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荡坠(蕩墜)
毁灭;倾覆。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自无妄为象,钟祸上京,梟獍虔刘,宗社荡坠。”
分類:毁灭倾覆
《漢語大詞典》:危覆
倾覆。晏子春秋·谏上七:“明所爱而邪僻繁,明所恶而贤良灭,离散百姓,危覆社稷。” 张纯一 校注:“危,败也;覆,灭也。”
分類:倾覆
《國語辭典》:倾城(傾城)  拼音:qīng chéng
1.倾覆邦国。《诗经。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北史。卷十四。后妃传。论曰》:「灵后淫恣,卒亡天下。倾城之诫,其在兹乎!」
2.形容极为美丽动人。参见「倾国倾城」条。晋。陶渊明〈闲情赋〉:「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唐。皇甫枚《飞烟传》:「一睹倾城貌,尘心只自猜。」亦用以借指美人。《文选。阮籍。咏怀诗十七首之二》:「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清。况周颐 曲玉管。两桨春柔词:「夕阳衰草,满目江山,不见倾城。」
3.满城、全城。形容人数众多。《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倾城士女通宵出游,没些禁忌。」宋。苏轼 江神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词:「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國語辭典》:倾国倾城(傾國傾城)  拼音:qīng guó qīng chéng
使全城、全国的人都为之倾倒爱慕。语本《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形容女子极为美丽动人。《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子龙见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国倾城之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看那小姐已觉得倾国倾城,便道:『有如此绝色佳人,何怕不中姑娘之意!』」也作「倾城倾国」。
分類:女子美丽
《國語辭典》:倾国(傾國)  拼音:qīng guó
1.倾覆邦国。指亡国。《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此离树别党,倾国之道也。」
2.形容非常美丽。参见「倾国倾城」条。《二刻拍案惊奇》卷九:「眼角偷传倾国貌,心苗曾倩多情种。」后亦代指极美丽的女子。唐。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3.全国。比喻人数极为众多。唐。杜甫〈留花门〉诗:「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聊斋志异。卷七。金和尚》:「当是时,倾国瞻仰,男女喘汗属于道。」
《國語辭典》:倾国倾城(傾國傾城)  拼音:qīng guó qīng chéng
使全城、全国的人都为之倾倒爱慕。语本《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形容女子极为美丽动人。《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子龙见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国倾城之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看那小姐已觉得倾国倾城,便道:『有如此绝色佳人,何怕不中姑娘之意!』」也作「倾城倾国」。
分類:女子美丽
《漢語大詞典》:不倾(不傾)
(1).不倾侧;不倾覆。 汉 张衡 《思玄赋》:“登 蓬莱 而容与兮,鼇虽抃而不倾。” 晋 潘岳 《西征赋》:“图万载而不倾,奄摧落於十纪。” 清 戴名世 《〈困学集〉自序》:“即不用而亦所以持世於不倾也。”
(2).不偏。 明 方孝孺 《送石君永常赴河南佥事序》:“子其正乃心,嗜欲不形,好恶不倾,是非咸得其正,然后可以为正矣。”
《國語辭典》:覆餗  拼音:fù sù
鼎足折断,食物从鼎里倾倒出来。比喻不胜重任而败事。晋。刘琨〈谢拜大将军都督并州表〉:「俯惧折鼎,虑在覆餗。」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自悲负乘,坐致覆餗。」
《漢語大詞典》:掩覆
(1).遮蔽。红楼梦第四九回:“原来这 芦雪庭 盖在一个傍山临水河滩之上……四面皆是芦苇掩覆。”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潭的南沿是岩壁的高岸,有些地方有几株很茂盛的榕树掩覆着。”
(2).埋葬。《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 晏娥儿 ﹞乃解衣以覆 桓公 之尸,復肩负窗槅二扇以盖之,权当掩覆之意。”
(3).掩盖;掩饰。三国志·魏志·曹衮传:“其微过细故,当掩覆之。”旧唐书·德宗纪上:“朕志在推诚,事皆掩覆,礼遇转厚,委任益隆。”《元典章·刑部十·诸赃三》:“取钱物之人惧罪,因而隐讳;其与钱之人惧罪,亦不肯説,而相互掩覆,人莫能知,难於败露。”
(4).躲藏。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
(5).倾覆,倒塌。
《漢語大詞典》:翻倒
(1).犹翻转。形容在狂喜或惊惧中不能自持。 唐 杜甫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诗之二:“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仇兆鳌 注:“翻倒,翻喜为悲也。”
(2).犹推翻,推倒。《元典章·圣政一·抚军士》:“管军官放钱违例,多要利息及翻倒文契者,詔书到日,尽行倚阁。”
(3).倾覆,倒下。《三侠五义》第十九回:“一声呐喊,将他翻倒在地,打了二十。” 巴金 《新生·五月二十七日》:“一辆载砖瓦的小车翻倒在地上,推小车的人在那里用力,想把车子弄起来。”
(4).犹反复。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四出:“大士 鱼篮 点化的时候,若是一把扯住他,也省得后来许多翻倒。”
《國語辭典》:覆没(覆沒)  拼音:fù mò
1.沉没。《三国志。卷一六。魏书。任苏杜郑仓传。杜畿》:「于孟津试船,遂至覆没,忠之至也。」
2.作战部队被消灭。如:「全军覆没」。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日忘一日,以至覆没,大兵一放,玉石俱碎。」
《漢語大詞典》:倾朝(傾朝)
(1).满朝。指所有的朝臣。南史·何尚之传:“﹝ 尚之 ﹞告休定省,倾朝送别於 冶渚 。” 明 李梦阳 《奉送大司马刘公归东山草堂歌》:“内府盘螭缕金织,赐出倾朝皆动色。”
(2).超过全部朝臣。 明 屠隆 《綵毫记·宫禁生谗》:“门多将吏,富贵倾朝;身近龙颜,威权在手。”
(3).倾覆朝廷。《西游补》第九回:“一样是卖国倾朝……他待宰相到身,以为揽政事之地,以为制天子之地,以为恣刑赏之地。”
《漢語大詞典》:危颠(危顛)
(1).危险倾覆。管子·宙合:“高为其居,危颠莫救。” 唐 黄滔 《知白守黑赋》:“弘章典式,克免危颠。”
(2).脚步不稳貌。 明沈采《千金记·省女》:“闻岳母远劳垂念,急趋回迎接,步履危颠。”
《漢語大詞典》:定倾(定傾)
使危险的局势或即将倾覆的国家转为稳定。国语·越语下:“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韦昭 注:“定,安也;倾,危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备胡:“古者,明王讨暴卫弱,定倾扶危,则小国之君悦。讨暴定倾,则无罪之人附。” 晋 葛洪 抱朴子·贵贤:“唯识玩弄可以悦心志,不知奇士可以安社稷,犀象珠玉无足而至自万里之外,定倾之器能行而沦乎四境之内。” 清 薛福成 《援越南议上》:“刚柔互济,策力兼用,提倡风气,贤才益兴,定倾济变,决於须臾矣。”
《漢語大詞典》:栋折(棟折)
屋梁断折。比喻倾覆。后汉书·杨震传:“朕之不德,用彰厥咎,山崩栋折,我其危矣。”参见“ 栋折榱崩 ”。
《國語辭典》:栋折榱崩(棟折榱崩)  拼音:dòng zhé cuī bēng
房屋的正梁断折,放屋瓦的木条崩塌,后用以比喻国家倾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压焉,敢不尽言。」
《國語辭典》:覆败(覆敗)  拼音:fù bài
失败灭亡。《续汉书志。第一○。天文志上》:「不恤军事,不协计虑,莽有覆败之变见焉。」
《國語辭典》:倾巢(傾巢)  拼音:qīng cháo
1.窝内所有蜂、蚁全部出动。比喻动用全部的人力。《水浒传》第一○八回:「贼兵倾巢而来,必是抵死厮并。」
2.翻覆窝巢。指灭亡。唐。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惟贼帅夸干,未悟倾巢之兆,敢怀拒辙之心,独率马军,凭川转斗。」
《漢語大詞典》:覆巢
(1).倾毁鸟巢。逸周书·月令:“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
(2).喻覆灭。 明 张居正 《上六部禀帖》:“致向之怀嫉忌者,借以快其私忿,而竟罹覆巢之祸。”
分類:覆灭鸟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