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掩覆
(1).遮蔽。红楼梦第四九回:“原来这 芦雪庭 盖在一个傍山临水河滩之上……四面皆是芦苇掩覆。”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潭的南沿是岩壁的高岸,有些地方有几株很茂盛的榕树掩覆着。”
(2).埋葬。《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 晏娥儿 ﹞乃解衣以覆 桓公 之尸,復肩负窗槅二扇以盖之,权当掩覆之意。”
(3).掩盖;掩饰。三国志·魏志·曹衮传:“其微过细故,当掩覆之。”旧唐书·德宗纪上:“朕志在推诚,事皆掩覆,礼遇转厚,委任益隆。”《元典章·刑部十·诸赃三》:“取钱物之人惧罪,因而隐讳;其与钱之人惧罪,亦不肯説,而相互掩覆,人莫能知,难於败露。”
(4).躲藏。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
(5).倾覆,倒塌。
《國語辭典》:隐藏(隱藏)  拼音:yǐn cáng
隐匿、闭藏。《楚辞。严忌。哀时命》:「众比周以肩迫兮,贤者远而隐藏。」《红楼梦》第三三回:「或隐藏在家,或知其下落,早说了出来,我们也少受些辛苦,岂不念公子之德?」
《漢語大詞典》:伏匿
隐藏;躲藏。《楚辞·九辩》:“騏驥伏匿而不见兮,凤皇高飞而不下。” 唐 柳宗元 《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宿工老师,不得伏匿,皆来会堂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英:“盗纵羣队穷搜,凡伏匿巖穴者,悉被杀掳。”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 秦 既焚烧诗书,坑诸生于 咸阳 ,儒者乃往往伏匿民间,或则委身于敌以舒愤怨。”
分類:隐藏躲藏
《國語辭典》:遮掩  拼音:zhē yǎn
1.遮蔽。如:「在两旁成排的路树遮掩下,此段路已成了名副其实的林荫大道。」
2.掩饰、隐瞒。《红楼梦》第一九回:「袭人笑道:『何尝哭,才迷了眼揉的。』因此便遮掩过了。」《文明小史》第六回:「禀帖上,又说柳知府许多坏话。说他如何疲软,等到闹出事来,还替他们遮掩,无非避重就轻,为自己开脱处分地步。」
《國語辭典》:遮护(遮護)  拼音:zhē hù
1.阻挡。《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三出》:「爱花心,须仗托,阑杆遮护。」也作「遮拦」。
2.庇护。《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三三出》:「怕它张协相抛弃,望圣手遮护奴到京。」《水浒传》第四二回:「我今番走了死路,望阴灵遮护则个!神明庇佑!」
《國語辭典》:避匿  拼音:bì nì
躲避、隐匿。《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直士隐而避匿兮,谗谀登乎明堂。」
《國語辭典》:潜居(潛居)  拼音:qián jū
隐居。《后汉书。卷五一。李恂传》:「潜居山泽,结草为庐,独与诸生织席自给。」《抱朴子。外篇。正郭》:「盖盘桓潜居之时,非在天利见之会也。」
《國語辭典》:躲避  拼音:duǒ bì
隐藏逃避。《儒林外史》第一回:「我如今辞别老爹,收拾行李,到别处去躲避几时。」《文明小史》第三回:「愈想此事,愈觉不妙,忙与家人计议,关了前门,取了些盘缠,自己想从后门逃走,往别处躲避一回。」
《漢語大詞典》:避藏
躲藏;躲避。 汉 焦赣 《易林·否之困》:“白日扬光,雷车避藏。”宋史·兵志七:“行旅市人下逮奴隶,皆避藏恐惧,事骇见闻。” 清 李调元 《八月中秋同人宴集云谷借树轩》诗:“二十八宿惊避藏,不敢报天听其狂。”
《漢語大詞典》:潜住(潛住)
犹躲藏。《醒世姻缘传》第八回:“ 梁生 京中无可潜住,正思量要到 晁爷 任内躲避些时。”
分類:躲藏
《國語辭典》:藏躲  拼音:cáng duǒ
躲藏、躲避。《三国演义》第六六回:「伏后情知事发,便于殿后椒房内夹壁中藏躲。」《红楼梦》第六一回:「五儿藏躲不及,只得上来问好。」
分類:躲藏躲避
《國語辭典》:潜躲(潛躲)  拼音:qián duǒ
潜隐、躲藏。《三国演义》第五回:「祖茂被华雄追急,将赤帻挂于人家烧不𥁞的庭柱上,却入树林潜躲。」
分類:隐藏躲藏
《國語辭典》:盘拢(盤攏)  拼音:pán lǒng
躲藏。《文明小史》第五五回:「湘兰发话道:『哩耐今朝盘拢,明朝盘拢,倪也寻得苦格哉。』」
《漢語大詞典》:退藏
(1).退归躲藏;隐匿。 唐 杜甫 《七月三日亭午已后校热退晚加小凉稳睡有诗戏呈元二十一曹长》:“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虏气方沮,歛踪退藏。” 鲁迅 《彷徨·伤逝》:“死的寂静有时也自己战栗,自己退藏。”参见“ 退藏於密 ”。
(2).谓辞官引退,藏身不用。 唐 白居易 《元十八从事南海欲出庐山临别旧居投和兼伸别情》诗:“我自退藏君变化,一杯可易得相逢。” 宋 苏舜钦 《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诗:“於时既无益,自合早退藏。” 元 耶律楚材 《云汉远寄新诗四十韵因和而谢之》:“多士思登用,遗贤肯退藏。”
《國語辭典》:退藏于密(退藏於密)  拼音:tuì cáng yú mì
退隐藏身,不使人知,而使才能存养于内。《易经。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國語辭典》:迷藏  拼音:mí cáng
隐居不出。宋。魏了翁 鹧鸪天。月落星稀露气香词:「买花移竹且迷藏,九重阊阖开黄道,未信低回两鬓霜。」
《漢語大詞典》:走藏
逃走躲藏。 明 李东阳 《夜过仲家浅闸》诗:“牐官醉睡夫走藏,仓卒招呼百无计。” 清 韩菼 《禹城行》:“岁除霹靂籤,掩捕无走藏。”
分類:逃走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