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97,分280页显示 上一页 271 272 273 274 275 277 278 279 280 下一页
陈其昌(字 仲虞 )
张仲儒
徐珂(字 仲可、仲玉 )
林基逵(字 仲宾 )
胡嗣瑗(字 晴初、琴初、愔仲 号 自玉 )
言敦源(字 养田、仲远 )
许邓起枢(字 仲期 )
傅增浚(字 仲宣、疏仲 号 学渊 )
曹鸿勋(字 仲铭 )
陈国华(字 重枢 号 仲书、榕根 )
龚心钊(字 怀希 号 仲勉 )
刘若曾(字 仲鲁 )
夏寿康(字 受之 号 仲膺 )
陈毅(字 诒重、武仲 号 郇庐 道亨 )
其它辞典(续上)
蔡元培(字 鹤卿、仲申、民友、孑民 号 隺庼 宜哥 意可 )陈其昌(字 仲虞 )
张仲儒
徐珂(字 仲可、仲玉 )
林基逵(字 仲宾 )
胡嗣瑗(字 晴初、琴初、愔仲 号 自玉 )
言敦源(字 养田、仲远 )
许邓起枢(字 仲期 )
傅增浚(字 仲宣、疏仲 号 学渊 )
曹鸿勋(字 仲铭 )
陈国华(字 重枢 号 仲书、榕根 )
龚心钊(字 怀希 号 仲勉 )
刘若曾(字 仲鲁 )
夏寿康(字 受之 号 仲膺 )
陈毅(字 诒重、武仲 号 郇庐 道亨 )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蔡元培(1868-1940) 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维基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蔡元培)敱,字仲申,又字鹤卿、民友、孑民,号隺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馀,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人物、翻译家,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他曾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代理主席,亦被普遍认为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蔡元培25岁成进士,被点翰林院庶吉士,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他也是中国国民党监察委员,四一二事件时领衔发表《护党救国之通电》,要求清党。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把中国文化教育「从封建专制时代摆渡到民主自由时代」。手定教育方针,创立现代教育制度。把北京大学学术化,奠定中央研究院之基础。提倡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及人生观、世界观、美学教育。倡导自由思想、民权与女权,致力革除「读书为官」之旧俗,开科学性研究风气。
人物简介
维基
陈其昌(?—1908年),字仲虞,福建闽县人,清朝地方官员。同治十三年(1874年),登进士,授浙江安吉县知县,后调任太平县知县、秀水县知县,为官廉正有循名望。
人物简介
维基
张仲儒,直隶省天津府静海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一年,登进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接替庄复恩。担任江苏宜兴县知县。后由汪凤呜接任。之后担任山东诸城县知县。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维基
林基逵(1869年—1912年2月12日),字仲宾。山东省文登县城东关人,清末官员,同进士出身。林基逵幼年丧父,随兄少伯读书。二十岁中秀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登乡榜,三十年(1904年)成进士。分发知县任用。历任浙江宣平、归安县知县。因屡次建言得罪上司被革。此后环游南方各省,接受革命思想。 宣统三年底(1912年1月18日)夜,林基逵会同丛琯珠等革命党人,赶走文登知县,成立文登县临时军政府,被推为临时审判厅长。2月7日,敌军围攻县城,林基逵带着大侄林钧宝出城劝敌,中途被“乡兵”抓捕。2月12日夜,与林钧宝、林钧实、丛琦珠、丛环珠等21人在城东北濠树林中被处决。
人物简介
简介
胡嗣瑗(1869年—1949年),字晴初,别字琴初,又字愔仲,别号自玉,贵州贵阳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精通史学,擅长诗词、书法。点翰林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总办,又曾充当直隶总督陈夔龙的幕僚。辛亥革命前后任江苏金陵道尹、江苏将军府咨议厅长。民国初年因文名被直隶都督冯国璋聘为督军公署秘书长,继而随冯赴江苏都督任,颇受青睐。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出任内阁左丞。后胡嗣瑗随溥仪到东北任职终老。维基
胡嗣瑗(1869年8月21日—1949年)字晴初,亦字琴初,又字愔仲,别号自玉。贵州省贵阳府开州人。清朝、中华民国、满洲国政治人物。胡嗣瑗的先祖来自广东顺德。胡嗣瑗生于清朝同治八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胡嗣瑗中进士,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此后为候补道,任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总办,并曾任直隶总督陈夔龙的幕僚。中华民国初年,冯国璋任直隶都督时,胡嗣瑗任都督公署秘书长。此后,冯国璋转任江苏都督,他继续在冯国璋手下任职。民国四年(1915年),他任江苏金陵道道尹。冯国璋任江苏将军时,他曾任将军府咨议厅厅长,作为首席幕僚代行政务。民国六年(1917年),参加张勋复辟,任内阁阁丞。后来,被冯国璋免职,此后在杭州西湖建立了五峰草堂开始隐居。民国十一年(1922年)11月25日,溥仪传旨赏胡嗣瑗在紫禁城内骑马。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8日,溥仪于天津张园成立了行在办事处,郑孝胥和胡嗣瑗负责管理总务处。胡嗣瑗还出任清室驻天津办事处顾问,负责行在的日常事务。后来胡嗣瑗随溥仪从天津潜赴中国东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初,溥仪在板垣征四郎的压力下同意任满洲国执政。溥仪希望陈宝琛任执政府府中令,但没有成功。当时胡嗣瑗和宝熙均想获得该职,宝熙最终获得执政府府中令一职。胡嗣瑗则获任执政府秘书处长。两年后,满洲国实行帝制,执政府改为宫内府,胡嗣瑗和宝熙又都想获得宫内府大臣一职。不久二人都未能如愿,而是皆被任命为参议府参议。 胡嗣瑗擅长书画。1946年,徐操、王雪涛等人合作书画扇面,内钤胡嗣瑗的印。1949年病逝。
人物简介
沧海遗珠
言敦源(1869-1932)字养田,更字仲远,江苏常熟人,言子(言偃)之81世孙,早年入袁世凯幕,辛亥,任德州制造局总办,北洋时期任直隶巡警道,长芦盐运使,内务部次长、参政院参政、中国实业银行董事长等职。著有《兟庄存稿》《喁于馆诗草》。
人物简介
维基
许邓起枢(1869年—1934年),派名泽颐,字仲期,进士出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登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九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十四年,升任台州府知府。
人物简介
维基
傅增浚(1870年10月23日—1909年2月27日),字仲宣,一字疏仲,号学渊,四川省泸州直隶州江安县人,原籍江西抚州府金溪县。清末官员、学者。生于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九日(1870年10月23日)。民籍、行二。九岁往天津就学,遂久留北方。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顺天乡试中式第240名举人。以监生为会典馆誊录、议叙知县。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以主事分部学习,丁未奏调邮传部,未补官以病告。宣统元年己酉二月初八日(1909年2月27日)卒于天津寓所,年三十八。傅增浚兄弟五人有三人是进士(幼弟增淞、增淦),其中大哥傅增淯为书法家,三弟傅增湘为藏书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10 【介绍】: 清山东潍县人,字仲铭。光绪二年状元,授修撰。尝提督湖南学政。出为云南永昌知府,调云南府,授迤东道,所至有声,断结巨案十余起,为大吏倚重。官至陕西巡抚。
人物简介
维基
陈国华(1870年—1923年),字重枢,号仲书、榕根,四川温江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进士,殿试位列第二甲第六十九名。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人物简介
维基
龚心钊(1870年—1949年),字怀希,号仲勉,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人,祖籍江西临川,清末民初学者、外交家。光绪进士。龚心钊为明末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孳之后,晚清外交官龚照瑗之子。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光绪乙未科殿试,登进士二甲50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九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曾出使英、法等国。宣统年间,出任大清驻加拿大首任总领事。
人物简介
维基
刘若曾(1860年—1929年),字仲鲁,直隶盐山县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光绪十五年,登进士,改庶吉士。次年任翰林院编修。光绪十七年,改国史馆协修官。光绪十八年,任正黄旗官学考校官、会试同考官、光绪二十年,任河南乡试正考官。次年改翰林院撰文官。光绪二十三年,任协办翰林院事、教习庶吉士、功臣馆纂修官。光绪二十四年,任奏办院事兼庶常馆提调官。光绪二十六年,授文渊阁校理。光绪二十七年,任方略馆纂修官、国史馆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光绪二十八年,任八旗学堂副总办、湖南辰州府知府。光绪三十二年,任太常寺卿;同年改大理院少卿。宣统三年,任修订法律大臣、内阁法制院院使、大理院卿。中华民国成立,民国元年(1912年)12月23日,任直隶布政使。民国二年(1913年)1月28日,任内务司长、财政司长,同年7月,改署直隶民政长。民国三年(1914年)2月去职。不久,充政治会议委员;5月,任参政院参政,后来曾任公府高等顾问。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5日逝世。享年69岁。
人物简介
维基
夏寿康(1871年—1923年),字受之,号仲膺。湖北黄冈仓埠镇(今属新洲)人。中国法学家,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夏寿康的父亲是夏耀奎,外甥是万耀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夏寿康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907年,他被派到日本考察政治。1909年,湖北咨议局成立,夏寿康任副议长。武昌起义后,他参加咨议局会议。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后,他担任政事部副部长,后调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顾问。1912年6月,他任湖北民政司长,10月改任民政长,后改巡按使。1913年,他改任国务院铨叙局局长。1914年初,他担任政治会议委员,5月转任肃政厅肃政史。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时,他授少卿,1916年1月3日进叙一等。1917年,他担任平政院院长,后来转任总统府秘书长,协调府院之争。1917年8月,他任司法部惩戒委员会委员长。1920年,他担任湖北省长。在任仅150天便被湖北督军王占元排挤而辞职。北洋政府调其任河工督办,未就任。1923年,他在北京病逝。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二
陈毅,字诒重,号郇庐,湘乡人。光绪甲辰进士,历官邮传部参议。有《郇庐诗文集》。维基
陈毅(1871年2月2日—1929年3月22日),字诒重,一字武仲,晚年号郇庐,原名道亨,湖南湘乡东凤一都长乐乡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17岁师从王先谦,预撰经籍。为县学优廪贡生,荫生,充坛庙工程监督、京师学务处编书局襄校兼书经图书分纂、刑部奉天司邦主稿。光绪二十八年顺天乡试举人,补刑部郎中。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登第,授刑部郎中,后官至京师编译馆主纂、京师大学堂提调、邮传部左参议、右侍郎、资政院参议等。清王朝灭亡后,拒受袁世凯交通部职。客居青岛,常与恭亲王溥伟联系,为积极的复辟派。民国二年(1913年),溥伟几经密谋,拉拢一批军阀准备起事,陈毅则起草“檄文”。后北洋政府发觉此事,对其进行瓦解监视。最终活动流产,史称“癸丑复辟”。后来又与于式枚、刘廷琛、胡思敬等参与张勋复辟活动。复辟失败,乃侨居天津,追随废帝溥仪,以“孤臣自命”。1928年五月,发生孙殿英军盗掘东陵皇墓案,六月十八日醇亲王及庆亲王载振等召开会议,决定派陈毅与载泽、溥相、耆龄、宝熙等往东陵查勘祭扫。此时陈毅负病力疾前往。此时又恰逢刚出生的儿子去世,其长妾也悲伤去世,不久陈毅也去世。陈毅生前曾经参与修订《皇清文献通考》。所撰有《荀子异义》、《墨子正义》、《郇庐诗文集》一卷、《东陵纪事诗》一卷等。其《郇庐诗文集》由其友胡嗣瑗整理于1936年出版,中有王先谦墓表、李鸿藻家传、张勋神道碑铭、胡思敬墓志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