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00,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丹田
五官
坎离
三官
内热
气血
泥丸
血脉
人气
中黄
腰身
无骨
皮毛
天枢
下体
《國語辭典》:丹田  拼音:dān tián
人体脐下一寸半或三寸的地方。《西游记》第二回:「自囟门中吹入六腑,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
《國語辭典》:五官  拼音:wǔ guān
1.人面目上的耳、目、口、鼻等器官的总称。如:「五官分明」、「五官清秀」。《荀子。正名》:「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之而无说。」
2.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韩非子。五蠹》:「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3.五行之官。古代传说中的五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4.分司天、地、神、民、类物的五种官职。《国语。楚语下》:「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5.司历之官,自唐迄清皆置之。《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乾元元年置五官,有春、夏、秋、冬、中五官之名。」
6.秦、汉时的武职。为皇帝的侍从官。如秦汉时有五官、左、右中郎将,东汉时有五官侍郎、五官郎中诸官。
《漢語大詞典》:五官郎
汉 时五官中郎将署下的属官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泛称“五官郎”。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五官郎。”后用以代称宫廷侍卫官。 唐 李白 《寒女吟》:“一拜五官郎,便索 邯郸 女。”
《漢語大詞典》:坎离(坎離)
(1).犹言铅汞、水火、阴阳。易·说卦:“坎为水……离为火。”《易·说卦》:“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
(2).坎、离本为周易的两卦,道教以“坎男”借指汞,内丹家谓为人体内部的阴精;以“离女”借指铅,内丹家谓为人体内部的阳气。 唐 吕岩 《百字碑》诗:“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明 汤显祖 《邯郸记·度世》:“是黄婆土筑了基,放在偃月炉。封固的是七般泥,用坎离为药物。”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人之色身或有变坏,或值迟暮,色力已衰,不能修清净以了性命,则置鼎器,取坎离,以补完先天,然后静可修。谓之泥水金丹。”
《國語辭典》:三官  拼音:sān guān
1.三种官的合称:(1)司徒、司马、司空的总称。《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为司空,以书勋。」《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于三官。」(2)汉代均输、钟官、辨铜令的合称。《史记。卷三○。平准书》裴骃集解引〈汉书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属官有上林均输、钟官、辨铜令。』然则上林三官,其是此三令乎?」
2.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官」。也称为「三元」。
3.人身上的三要处:(1)耳、目、心之三器官。《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凡耳之闻也,藉于静;目之见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者废矣。」(2)身体食、视、听三要处。《淮南子。诠言》:「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
《國語辭典》:内热(內熱)  拼音:nèi rè
1.病名。中医指人体阴阳不协,虚火上升。
2.内心忧虑而感到烦燥闷热。《后汉书。卷五七。刘陶传》:「每闻羽书告急之声,心灼内热,四体惊悚。」唐。李贺〈长歌续短歌〉:「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國語辭典》:气血(氣血)  拼音:qì xuè
中医指人体内的气和血。《抱朴子。内篇。勤求》:「夫人生,先受精神于天地,后禀气血于父母。」《红楼梦》第六七回:「况且姑娘这病,原是忧虑过度,伤了气血。」
《國語辭典》:气血方刚(氣血方剛)  拼音:qì xuè fāng gāng
形容年轻人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参见「血气方刚」条。《孤本元明杂剧。伊尹耕莘。头折》:「莫张皇,等的他那气血方刚,那其间著志求贤将师道访,习练的才高智广,文强武壮。」
《國語辭典》:泥丸  拼音:ní wán
1.用泥土捏制的弹丸。汉。刘向《说苑。卷一七。杂言》:「然用之弹,曾不知泥丸。」
2.道家以人体为小天地,各部分均附以神名,脑神称为「精根」,字泥丸。故后世称头为「泥丸」。
3.比喻极少的军队。清。曹贞吉 满庭芳。太华垂旒词:「泥丸封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
《漢語大詞典》:泥洹
即涅槃。 晋 无名氏 《正诬论》:“善入泥洹,不始不终,永存绵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天竺 诸国,自是以南,皆为中国……泥洹以来,圣众所行,威仪法则相承不絶。”参见“ 涅槃 ”。
分類:涅槃
《國語辭典》:血脉(血脈)  拼音:xiě mài
1.体内血液流通的经路。《后汉书。卷八二。方术传下。华佗传》:「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文选。枚乘。七发》:「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
2.血统。《梁书。卷五○。文学传下。刘杳传》:「王僧孺被敕撰谱,访杳血脉所因。」唐。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诗五首之三:「敢将衰弱附强宗,细算还缘血脉同。」
《國語辭典》:人气(人氣)  拼音:rén qì
人的气息、生机。如:「办公室里人气旺,连植物也长得生气蓬勃。」
《漢語大詞典》:中黄
(1).亦称“ 中黄伯 ”。古勇士名。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奋 中黄 育获 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 吕延济 注:“ 中黄伯 、 夏育 、 乌获 ,皆古之力士也。”
(2).泛指勇士。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拒间》:“看妖摧太白,士列中黄。”
(3).指 中黄子 。传说中的仙人。见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 宋 苏轼 《和读山海经》之四:“岂伊臭浊中,争此顷刻光。安知青藜火,丈人非 中黄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 冷启敬 ,隶 淮阳 ,遇异人,授 中黄 大丹。”
(4).指 黄帝 。文选·张协〈七命〉:“启 中黄 之少宫,发 蓐收 之变商。” 吕延济 注:“ 中黄 , 黄帝 也。”云笈七籤卷三:“ 黄帝 以道治世一百二十年,於 鼎湖山 白日昇天,上登 太极宫 ,号曰 中 黄真人 。”
(5).黄石脂。文选·张衡〈南都赋〉:“太一餘粮,中黄瑴玉。” 吕向 注:“中黄,谓石中﹝黄﹞子,黄石脂也。”
(6).中央。 三国 魏 曹植 《宝刀赋》:“礪以五方之石,鉴以中黄之壤。” 唐 崔损 《五色土赋》:“众色环封,所以示外共其方职;正色居上,所以表内附于中黄。” 宋 范仲淹 《明堂赋》:“耽然太室,儼乎中黄。”
(7).指黄道。 晋 成公绥 《天地赋》:“ 望舒 弭节於九道, 羲和 正轡於中黄。” 唐 李乂 《奉和三会寺应制》:“ 汉 闕中黄近, 泰山 太白连。”
(8).帝王府库名。后汉书·桓帝纪:“芝草生中黄藏府。”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中黄藏府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 三国 魏 曹植 《自诫令》:“丰赐光厚,訾重千金,损乘舆之副,竭中黄之府。”
(9).中营。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効足中黄,殉驱驰兮。” 刘良 注:“中黄,中营也;以身从物曰徇。言効天子之营以从驱驰。”
(10).古指人体的横膈膜。 明 高攀龙 《文学景耀唐公墓志铭》:“吾尝读 旌阳许仙 书,见其所云中黄者,人身膈膜也,膈下体秽浊之气,不得薰心府。”
(11).泛指腹中。《封神演义》第三二回:“ 天化 在花篮中取出仙药,用水研开,把剑撬开上下牙关,灌入口内,送入中黄,走三关,透四肢,须臾转八万四千毛窍。”
《國語辭典》:腰身  拼音:yāo shēn
1.人体腰围或衣服中段横幅的尺寸。如:「前一阵子流行窄腰身的外套。」
2.腰肢。南朝宋。鲍照〈学古〉诗:「嬛绵好眉目,闲丽美腰身。」
《漢語大詞典》:无骨(無骨)
(1).指人体中没有骨的部位。《礼记·深衣》:“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郑玄 注:“当骨,缓急难为中也。”
(2).体无骨骼。形容体态柔软轻盈。《尸子》卷下:“ 徐偃王 有筋而无骨。”《飞燕外传》:“丰若有肌,柔若无骨。” 唐 刘禹锡 《观柘枝舞》诗之二:“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
(3).以指无骨虫。吕氏春秋·任数:“不至则不知,不知则不信,无骨者不可令知冰。” 高诱 注:“若无骨之虫,春生秋死,不知冬寒之有冰雪。”
(4).不要折伤骨骼。《国语·晋语九》:“夷请无筋无骨,无面伤,无败用,无陨惧。” 韦昭 注:“无骨,无折骨。”
(5).谓没有骨气。《艺文类聚》卷四八引 南朝 梁 张缵 《让尚书仆射表》:“虽復吐言如伤,屈体无骨,动容窃斧,犹成多憾。” 唐 李白 《赠新平少年》诗:“ 韩信 在 淮阴 ,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6).指文辞没有风格骨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徵也。”
(7).指字体柔弱无力。《法书要录》卷一引 晋 卫夫人 《笔阵图》:“昔 秦丞相 斯 见 周穆王 书,七日兴嘆,患其无骨。”
《國語辭典》:皮毛  拼音:pí máo
1.泛指带毛的兽皮,可用来禦寒。《庄子。让王》:「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
2.皮肤的毛孔。《黄帝内经素问。卷一○。欬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3.比喻事物的外表或粗浅的知识。《文明小史》第四八回:「金道台道:『这不过皮毛上的议论,至于如何办法,断非我们台面上数语所能了结。』」
《國語辭典》:天枢(天樞)  拼音:tiān shū
星名。北斗七星的第一颗,在西方为大熊座α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又魁第一星曰天枢,二曰琁,三曰玑,四曰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
《國語辭典》:下体(下體)  拼音:xià tǐ
1.躯体的下部。多指男女的阴部。
2.植物的根茎。《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汉。毛亨。传:「下体,根茎也。」
3.屈身降志。《楚辞。刘向。九叹。惜贤》:「欲卑身而下体兮,心隐恻而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