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洋教
指近代从西方传入我国的基督教。 清 丘逢甲 《汕头海关歌寄伯瑶》:“商夸洋籍民洋教,时事年来多怪异。” 吴组缃 《山洪》二五:“你舅舅不是叫你下半年进那个 芜湖 搬来的吃洋教的学堂么?”
《国语辞典》:新潮流  拼音:xīn cháo liú
新传入或新产生的思想势力。如:「崇尚自然是化妆品业的新潮流。」
《國語辭典》:耶稣教(耶穌教)  拼音:yē sū jiào
专指基督教的新派,十六世纪时马丁路德反抗罗马教皇公行贿赂,发卖赎罪券,后各地响应,于西元一五三○年建立新教,即为耶稣教。清朝中叶传入中国。
《國語辭典》:基督教  拼音:jī dū jiào
西元一世纪由巴勒斯坦境内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的宗教,初期流行于亚细亚西部,现遍及世界。十一世纪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又从天主教分裂出许多新教派,如长老会、圣公会、浸信会、卫理会等。台湾地区统称新教。
《漢語大詞典》:羌煮
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食品,后传入内地。太平御览卷八五九引 晋 干宝 搜神记:“羌煮貊炙,戎翟之食也;自 太始 以来,中国尚之。”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羹臛法:“羌煮法:好鹿头,纯煮令熟,著水中,洗治;作臠如两指大。猪肉琢作臛,下葱白,长二寸一虎口。细琢薑及橘皮各半合,椒少许。下苦酒、盐、豉适口。”
《國語辭典》:西医(西醫)  拼音:xī yī
采用西洋医术的医生及医疗方法。
《漢語大詞典》:也里可温
蒙古语的音译。 元 代称传入我国的基督教。当时景教派( 元 以前已传入)与天主教皆有教士来 中国 传教,其教统称“十字教”,教士俱称“也里可温”。元史·武宗纪二:“宣政院奏免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租税。”参阅 陈垣 《元也里可温教考》
《国语辞典》:归化植物(归化植物)  拼音:guī huà zhí wù
大陆地区指原产外地而传入本地的植物。
《国语辞典》:德意志关税同盟(德意志关税同盟)  拼音:dé yì zhì guān shuì tóng méng
十九世纪初年,工业革命传入日耳曼,然各邦关卡林立,阻碍工商业发展,普鲁士遂于西元一八一八年提倡组织日耳曼联邦的关税同盟,促使工商业发展。除了奥国等几个邦未参加外,其他各邦纷纷加入,形成日后日耳曼统一的经济基础。
《国语辞典》:登革热(登革热)  拼音:dēng gé rè
病名。一种由黑斑蚊将病原体传入人体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全身疲倦、发烧、畏寒、头痛及全身肌肉酸痛,并且皮肤出现红疹等症状。也称为「天狗热」、「骨痛热」。
《国语辞典》:都马调(都马调)  拼音:dū mǎ diào
台湾歌仔戏中重要曲调。原名为「什碎仔」。民国三十七年由厦门都马班剧团传入台湾。曲调十分自由,一句由三字至十三字皆可,随剧情发挥,句数可多可少。宜用于叙事或抒情。
《国语辞典》:宜黄腔(宜黄腔)  拼音:yí huáng qiāng
戏曲腔调:(1)明嘉靖年间,浙江海盐腔传入江西宜黄,融合当地乡音,演变而成。(2)清时安徽怀宁石牌腔传入宜黄,演变而成。
《漢語大詞典》:感受器
神经系统的末梢组织,能把所感受的外界刺激变成神经兴奋传入中枢神经。如表皮下面的接触、疼痛和温度的感受器等。
《国语辞典》:歌仔戏(歌仔戏)  拼音:gē zǐ xì
一种民间戏曲。流行于闽、台地区。明末闽南的锦歌、采茶曲、车鼓弄等民间艺术传入台湾后,吸收本地的民歌、说唱,并受京戏、四平戏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独立戏种。初期常在空地演出,称为「落地扫」。主要曲调为七字调、大调、哭调、杂念调等。伴奏乐器以壳仔弦、大广弦、月琴、台湾笛为主,伴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今日在大陆闽南龙溪、芗江一带,流行的歌仔戏,是由台湾传过去的。
《漢語大詞典》:蒺藜骨朵
古代的一种兵器。由 西羌 传入。为一长棒,棒端缀一蒺藜形的头,以铁或坚木制成。《水浒传》第一○八回:“这两个副将都蹬的七八百斤劲弩,各会使一枝蒺藜骨朵,手下有五千人马。”
《國語辭典》:碟仙  拼音:dié xiān
一种类似扶乩的请神术。将一白瓷小碟覆于杂写文字的玄机图正中圆圈内,碟底边缘画一箭头以为指针。请碟仙时,由三人的食指轻按碟底,心中默求碟仙降临,若碟仙降临,则碟便能自己转动,此时即可询问心中疑难的问题,而箭头所指的字,便是答案。这是利用人的下意识心理作用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