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隳官
罢官;解职。文选·宋玉〈高唐赋〉:“长吏隳官,贤士失志。” 李善 注引 孔安国 曰:“隳,废也。” 三国 魏 应璩 《百一诗》:“前者隳官去,有人适我閭。” 唐 包佶 《戏题诸判官厅壁》诗:“愿留今日交欢意,直到隳官谢病时。”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三:“上书对策,指陈其失,隳官获谴,无所顾虑。”
《漢語大詞典》:解位
犹解职。《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我 宋 以来,宰相解位,都要带个外任的职衔,到那地方资禄养老,不必管事。”
分類:解职
《國語辭典》:自解  拼音:zì jiě
1.自己解说。《战国策。齐策三》:「可以使人说薛公以善苏子,可以使苏子自解于薛公。」唐。韩愈〈与陈给事书〉:「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
2.自求解脱。《庄子。大宗师》:「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唐。梁肃〈天台法门议〉:「说法者桎梏于文字,莫知自解。」
《漢語大詞典》:弃官(棄官)
谓自动解职去官。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一·典史再举乡试:“﹝ 曹文忠 ﹞为 山西 代州 教职,负才不屑卑冗,欲弃官再就试,为吏部驳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朱晦翁 ﹞慨然叹息道:‘看此世界,直道终不可行!’遂弃官不做,隐居本处 武夷山 中。”
《國語辭典》:投刺  拼音:tóu cì
1.投递名帖以求见。《北齐书。卷三四。杨愔传》:「既潜窜累载,属神武至信都,遂投刺辕门。」《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具名帖曰投刺,发书函曰开缄。」
2.抛弃名帖。表示埋名退隐的心意。南朝梁。武帝〈孝思赋。序〉:「容身无所,便投刺解职,以遵归路。」
《漢語大詞典》:还第(還第)
旧时指官吏辞职或解职而返回私宅。晋书·王导传:“则如君言, 元规 若来,吾便角巾还第,復何惧哉?”魏书·太祖纪:“秋七月,镇西大将军、司隶校尉、 毗陵王 顺 有罪,以王还第。”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七年,启求还第,上令世子 子廉 代镇东府。”新唐书·张平高传:“ 贞观 初,为 丹州 刺史,坐事,以右光禄大夫还第。”宋史·王贻永传:“ 貽永 自言宠禄过盛,愿罢枢筦,解使相还第。”
《漢語大詞典》:解免
(1).逃脱,避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 墨 ,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宋 苏轼 《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而贫下之人,无故出三五百钱,未办之间,吏卒至门,非百钱不能解免,官钱未纳,此费已重。”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热中于復辟以后之赐环,而先为是齟齬不了之语,以耸 东胡 群兽之听,冀万一可以解免。” 叶圣陶 《火灾·归宿》:“他本来因街市喧嚣,攘攘往来的都不是他愿见的人,所以避往田野,希望解免闷郁。”
(2).解职,免职。旧唐书·玄宗纪上:“詔自今内外官有犯赃至解免已上,纵逢赦免,并终身勿齿。”
(3).解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姐:“生惶恐自投,情词哀恳。三姐从旁解免,四姐怒稍释,由此相好如初。”
《漢語大詞典》:辞解(辭解)
辞官解职。魏书·元匡传:“ 匡 严於弹纠,始奏 于忠 ,次弹 高聪 等免官, 灵太后 并不许。以违其纠恶之心,又虑 匡 辞解,欲奬安之,进号安南将军。”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辞解者,辞职解官也。”
分類:辞官解职
《漢語大詞典》:谢玄文(謝玄文)
东晋 谢玄 曾都督七州军事,患疾后,上疏请求解职归隐。见晋书·谢玄传。后遂以“谢玄文”谓去职归山。 唐 钱起 《送李秀才落第游荆楚》诗:“名逃 却詵 策,兴发 谢玄 文。”
《国语辞典》:职业辅导(职业辅导)  拼音:zhí yè fǔ dǎo
1.协助学生了解职业类型、特性,并根据其才能和兴趣,辅导其完成就业准备的辅导工作。
2.指导个人选择并准备从事某项职业,以促进职业效率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