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修善
以善自勉,行善。 鲁迅 《呐喊·兔和猫》:“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的就说出模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
《漢語大詞典》:脩善
犹言行善。史记·李斯列传:“不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絜行脩善,自使至此,以忠得进,以信守位。” 南朝 梁 刘峻 《辨命论》:“如使仁而无报,奚为脩善立名乎,斯径廷之辞也。”
分類:行善
《國語辭典》:息心  拼音:xí xīn
摒除杂念。《文选。王巾。头陁寺碑文》:「息心了义,终焉游集。」唐。岑参〈终南山双峰草堂作〉诗:「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
《漢語大詞典》:饭僧(飯僧)
向和尚施饭。迷信者修善祈福的行为。旧唐书·李蔚传:“ 懿宗 奉佛太过,常於禁中饭僧,亲为赞唄。”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知祥:“ 知祥 尝饭僧於府, 昭远 执巾履从 智諲 以入。” 清 王应奎 《柳南续笔·饭僧求嗣》:“大师谓多饭僧可以有济,某君立愿以二万为率。”
《漢語大詞典》:善法
(1).好的法令。管子·任法:“今天下则不然,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
(2).佛教指修善果之法。后汉书·西域传论:“至於佛道神化,兴自 身毒 ,而二 汉 方志,莫有称焉…… 班勇 虽列其奉浮图,不杀伐,而精文善法导达之功靡所传述。”《师子经》:“即於现世断诸不善,得众善法,修习作证。”
(3).好的方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你还没有看见满街上贴的招纸,还有出卖妇科絶孕丹的呢,那更是弭患於无形的善法了。” 鲁迅 《书信集·致孟十还》:“现在的译诗,真是出力不讨好,尚无善法。”
《漢語大詞典》:善念
修善之念;好的念头。中阿含经·五支物主经:“云何善念耶?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是谓善念。”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 唐詡 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公可特作一书諭□王,嘉其善念,曲为开导。”红楼梦第七七回:“立意出家,修俢来世,也是他们的高意,太太倒不要阻了善念。”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躬行:“才一善念动,则取白豆投其中;恶念动,则取黑豆投其中。”
分類:修善念头
《漢語大詞典》:自艾
悔过自责,除恶修善。孟子·万章上:“三年, 太甲 悔过,自怨自艾,於 桐 ,处仁迁义。” 清 洪升 《长生殿·复召》:“今自艾,愿承鱼贯,敢妒蛾眉。”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叔母 朱氏 无子,先生迎养於家, 朱氏 欲异居,先生輒自艾曰:‘古人数世同居,今吾一叔母不能安其心,何古今人之不相及耶!’”
分類:修善
《漢語大詞典》:革修
革心修善。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乡里 贾子序 者,实有匈险之行,为国人所弃。闻我遭丧,而洗心来弔,此亦未被大道之训,而有修善之志也……’ 子序 闻之,更自革修,终成善人。”
分類:修善
《漢語大詞典》:六虱(六蝨)
谓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弱民》:“三官生蝨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蝨成俗,兵必大败。”亦以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蝨”。见《商君书·靳令》
《漢語大詞典》:修美
同“脩美”。
(1).美好。 2.修善,行善。
《漢語大詞典》:脩美
(1).美好。《楚辞·九章·哀郢》:“憎愠惀之脩美兮,好夫人之忼慨。”
(2).修善,行善。《淮南子·脩务训》:“夫事有易成者名小,难成者功大。君子脩美虽未有利,福将在后至。” 高诱 注:“美,善也。”
《漢語大詞典》:脩美
(1).美好。《楚辞·九章·哀郢》:“憎愠惀之脩美兮,好夫人之忼慨。”
(2).修善,行善。《淮南子·脩务训》:“夫事有易成者名小,难成者功大。君子脩美虽未有利,福将在后至。” 高诱 注:“美,善也。”
《国语辞典》:作持戒  拼音:zuò chí jiè
佛教戒律中属于修善应行的戒,如说戒、安居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四》:「以行成故名为『作持』;望境不起名『止持』。」
修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恶行善也。又对于性善之称,本有之善曰性善,修成之善曰修善。修善即性善,实大乘之通谈也。(参见:性恶)
【佛学常见辞汇】
1。断恶行善。2。本有之善叫做性善,由修而成之善叫做修善。
废恶修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止恶事而行善事也。即所谓散善。
断恶修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心)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昔因恣纵身口意业,造作诸恶,不计昼夜;今则策励不休,断诸恶行,修功补过,无善不为,以此翻破三业造罪之心也。
十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种:(一)顺流十心,一、无明昏暗。谓诸众生从无始以来,暗识昏迷,无所明了,为烦恼所醉,于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瞋痴,广作诸业,由是流转于生死也。二、外加恶友。谓诸众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益加惑我,无由开悟而修善业,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三、善不随从,谓诸众生内外恶缘既具,即内灭善心外灭善事,又于他人所作之善事,不生随喜之心,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四、三业造恶。谓诸众生恣纵身口意三业,起杀盗淫妄贪瞋等过,无恶不作,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五、恶心遍布,谓诸众生所造恶事虽不广,而作恶之心,遍布一切处以所欲恼害人,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六、恶心相续。谓诸众生唯起恶心,增长恶事,昼夜相续,无有间断,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七、覆讳过失。谓诸众生所作之恶行,忌讳人知,不自发露,无改悔之心,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八、不畏恶道。谓诸众生心性阴很,不知戒律,于杀盗淫妄种种恶事,无不作之,于恶道怙然不畏,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九、无惭无愧。谓诸众生为愚痴所覆造诸恶业,上不惭天,下不愧人,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十、舍无因果。谓诸众生不具正信之心,但生邪恶之见,于一切善恶因缘果报悉皆舍而为无,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出止观四之一。(二)逆流十心:一、深信因果。谓修行之人先信善恶果报,不生疑惑,以是翻破拨无因果之心也。二、生重惭愧。谓修行之人,剋责往昔,我无羞无耻,弃舍净行,习诸恶行,天见我之隐罪,是故惭于天,人知我之显过,是故愧于人,以是翻破无惭无愧之心也。三、生大怖畏。谓修行之人自念人命无常,一息不续,千载永往,幽途绵邈,无有资粮,苦海悠深,那得不怖,由是苦切忏悔不惜身命,以是翻破不畏恶道之心也。四、发露忏悔。修行之人所有过失,不自隐覆,发露忏悔,以是翻破覆讳过失之心也。五、断相续心。谓修行之人所作恶行,既忏悔已,即更决定不作恶事,以是翻破恶念相续之心也。六、发菩提心。谓修行之人往昔专起恶念恼人,今则广起救济之心,遍于虚空界,利益众生,以是翻破遍布之恶心也。七、断恶修善。谓修行之人前恣身口意,造作诸恶,不计昼夜,今则策励不休,断诸恶行,修功补过,无善不为,以是翻破三业造恶之心也。八、守护正法。谓修行之人昔自灭善,见他人行善,亦生嫉妒无随喜之心,今则守护正法方便增广益法,以是翻破善不随喜之心也。九、念十方佛。谓修行之人昔亲狎恶友,信受其言,起诸邪见,今则念十方佛有大福德,能救援我,以是翻破随顺恶友之心也。十、观罪性空。谓修行之人,无始以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作诸恶,今则了知贪瞋等一切恶行,起于妄念,妄念起于颠倒,颠倒起于人我之见,今既了达我心本空,则罪性无依处,以是观破无明昏闇之心也。出止观四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顺流十心,即无明昏暗、外加恶友、善不随从、三业造恶、恶心遍布、恶心相续、覆讳过失、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2。指逆流十心,即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忏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守护正法、念十方佛、观罪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