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仇 → 讐仇”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雠愤(讎憤)
亦作“讐愤”。 仇恨愤怒。 南朝 梁 江淹 《萧骠骑庆平贼表》:“禀血涵气,咸百讐愤。”
《國語辭典》:泄恨(洩恨)  拼音:xiè hèn
发泄愤恨。如:「她常在房中丢枕头以泄恨。」也作「泄愤」。
《漢語大詞典》:厓眦(厓眥)
睚眥。厓,通“ 睚 ”。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汉书·孔光传:“所欲搏击,輒为草,以太后指风 光 令上之,厓眥莫不诛伤。”
《漢語大詞典》:雠战(讎戰)
因仇恨而发生战争。元史·木华黎传:“ 克烈王可汗 与 乃蛮部 讎战,求援於 太祖 。”
分類:仇恨战争
《漢語大詞典》:雠憾(讎憾)
亦作“讐憾”。 仇恨,不满。 明 李贽 《寄答留都》:“且彼来书时时怨憾 邓和尚 ,岂以彼所恶者必令人人皆恶之,有一人不恶,便时时讐憾此人乎!”
分類:仇恨不满
《漢語大詞典》:雠忿(讎忿)
亦作“讐忿”。 仇恨,愤恨。《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渊 凭险恃固,拘留大使,名马不献,实可讎忿。”隋书·杨庆传:“又王之昏主,心若豺狼,讎忿同胞,有逾 沉 閼 。”
分類:仇恨愤恨
《漢語大詞典》:仇害
因仇恨而伤害。 清 戴名世 《唐允隆传》:“族人有相仇害, 允隆 出己槖金为排解,争遂以息。”
分類:仇恨伤害
《漢語大詞典》:以眦睚杀人
因为小小的事杀了人。眦睚也作“睚眦”,今有“睚眦必报”一词,瞪眼睛,发怒,指极小的仇恨。眦:眼眶,睚:眼边
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 · 王谠《唐语林·雅量》
《漢語大詞典》:枕干之雠(枕干之讎)
谓不共戴天的仇恨。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 弼 ( 富弼 )与 韩琦 协议:制以三年为率,不得復有干请;久任者悉奏更之。由是阉宦大譟,恶 弼 如枕干之讎矣。”参见“ 枕干 ”。
分類:仇恨
《漢語大詞典》:枕干
(1).礼记·檀弓上:“ 子夏 问於 孔子 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干,盾。后因以“枕干”表示复仇志切。 唐 白居易 《田布赠右仆射制》:“ 镇阳 之乱, 弘正 殁焉。而 布 枕干尝胆,誓报寃耻。”
(2).指对君父忠心耿耿。 清 方苞 《书杨维斗先生传后》:“故不得已而呼号愤发,置其身於死地,以冀君之一寤,即古忠臣孝子枕干之义也。”
《國語辭典》:血海深仇  拼音:xiě hǎi shēn chóu
血海,指杀人无数,几乎血流成海。「血海深仇」指极深的仇恨。如:「武侠小说中常有为报血海深仇而纠缠不清的江湖恩怨。」
分類:杀人仇恨
《國語辭典》:睚眦必报(睚眥必報)  拼音:yá zì bì bào
像瞪眼看人这样的小怨,也一定要报仇。语本《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后指极小的怨恨也一定要报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九。滦阳续录一》:「此狐快一朝之愤,反以陨身,亦足为睚眦必报者戒也。」
《漢語大詞典》:新仇旧恨(新仇舊恨)
(1).新近的仇恨加上旧有的仇恨。形容仇恨极深。 黎静 《彭大将军》第二八章:“压在战士们心底的新仇旧恨如火山爆发,轰然喷出,洪流滚滚。” 周立波 《纪念》:“斗争起来了,这是发泄新仇旧恨的不顾一切的斗争。”
(2).指先后和自己结仇的人。 陶菊隐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五七章:“此时保派人物只以 吴 一人为敌,对于其他一切新仇旧恨都愿化敌为友。”
《国语辞典》:灌瓜之义(灌瓜之义)  拼音:guàn guā zhī yì
以德报怨,对与自己有仇恨的人施予德惠。参见「浇瓜之惠」条。《周书。卷三九。杜杲传》:「陈国息争桑之心,本朝弘灌瓜之义,张旃拭玉,脩好如初。」
《国语辞典》:分天之仇  拼音:fēn tiān zhī chóu
不共戴天的仇恨。《晋书。卷六七。温峤传。史臣曰》:「枕戈雨泣,若雪分天之仇,皇舆旋轸,卒复夷庚之躅。」
分类:仇恨
《国语辞典》:沥血之仇(沥血之仇)  拼音:lì xuè zhī chóu
血海深仇。指极大的仇恨。汉。赵晔《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不灭沥血之仇,不绝怀毒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