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作解
谓解救百姓。 唐 包佶 《庆祀雨师乐章·迎神》:“作解之功,乐惟有年。” 唐 刘禹锡 《代杜司徒谢追赠表》:“陛下应乾御极,作解庇人。” 宋 王禹偁 《贺御楼肆赦表》:“泽流率土,仍推作解之恩。”参见“ 解网 ”、“ 解愠 ”。
《漢語大詞典》:雷雨作解
易·解:“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后用“雷雨作解”谓帝王对有过者赦之,有罪者宽之。 唐 刘禹锡 《贺赦表》之二:“欣承雷雨作解之泽,不胜犬马怀恋之诚。”亦省作“ 雷作 ”。陈书·世祖纪:“宜加宽仁,以彰雷作。”
《國語辭典》:自解  拼音:zì jiě
1.自己解说。《战国策。齐策三》:「可以使人说薛公以善苏子,可以使苏子自解于薛公。」唐。韩愈〈与陈给事书〉:「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
2.自求解脱。《庄子。大宗师》:「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唐。梁肃〈天台法门议〉:「说法者桎梏于文字,莫知自解。」
《國語辭典》:解嘲  拼音:jiě cháo
以言语或行动来掩饰受人嘲笑的事情。《文选。扬雄。解嘲。序》:「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创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人有嘲雄以玄之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
《國語辭典》:训诂(訓詁)  拼音:xùn gǔ
训,指用较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义,如人言为信。诂,指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字的古义,或用普遍通行的话去解释方言的字义,如不聿为笔。训诂指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漢語大詞典》:谑语
在明确某一短语的含义时用另一组现成的与之押韵的词来作解释的词语。例如:笨小雌马是笨马的谑语。
《漢語大詞典》:注述(註述)
犹注释。为古籍作解释。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诸注述者咸言 曲沃 在北,此非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林寺:“﹝ 卢白头 ﹞虽在朱门,以注述为事,注周易行之於世也。”
注释和著述。 明 钱德洪 《〈朱子晚年定论〉序》:“ 朱子 病目静久,忽悟圣学之渊微,乃大悔中年註述误己误人,遍告同志。”
《國語辭典》:答礼(答禮)  拼音:dá lǐ
还礼。《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谊。」《薛仁贵征辽事略》:「乃某手下小卒,焉能答礼?」
心作解脱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六特胜之第十一。
无作解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无愿解脱门,三解脱门之一。于一切生死法中离愿求造作念之禅定也。(参见:三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无愿解脱门,三解脱门之一。(参见:三解脱门)
【三藏法数】
无作,又云无愿。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即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故名无作解脱门。(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心作解脱特胜
【三藏法数】
谓离二禅,入三禅时,常有观慧,即能照了;虽得妙乐,心不耽著,无累自在,是为特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