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辖下(轄下)
谓所管辖的范围以内。 宋 曾巩 《福州举知泉州陈枢久不磨勘特与转官状》:“右,臣体访得辖下知 泉州 尚书屯田员外郎 陈枢 ,不下磨勘文字已十五年。”《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单説 南唐 李氏 有国,辖下 江州 地方,内中单表 江州 德化县 一个知县,姓 石 名 璧 。”
《漢語大詞典》:限内
(1).犹机要。梁书·孝行传·刘霁:“ 天监 中,起家奉朝请,稍迁宣惠 晋安王 府参军,兼限内记室。”陈书·江总传:“迁太子洗马,又出为 临安 令,还为中军 宣城王 府限内録事参军,转太子中舍人。”南史·儒林传·张讥:“ 宣帝 时,为 武陵王 限内记室,兼东宫学士。”
(2).规定的期限以内。红楼梦第六九回:“察院便批:‘ 张华 借欠 贾 宅之银,令其限内按数交还;其所定之亲,仍令其有力时娶回。’”
《國語辭典》:侯甸  拼音:hóu diàn
侯服与甸服的合称。为古制中,王畿以外区域的名称。参见「五服」2.条。《书经。伊训》:「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祇见厥祖,侯甸群后咸在。」
《國語辭典》:九服  拼音:jiǔ fú
1.古代王畿以外的地域,每五百里划为一区,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九等,有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及藩服,称为「九服」。见《周礼。夏官。职方氏》。
2.泛指全国各地。《文选。刘琨。劝进表》:「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
3.古代天子的九种吉服,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韦弁服、皮弁服、冠弁服。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九。制度》。
《漢語大詞典》:王内
指路门以内王及后夫人所居之处。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掌书版图之灋,以治王内之政令。” 孙诒让 正义:“《匠人》注云:‘内,路寝之里也。’王路寝以内至於北宫,凡王及后夫人所居之舍,此官通掌之。盖皋门以内通为王宫,路门以内通为王内。”
《国语辞典》:丽人行(丽人行)  拼音:lì rén xíng
诗名。唐杜甫所作。七言乐府。以内敛的讽刺手法,描述唐朝杨国忠兄妹的奢淫与得势,隐微地透露出无奈的慨叹。
《漢語大詞典》:口里
长城以内的地方。例如:口里人。
《國語辭典》:其程  拼音:qí chéng
时间、时日。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自从秦脩然侄儿在衙舍中,一月其程,老夫事忙,不曾与他閒坐攀话。」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自从与贺家姐姐作伴半载其程,钱物使尽。」也称为「期程」。
分類:时间以内
《國語辭典》:极地(極地)  拼音:jí dì
1.地球南北两极圈内的地区。此区气候寒冷,最高月平均温度为摄氏十度,海陆皆为冰雪覆盖,少植物生长,亦不适合人居住。
2.极点,最高的程度。《文明小史》第二一回:「木仙却听惯了他的议论,佩服到极地。」
《國語辭典》:十地  拼音:shí dì
佛教用语:(1)依菩萨證悟的层次而分的十种境界。即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佛说十地经》卷一:「唯诸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界,彼中如来不叹说此菩萨十地者。」《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菩萨地」。(2)菩萨十地中的第十地,仅次于佛果的境界。唐。高宗〈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漢語大詞典》:口内
泛指 长城 以内的地区。周书·于翼传:“ 谨 平 江陵 ,所赠得军实,分给诸子。 翼 一无所取,唯简赏口内名望子弟有士风者,别待遇之。”
《國語辭典》:蜡丸(蠟丸)  拼音:là wán
古时用蜡制成的圆形外壳,中置书状,可防止泄漏及潮湿。《新唐书。卷一五三。颜真卿传》:「肃宗已即位灵武,真卿数遣使以蜡丸裹书陈事。」也称为「蜡弹」。
《國語辭典》:内服(內服)  拼音:nèi fú
1.从口中服下药物。如:「内服药」。也作「口服」。
2.王朝官员。《书经。酒诰》:「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
《漢語大詞典》:子口
旧 中国 海关征收国内关税,以内地常关、厘卡所在地为“子口”,与“母口”(海关所在口岸)相对。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长江设关:“内地货物復进口时,定一正税,一子口减半之税。”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查初办釐捐时,洋人之货亦在各子口征课,尚无异説。”参见“ 子口税 ”。
《漢語大詞典》:子口税
旧 中国 海关征收的一种国内关税。凡进口洋货运销 中国 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口岸海关完纳值百抽五的进口税或出口税外,另缴2.5%的子口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内地关、卡应征的税、捐和厘金。这种代替内地关、卡应征的各种捐税称“子口税”。子口税的开征,始于1858年 中 英 《天津条约》的规定,其目的为便于帝国主义在 中国 内地倾销洋货和掠夺原料。1931年,子口税与厘金同时废止。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有代用护照包送无运照之土货者。且同一土货,由 香港 来,则准其报半税,无釐捐,若由 粤 省来,则不准报子口税,必报釐捐……无异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国语辞典》:分内事(分内事)  拼音:fèn nèi shì
本分以内的事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登科及第,是男子汉分内事,何足为难,这老婆稳取是我的了。」
分类:本分以内
《國語辭典》:入格  拼音:rù gé
合乎格式。《魏书。卷一一。废出三帝纪。后废帝安定王纪》:「诸有虚增官号,为人发纠,罪从军法。若入格检覈无名者,退为平民,终身禁锢。」
《漢語大詞典》:中冓
(1).内室,指闺门以内。《诗·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毛 传:“中冓,内冓也。” 郑玄 笺:“内冓之言,谓宫中所冓成, 顽 与夫人淫昬之语。”《汉书·梁孝王刘武传》:“是故帝王之意,不窥人闺门之私,听闻中冓之言。”后以“中冓”指闺门秽乱。 宋 苏轼 《渔樵闲话录》卷下:“夫至隐而密者,莫若中冓之事,岂欲人之知耶,然而不能使人不知。”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七:“又叙 前废帝 纳 文帝 第十女 新蔡公主 於后宫,则其亲姑也,洵可云家法相承,是父是子。 宋 中冓之不可道,一至於此。” 清 沈起凤 《谐铎·节母死时箴》:“百餘来年,闺门清白,从无中冓之事。”
(2).指妻子。 明 沈德符 《敝帚轩剩语·惧内》:“士大夫自中古以后,多惧内者,盖名宦已成,虑中冓有违言,损其誉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