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97,分280页显示  上一页  270  271  272  273  274  276  277  278  279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庞鸿书(劬庵、渠盦、仲叩 郦亭 )
杨瀚(在仲 )
范仲尧
郑仲和
何作猷(仲秩 )
傅仲涛
黄传祁(仲苏 绍溪 )
仲延仕
丘逢甲(仙根 蛰仙、蛰庵、仓海君、南武山人、海东遗民、痛哭生、召抗日、沧海君、仲阏、仓海 )
汪曾武(仲虎、君刚 鹣龛 )
王廷鉽(仲度 金如 )
刘汝骥(仲良 李青 )
聂延祜(仲复 承轩 )
张一麟(仲仁 公绂、民佣、大圜居士、红梅阁主、召全国 )
李瑞清( 文洁 仲麟 梅庵、梅痴、阿梅、李百蟹、清道人 别称 梅花庵道人 )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二
庞鸿书,字劬庵,号郦亭,常熟人。光绪庚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贵州巡抚。有《归田吟稿》。
维基
庞鸿书,字渠盦、仲叩,号郦亭,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人,进士出身。庞钟璐之子、庞鸿文之弟。监生出身。光绪元年,乡试中举。光绪六年登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九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一年,任国史馆协修。光绪十四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十七年,任山东乡试副考官。次年改国史馆纂修。光绪十八年,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光绪二十三年,任礼科给事中。次年改直隶大顺广道。光绪二十九年,任湖南按察使。光绪三十一年,任湖南布政使、湖南巡抚。光绪三十二年,改贵州巡抚。著有《补元和郡县志四十七镇图说》、《水经注小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福建建宁人,字在仲。诸生。由军功保举训导。游历吴楚间数十年。工诗文,兼通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农田水利、兵法、炮制、船制。光绪间卒,年八十余。有《海云山人诗文集》、《儒备录》。
范仲尧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范仲尧,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人,进士出身。光绪十六年(1890年),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登进士二甲118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郑仲和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郑仲和,福建省福州府连江县人。进士出身。光绪十二年,登进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接替许之珏,署江苏荆溪县知县,后补宝山县。
何作猷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何作猷(1862年—?),字仲秩,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县)小榄人,晚清翰林。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登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九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官、编书处协修官、直省乡试磨勘官。光绪三十年,任会试同考官。次年,任国史馆总纂官。光绪三十二年,任起居注协修。次年,俟保送知府得缺后以道员在任候补。宣统元年(1909年),任实录馆协修官;宣统三年,任武英殿纂修官。宣统三年,任甘肃甘州府知府。民国初年,任广东省图书馆馆长。
傅仲涛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傅仲涛,贵州省贵阳府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十八年(1892年),参加光绪壬辰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39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维基
黄传祁,字仲苏,号绍溪,湖南省长沙府长沙县人,清朝官员。光绪十五年,登进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1891年,接替吴成周任崇明县知县一职,1897年由窦镇山接任。黄传祁著述颇丰,涉及算学、医学。
仲延仕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仲延仕(1871年),山东省宁阳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三十年,会试第23名;殿试登进士三甲第96名,分发为广西知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为济宁《续修仲氏族谱》撰写序言。未及前往广西上任,猝然去世。

人物简介

全台诗
丘逢甲(1864~1912),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又号蛰庵、仲阏;乙未内渡后自署仓海君、南武山人、海东遗民、痛哭生。清淡水厅铜罗湾(今苗栗铜锣)人。十四岁取中秀才,丁日昌赠以「东宁才子」之印;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以亲老告归,先后担任宏文、罗山、崇文书院主讲,兼任《台湾通志》总局采访工作。甲午战败,割台议起,丘氏上书请愿,反对割让,与台湾官绅共组台湾民主国,并担任义军统领,督办团练,以「抗倭守土」号召抗日。日军抵台不久,继民主国总统唐景崧之后,避难广东镇平祖籍。西渡后致力于兴学教育,曾担任韩山、东山、景韩书院主讲,创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机构:岭东同文学堂,开新学风气之先。又曾担任广东咨议局副议长,军政府教育部长等。1912年病逝于镇平,临终遗言须向南葬,以示不忘台湾。 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诗作,多见于《柏庄诗草》,计古近体诗约二百五十首。内渡后诗作以《岭云海日楼诗钞》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编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兹以陈炎正编《柏庄诗草》〖此诗稿由陈炎正于1978年购得,又抄录丘逢甲少作后,集为《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与《柏庄诗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岭云海日楼诗钞》〖台湾省文献会本依据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的《岭云海日楼诗钞》(含《选外集》)加标点编印,于1994年出版,内容较为完整,故据以为底本。 〗为底本,并参照王国璠编《柏庄诗草》〖王国璠据《柏庄诗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将《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中的诗歌分出,题为「仓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该书。1980年由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出版。 〗(简称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编,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邹本)〖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内附丘瑞甲补辑《选外集》,1937年由广州中山大学出版部出版,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文献馆典藏。 〗、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徽本)〖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校,《岭云海日楼诗钞》,198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诗作十三卷、《选外集》、《选外集补遗》、《柏庄诗草》、《罗浮游草附录》等。 〗、黄志平、丘晨波编《丘逢甲集》〖黄志平、丘晨波主编的《丘逢甲集》,2001年由长沙岳麓书社出版。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时间排序,但未区分选外集、补遗等。〗,并增补光绪己亥(1899)岭南宝经阁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诗畸》、《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三六九小报》、《诗报》、《台湾诗醇》、《东宁击钵吟后集》、《台湾诗海》等辑录编校。
词学图录
丘逢甲(1864-1912) 字仙根,号蛰仙、仲阏、仓海。台湾苗栗县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维基百科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晚号仓海君,一作沧海君,清朝官员、诗人和教育家,台湾府淡水厅铜锣湾(今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府镇平县(今梅州市蕉岭县)。光绪十五年进士,曾参与台湾民主国抗日运动,擅长诗文,有《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 因父亲丘龙章受聘讲授汉文,丘逢甲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后垄堡铜锣湾(今台湾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出生。光绪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至燕京赴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师做官,以「亲老需侍」为由返台,受台湾望族,原籍漳州的筱云吕氏(今称神冈吕家)礼聘讲授汉文。其兄丘先甲也因办理乡勇团练、开垦土地等因素,举家迁往台中。 丘逢甲曾到台中「衡文书院」任主讲,后又于台南和嘉义举办新式学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奉旨督办团练。次年,清军战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呈文,反对割台。条约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国,率绅民奉旗、玺及总统印,献于巡抚唐景崧,并声援义军反抗。5月23日,唐景崧发表《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成立,年号“永清”,唐景崧出任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李秉瑞为军务大臣,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唐景崧驻守台北,丘逢甲奉命驻兵南崁策应。 5月29日,日军登台,进佔基隆,守军不敌。6月4日,总统唐景崧弃职,乘德商轮船逃往厦门。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便返回台中,携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离台前有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传颂一时。 丘逢甲内渡唐山后,先后主讲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并与三弟树甲共同成立岭东同文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广州,任广东学务公所参议。三十二年(1906年),任广州府中学堂监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为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咨议局成立,丘逢甲当选议员,既而被推举为副议长。 丘逢甲积极支持姚雨平、邹鲁等人的反清革命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响应,广东宣布独立,推胡汉民为都督。丘逢甲被选为代表,选举孙文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积劳成疾,请假南返。2月25日,卒于广东镇平员山里门第,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丘逢甲出殡时,“执绋而哭者数千人”,有挽联曰:“忆当年,祸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双手难支新建国;病今日,大星坠地,只剩二三遗老,背面同哭故将军。”

正面评价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乙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元气。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丘逢甲的诗文曾获得诸多学者高度的评价:钱仲联曾评其《岭云海日楼诗钞》曰「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柳亚子谓「时流竟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梁启超则誉为「诗界革命钜子」、「天下健者」

负面评价

反割台运动期间,丘逢甲虽首先刺血上书,反对割台,尔后却提前内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后人颇有微词。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便作总评为「成败论人,吾所不喜,独惜其为吴汤兴、徐骧所笑尔。」 丘氏内渡之际,传闻其贪污,挟带十万两白银之巨额公款而行;但因无实据,亦有持不同意见者,其贪污之事,迄今尚有争议。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汪曾武(1864-?) 字仲虎,一字君刚,号鹣龛。太仓人。有《鹣龛词》,一名《趣园味莼词》。
王廷鉽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廷鉽,字仲度,号金如,陕西省同州府蒲城县人,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维基
刘汝骥,字仲良,号李青,直隶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县)人,清朝翰林、官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二甲第二十九名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监察御史,官至安徽徽州府知府。适逢辛亥革命变作,隐居终老。有《陶甓公牍》。
聂延祜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聂延祜,字仲复,号承轩,贵州贵阳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进士,二甲三十三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散馆,著以知县即用;改广西桂平知县。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67-1943.10,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江苏吴县人。十二岁应童子试,即为秀才。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甲午中日海战, 清军惨败,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倡言变法图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各地也纷纷成立学会,张一麟等在苏州倡设苏学会。光绪二十九年,张一麟录取经济特科, 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宣统即位,袁世凯被放逐回籍,张也解职回乡。民国初年,复入袁幕,任总统府秘书。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下设六 局,张一麟被任命为机要局局长。1915年调任教育总长。1916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1921年,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 事,闲居苏州。在此期间,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改良农业,兴办教育;与吴荫培等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乡里文化遗迹;参与 《吴县志》总纂;倡议开辟体育场、图书馆、阅报室、植物园、蚕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教育设施。“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麟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 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多方奔走,设法营 救。“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收容难民,并与李根源着手组织“老子军”,号召全国,凡六十岁以上者,前来从军,与侵华日军决一死 战,各地耆老闻风响应,轰动全国。由于种种原因,“老子军”没有组成,但这爱国行动,对于鼓舞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从此无人不知苏州有个 张仲老,而“老子军”之名,也不胫而走,妇幼皆知。淞沪之战,抗战军士多有死伤,张一麟与李根源一起,将抗日烈士遗骸收葬于苏州善人桥,并披麻戴孝,恭送 入殡。苏州沦陷后,张一麟扮僧易服匿居于城西穹窿山穹窿禅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处,安置伤兵,组织抗日。经人力劝后,才最后撤离,由上海取道香港,转 赴武汉。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又随参政会移住重庆。1943年10月,因病逝世于重庆。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李瑞清(1867-1920) 字仲麟、号梅庵、梅痴、清道人。江西临川人。光绪进士,值废科举,事讲学。辛亥后易道服隐居上海,鬻书画自给。有《清道人遗集》、《围城记》。
清道人遗词
1867-1920,名文洁,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自称梅花庵道人,喜食蟹,自号李百蟹,入民国署清道人。江西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江西进贤温圳)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