,天子出,旄头罕毕以前驱,此其义也。」
2.京城中的街道。唐。韩愈 早赴街西行香赠卢李二中舍人诗:「天街东西异,祗命遂成游。」
《國語辭典》:行宫(行宮)  拼音:xíng gōng
帝王出行时的临时住处。《文选。左思。吴都赋》:「梁岷有陟方之馆,行宫之基欤。」唐。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國語辭典》:关外(關外)  拼音:guān wài
关口以外的地区:(1)指山海关以东、以北的东北地区。(2)指嘉峪关以西的地方。即今甘肃西部及新疆地区。
《國語辭典》:两京(兩京)  拼音:liǎng jīng
1.两个京师:(1)汉代指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2)唐代指长安和洛阳。(3)宋代指开封府和河南府。
2.西汉和东汉。《陈书。卷三三。儒林传。沈不害传》:「故东胶西序,事隆乎三代,环林璧水,业盛于两京。」
《國語辭典》:留守  拼音:liú shǒu
1.古时帝王离开京城,命太子或重臣代为守国,称为「留守」。《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后汉书。卷四四。张禹传》:「十五年,南巡祠园庙,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
2.职官名。唐太宗时初置京城留守之职,五代时洛阳或开封亦置之。宋代沿之,西北南三京皆置此官,专掌宫钥及京城修葺等事。历代沿用,至清代时废置。
3.留下来驻守。如:「除一人留守外,其馀的人都开会去了。」
《漢語大詞典》:畿甸
(1).指京城地区。周书·萧詧传:“昔方千而畿甸,今七里而磐縈。”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天子神圣,威武慈仁,子养亿兆人庶,无有亲疎远邇,虽在万里之外, 岭 海之陬,待之一如畿甸之间,輦轂之下。” 明 何景明 《入京篇》:“轩车若水流,宫闕似云浮。畿甸一千里,山河十二州。”
(2).泛指京城郊外的地方。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在 周 之衰……鉦鼙震於閫宇,锋鏑流乎絳闕,然祸止畿甸,害不覃及。” 刘良 注:“畿甸,近国也。”旧唐书·郭子仪传:“又得 马璘 牒,贼拟涉 渭 而南。臣若坚壁,恐犯畿甸。”清史稿·圣祖纪二:“﹝ 康熙 三十一年二月﹞丁亥,上巡幸畿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