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砸杀(砸殺)
将某物砸入地下,纹丝不动。比喻将事情定下,不允许再有变更。《金瓶梅词话》第三三回:“谁知 伯爵 背地与 何官儿 砸杀了,只四百二十两银子。”
《國語辭典》:铁锹(鐵鍬)  拼音:tiě qiāo
铁制、掘土的工具。前半扁平呈半圆弧而稍尖,后半接有木把柄。
《漢語大詞典》:腰包户口
指已从原住地迁出,但因某种原因未能报进迁入地的户口。 任斌武 《无声的浩歌》:“有的在外县,有的在外省,还有长期把户口装在自己口袋里的‘腰包户口’,都是用‘飞过海’的办法,临时‘飞’落到这两个招工大队来的。”
《国语辞典》:目莲救母(目莲救母)  拼音:mù lián jiù mǔ
戏曲剧目。隋唐故事戏。叙述目莲入地狱中救出母亲,为母赎罪的故事。
《国语辞典》:潜盾工法(潜盾工法)  拼音:qián dùn gōng fǎ
一种工程开挖技术。此法是以潜盾机深入地表挖掘隧道,并立即以钢筋混凝土组立成弓形坑道,一直到另一个工作井为止。其优点是可以不去破坏路面,对周遭环境及交通影响最小。都市中的捷运工程大多使用此法。也作「潜盾工程法」。
《国语辞典》:铁路地下化(铁路地下化)  拼音:tiě lù dì xià huà
将原建设于地面上的铁路运输系统移入地下隧道中。通常实施于都市地区的铁路路段。
《国语辞典》:温室效应(温室效应)  拼音:wēn shì xiào yìng
阳光以短波形式穿过大气层进入地球表面,地球吸收后以长波形式辐射回去时,却会被大气层中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碳化物等气体吸收,又传回地球,使地表温度逐渐上升,犹如一个大温室,称为「温室效应」。
《国语辞典》:桩柱(桩柱)  拼音:zhuāng zhù
插入地面的木桩石柱。如:「为了防止桥面继续下陷,工人们在桥下打下支撑的桩柱。」
《国语辞典》:卫星食(卫星食)  拼音:wèi xīng shí
同步人造卫星进入地球的阴影内,人造卫星不能被太阳光照射到的现象。此时卫星上的太阳电池吸收不到太阳能。约发生于春分和秋分前后,其原因与月食相同。
《国语辞典》:深成岩  拼音:shēn chéng yán
是岩浆侵入地壳浅处,缓慢冷却而形成的火成岩。一般为全晶质粗粒结构,如花岗岩。也称为「侵入岩」。
《漢語大詞典》:断面图
以垂直于地平面的平面切入地面的切面图。如土壤断面图等。用以显示地面下层的结构。分纵断面图和横断面图两种。
《漢語大詞典》:标桩
通常为了某一具体目的(如作植物的支撑、框架的构件或系牛马用的桩杆,作为标记边界、地基或土地所有权范围的界桩)插入或打算插入土地的尖端木桩或其它材料的桩
插入地里的通常是锥形的木料或金属块(如为了标出地界或限界或立桩标出一项地产要求)
被置于某一重要测量点供使用(如在三角测量中)的永久性标志
《漢語大詞典》:地下灌溉
又称“渗灌”。将灌溉水引入地下,湿润根区土壤的灌溉。有暗管灌溉和潜水灌溉。前者灌溉水借设在地下管道的接缝或管壁孔隙流出渗入土壤;后者通过抬高地下水位,使地下水由毛管作用上升到作物根系层。地下灌溉不破坏土壤结构,不占用耕地,便于管理,但表土湿润不足,不利于苗期生长。
《漢語大詞典》:穹礴冥搜
形容广泛深入地寻求。 元 房皞 《读杜诗》诗:“穹礴冥搜枉费功,天然一语自然工。”
《國語辭典》:曲尽其妙(曲盡其妙)  拼音:qū jìn qí miào
将事物的妙处都能生动细致的表现出来。形容表现的手法非常高妙。晋。陆机〈文赋序〉:「故作文赋,从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宋史。卷二五二。郭从义传》:「从义易衣跨驴,驰骤殿庭,周旋击拂,曲尽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