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391,分2227页显示  上一页  255  256  257  258  259  261  262  263  264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李逢吉(虚舟 淳国公、凉国公 行第 二十 )
武元衡(伯苍 临淮郡公 忠悯 )
韩游瑰( 襄 )
宋鼎( 资阳郡开国公 )
权德舆(载之 行第 扶风郡公 )
王播(明扬、明敬 太原郡公、太原郡开国公 行第 八 )
于公异
僧无业( 大达国师 )
王起(举之 魏郡公 文懿 行第 十一 )
裴郁( 河东县公 )
韦贯之( 贞、文 )
乌重胤(保君 张掖郡公 懿穆、悫 )
刘澭( 彭城郡公 景 )
唐顺宗(庙号 顺宗 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帝 李诵 宣城郡王、宣王 )
崔从(子乂 贞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8—835 【介绍】: 唐郑州人,祖籍陇西,字虚舟。登进士第。宪宗时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性奸回,妒贤伤善,密阻裴度讨淮、蔡,帝知而恶之,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穆宗即位,逢吉以有侍读之恩,召为兵部尚书。敬宗时,封淳国公,兼右仆射。有张又新等八人附逢吉,复有八人相攀附,贿赂公行,号为“八关十六子”。文宗时,官至太子太师、东都留守,加开府仪同三司,迁尚书左仆射,以司徒致仕。卒谥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8—835 字虚舟,排行二十,陇西(今甘肃临洮)人。德宗贞元十年(794)登进士第。范希朝辟为振武军节度掌书记。历左拾遗、右司郎中、中书舍人。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权知礼部贡举。未及放榜,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次年因密沮裴度对淮西用兵罢相。穆宗长庆二年(822)代裴度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封凉国公。所亲张又新、李续之等8人居要职,称“八关十六子”。敬宗宝历二年(826)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卒谥成。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8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全唐文·卷六百十六
逢吉字虚舟。陇西人。第进士。德宗朝以荐为左拾遗。元和中累迁中书舍人。加朝议大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罢为剑南东川节度使。穆宗立。拜兵部尚书。复知政事。敬宗朝封凉国公。兼右仆射。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徙宣武。召拜左仆射。兼守司徒。大和九年卒。年七十八。赠太尉。谥曰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8—815 【介绍】: 唐河南缑氏人,祖籍并州文水。字伯苍。武平一孙。曾祖武载德,为武则天族弟。德宗建中四年进士。历官比部员外郎、左司郎中、御史中丞。宪宗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封临淮郡公,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八年,还朝秉政,力主削藩。十年,裴度用兵淮西讨吴元济,王承宗请赦元济,元衡叱之。未几,被李师道所遣刺客刺死。有《临淮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8—815 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德宗建中四年(783)登进士第。历监察御史、华原县令、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宪宗元和二年(807)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封临淮郡公。旋出为西川节度使。八年复入相。因力主削藩,遭藩镇忌恨,十年六月早朝,为淄青藩帅李师道遣刺客杀害。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其诗藻思绮丽,琢句精妙。张为《诗人主客图》奉为“瑰奇美丽主”。魏泰以为“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临汉隐居诗话》)。《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唐诗汇评
武元衡(758-815),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洛阳东南)人。建中四年(783),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贞元中,历监察御史、华原令、比部员外郎。贞元末,迁御史中丞。永贞中,贬右庶子,复为御史中丞。元和二年正月,自户部侍郎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十月,授剑南西川节度使。八年,复征为相。十年六月,因力主对藩镇用兵,被藩镇遣刺客杀害。元衡工五言诗,当世流传,往往被于管弦。有《武元衡集》十卷,己佚。《全唐诗》存诗二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武元衡(758~815) 唐代官员、诗人。字伯苍,唐代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武则天玄侄孙。建中四年(783)进士,历官御史中丞、户部侍郎、门下平章事、剑南西川节度使,八年复为宰相。后遇刺身亡,赠司徒,谥忠悯。《全唐诗》录其诗197首,有《临淮集》《武元衡集》。所作七律《送田三端公还鄂州》,“鄂州杂诗碑”录存。
全唐诗补逸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宪宗朝宰相,元和十年六月癸卯早朝,为盗所害,年五十八。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一
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举进士。德宗朝迁御史中丞。元和二年由户部侍郎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吏部尚书。充剑南节度使。封临淮郡公。八年复知政事。王承宗上疏请赦吴元济。使人白事中书。元衡叱其悖慢。承宗怒。使盗害之。赠司徒。谥忠悯。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瑰奇美丽主:武元衡。
旧唐书本传
元衡工五言诗,好事者传之,往往被于管弦。
岁寒堂诗话
武元衡律诗胜古诗。
唐才子传
元衡诗,虽时见雕镌,不动机构,要非高斫之所深忌。
《唐诗品》
伯苍词锋艳发,如青萍出匣,所向辄利;意度鲜华,如芳兰独秀,采思绵绵。五言长调,当时竟称绝艺。其在元和诸子,自权相而下,丰美孤高,此当独步。
《艺苑卮言》
权德舆、武元衡、马戴、刘沧五言,宵铁中铮铮者。
唐音癸签
武相宦达后工诗,虽致理未绵,时复露鲜华之度。
韩游瑰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8 【介绍】: 唐灵州灵武人。始为郭子仪裨将,从破安禄山,累除邠宁节度留后。德宗奔奉天,以兵赴难,朱泚兵夺门,殊死战乃解,论功与浑瑊等皆第一,拜邠宁节度使。后与吐蕃战,屡败之。官终右龙武统军。卒谥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东谢蛮首领。为西南蕃大酋长、检校蛮州长史,继袭蛮州刺史,封资阳郡开国公。德宗建中三年入朝贡。贞元十三年,许三年一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9—818 【介绍】: 唐天水略阳人,字载之。权皋子。四岁即能属诗,十五岁为文数百篇,成《童蒙集》,名声日大。德宗雅闻其名,征为太常博士。迁起居舍人,兼知制诰,再迁中书舍人。贞元末,拜礼部侍郎,三掌贡举,号为得人。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后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改刑部尚书,以检校吏部尚书出镇兴元。德舆综贯经术,其文雅正赡缛。卒谥文。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8—815 字载之,排行三,原籍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权皋之子。幼慧,15岁为文已数百篇。德宗时任包佶转运从事、太常博士、左补阙、知制诰、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职,三掌贡士,号为得人。元和五年(810)相于宪宗,直言敢谏,宽和待下。3年后,出为东都留守、刑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以疾归阙,殁于道。生平事迹见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与新、旧《唐书》本传。今有蒋寅《权德舆年谱略稿》。诗文雅正赡缛,为一代宗匠。“工古调,乐府极多情致”(《唐才子传》卷五),以奉和、应制、酬赠、送别为主要内容,五古、五绝成绩较大,严羽以为有“绝似盛唐者”,“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沧浪诗话·诗评》),王世贞称其诗为“铁中铮铮者”(《艺苑卮言》卷四)。有《权载之文集》50卷传世。其诗,《全唐诗》编为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
唐诗汇评
权德与(761-818),字载之,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居润州丹问(今江苏丹阳)建中中,为包佶转运从事。贞元初,以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佐江西李兼幕。七年,召为太常博士,改右补阙。迁起居舍人、驾部员外郎、司勋郎中,均知制诰。除中书舍人,十八年,兼知贡举。迁礼部侍郎,转户、兵、吏三部侍郎、太子宾客,复为兵部,迁太常卿。元和五年,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八年,留守东都。复历大常卿、刑部尚书。十一年,出镇兴元。卒。德舆工诗善文,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故时人尊为宗匠。达官名人碑志集序,多出其手。有《权德舆集》五十卷,今存。又《制集》五十卷、《童蒙集》十卷,均佚。《全唐诗》编诗十卷。
全唐诗补逸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田各阳人。元和十三年八月,以病自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三
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人。贞元时累官礼部侍郎。转户部。元和五年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为本官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封扶风郡公。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镇兴元。卒年六十。赠左仆射。谥曰文。

作品评论

石林诗话
德舆在唐不以诗名,然词亦雅畅。
唐诗纪事
德舆,字载之,元和中为相。其文雅正赡缛,动止无外饰,其酝藉风流,向然可慕。
沧浪诗话
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唐才子传
德舆能赋诗,工古调,乐府极多情致。积思经术,无不贾综,手不释卷。虽动土无外饰,其酝藉风流,自然可慕。
《唐诗品》
权公幼有令度,神情超越,遂专词艺,为时所慕。贞元以后,近体既繁,古声渐杳,公乃独专其美,取隆高代。五言近体,亦先气格而后讨藻,然气候既至,藻亦自丰,其在开元名手,亦堂奥之间者也。
《诗源辨体》
权德舆,贞元时人,五言古虽不甚工,然杂用律体者少,中有四、五篇,气格绝类盛赓。七言古语虽绮艳,而格亦不卑。律诗,五言声气实胜,而七言则未为工。
《诗辩坻》
元和诗响,不振已极,唯权文公乃颇见初唐遗构,亦一奇也。
灵芬馆诗话
权文公以文草名世,而诗多丰缛修整,无可动人。惟《敷水驿》一绝:“空见水名敷,秦楼诗事无。临风驻征骑,聊复将髭须。”颇有风趣。《清明弋阳》云:“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薪火,点作孤灯照洞房。”亦清婉有致。此种甚少也。权公《危语》诗:“被病独行逢乳虎,托风骇浪失棹橹。举人看榜闻晓鼓,孱夫孽子遇妒母。”皆有矛头淅米之意,然无如“举人看榜”一语之妙,身历扯境者与知之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陆韩卿,而远祖嵇叔夜,风流典瞻,累在才多,下笔不休,取评冗散。乃如“浩歌坐虚室,庭树生凉风”,亦自工意发端,通体神远。律裁清稳,七言绮丽;离合建除,称名六府;梁陈小体,亦拟简文,而艳炼不如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9—830 【介绍】: 唐太原人,居扬州,字明扬。德宗贞元中擢进士第,登贤良方正制科。累迁侍御史,历三原、长安令,有吏干。顺宗时迁工部郎中,转考功郎中,出为虢州刺史。宪宗元和时为御史中丞、京兆尹、诸道盐铁转运使。穆宗长庆时拜刑部尚书,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盐铁等使,出为淮南节度使,仍携盐铁印,颇事搜剥。敬宗即位,罢使。后再领盐铁转运使,加重铜、盐税,以钱物进奉朝廷,名为“羡余”。文宗大和初还京,拜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仍领盐铁使。封太原郡公。卒谥敬。播微时,尝客扬州木兰寺,随僧饭,僧厌之,乃于饭后击钟,及播至,饭已毕。播愧恨,题诗而去。后镇淮南,复游寺,见所题诗,已以碧纱笼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9—830 字明扬,排行八。太原(今属山西)人,家于扬州(今属江苏)。德宗贞元十年(794)登进士第。同年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集贤校理,补盩厔尉。宪宗元和六年(811)由京兆尹迁刑部侍郎,充盐铁转运使。穆宗长庆元年(821)拜中书侍郎、平章事,领使如故。文宗大和元年(827)由淮南节度使入朝为左仆射同平章事,封太原郡开国公,卒谥敬。生平详见李宗闵《太原王播神道碑铭并序》及《旧唐书》、《新唐书》本传。王播与弟起、炎俱有文名。《全唐诗》存诗3首。
唐诗汇评
王播(759-830),字明敬,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扬州(今属江苏)。贞元十年(795),登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集贤校理,再迁监察御史。贞元末,为三原令。元和中,历御史中丞、京兆尹、刑部侍郎、礼部尚书,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长庆中,征还,为刑部尚书,领盐铁转运使。旋拜相,出镇淮南,仍领盐铁。大和中,拜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卒。播与弟炎、起皆有文名。《全唐诗》存诗三首。
全唐文·卷六百十五
播字明扬。其先太原人。父恕官扬州。遂家焉。贞元中进士。举贤良方正异等。宪宗朝累官礼部尚书。充剑南节度使。穆宗立。拜刑部尚书。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敬宗朝加检校司空。文宗朝加检校司徒。拜尚书左仆射。复辅政。封太原郡公。太清宫使。大和四年卒。年七十二。赠太尉。谥曰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苏州吴县人。德宗建中二年进士。李晟表为掌书记,尝草《平朱泚露布》,帝见而叹之。累除祠部员外郎。公异与陆贽故有隙,及贽当政,奏公异不孝状,诏赐《孝经》,罢归田里,由是不振而卒。
全唐文·卷五百十三
公异。吴人。建中二年进士。为李晟招讨府掌书记。官朝散大夫殿中侍御史。与陆贽有隙。贞元中。贽为宰相。奏公异无素行黜之。繇是轗轲以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0—821 【介绍】: 唐僧。商州上洛人,俗姓杜。少于本州出家,遍参群经。年二十,至襄州受戒,习演《四分律》。后往洪州,礼参马祖道一,得传心印。寻遍参名山圣迹。至长安西明寺,举充两街大德,辞之。至上党,为节度使李抱真所礼重。后住汾州开元寺,历二十年,并汾间多向化之。宪宗、穆宗屡召之,不行。卒谥大达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杜氏。商州上洛人。母李氏闻空中有声曰。寄居得否。已而娠。及娩异光充室。童年不戏弄。行必直视。坐必跏跗。见者知其为法器。九岁即依郡之开元寺。志本禅师。习诵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年十二乃薙落。阅讲席。晓寤越流辈。满年受具于襄州幽律师。明年夏。乃为众阐四分律疏。兼演涅槃。自尔䌷译经律。冬夏无所倦。俄闻大寂以最上乘。唱化洪州。因往瞻礼。业躯干素颀硕。大寂见而笑曰。巍巍佛堂。奈何无佛。业于是跪而言曰。三乘十二分教。尝穷其说。至于宗门即心是佛。实所不了。大寂曰。只此不了底心。即是。别更无物。盖不了是迷。了之是悟。迷则众生。悟则是佛。佛固不离众生。离众生别无佛。亦如以手作拳。而拳即是手。业由是顿悟。悲喜交集。泣曰。本谓佛道旷劫方成。始知今日亲见法身实相。一切具足。法从心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业既受记莂。寻诣曹溪。礼祖塔。遍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圣迹。自洛抵雍止西明寺。众欲举充两街大德。非其志也。时则相国李抱真。以节镇上党。慕贤嗜善。未尝有倦色。坚以币请。业顾语其门人曰。吾本以避京国浩攘。而来于此今又重烦迎接。可怜哉乃复遁于绵上之抱腹山。又读大藏于清凉山之金阁寺。凡八历寒暑。俄振锡西河。寓众香寺。州牧董叔缠。迎徙开元寺。从容戒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复有它志。岂吾缘法在尔耶。遂领徒说法。垂二十年。化旺并汾间。宪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玺书起之。辞疾不行。明年加虔降旨。又固以疾辞。穆宗即位。尤渴瞻礼。命两街僧录灵准喻旨。准曰师绝尘物表。秕糠世务。因其理也。然法委国王。请师熟虑。业笑曰。贫道何德。累纡圣眷。行矣。第恐道途不同耳。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见闻觉知。性同太虚。不生不灭。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寔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遂寂。寿六十三。腊四十二。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之寺庭。谥大达国师塔号澄源。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无业。姓杜氏。商州上洛人也。其母李氏忽闻空中。言曰。寄居得否。已而方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及至成童不为戏弄。行必直视坐即加趺。商于缁徒见皆惊叹。此无上法器。速令出家绍隆三宝。年至九岁启白父母。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五行俱下一诵无遗。年十二得从剃落。凡参讲肆聊闻即解。同学有所未晓。随为剖析皆造玄关。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兼为僧众讲涅槃经。法筵长开冬夏无倦。可谓生肇不泯琳远复兴。后闻洪州大寂禅门之上首。特往瞻礼。业身逾六尺。屹若山立。顾必凝睇声仵洪钟。大寂一见异之笑而言曰。巍巍佛堂其中无佛。业于是礼跪而言曰。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大寂曰。只未了底心即是。别物更无。不了时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业言下豁然开悟。涕泪悲泣向大寂曰。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毕尽空寂舍。又云。诸法空为座。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举足下足不离道场。言下便了更无渐次。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业既传心印。寻诣曹溪礼祖塔。回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遍寻圣迹。自洛抵雍憩西明寺。僧众咸欲举请充两街大德。业默然叹曰。亲近国王大臣非予志也。于是至上党。节度使相国李抱真与马燧累有战功。又激发王武俊同破朱滔。功多势盛。然好闻贤善。虽千里外必持币致之。深重业名行。旦夕瞻礼麾幢往来。常有倦色。谓门人曰。吾本避上国浩穰名利。今此又烦接君侯。岂娱心哉。言讫逍遥绵上抱腹山。又往清凉山。于金阁寺读大藏经。星八周天斯愿方毕。复振锡南下至于西河。初止众香佛刹。州牧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业谓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复有游方之意。岂吾缘在此邪。于是撞钟告众作师子吼雨大法雨。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宪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乃下诏请入内。辞疾不行。明年再降纶旨。称疾如故。穆宗皇帝即位之年。圣情虔虔思一瞻礼。乃命两街僧录灵准公。远赍敕旨迎请。准至作礼白之曰。知师绝尘物表糠秕世务。法委国王请师熟虑。此回恩旨不比常时。愿师必顺天心不可更辞以疾。相时而动无累后人。业笑曰。贫道何德累烦圣主。行即行矣道途有殊。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言讫加趺而坐奄然归寂。呜呼可谓于生死得自在也。俗龄六十二。僧腊四十二。道俗号慕如丧考妣乃备香华幢幡。迁全身就于城西练若。积香薪而行茶毗。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异香西来都馥氛氲。阖境士庶咸皆闻睹。及薪尽火灭。获设利罗璨若珠玉。弟子慧愔行勤虔纵义幽元度恒泰等。泣血收之。殓以金棺。乃命郢匠琢石为塔。以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安葬于练若之庭。业迁化之岁。州牧杨潜得僧录准公具述其事。遂为碑颂。敕谥大达国师。塔号澄源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杜。商州上洛人。其母李氏。闻空中言曰。寄居得否。遂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至成童。不为戏弄。行必直视。坐即跏趺。年至九岁。启白父母。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五行俱下。一诵无遗。年十二。得从剃落。凡参讲肆。聊闻即解。同学有所未晓。随为剖析。皆造玄关。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兼为僧众讲涅槃经。法筵长开。冬夏无倦。后闻洪洲大寂禅门之上首。特往瞻礼。大寂一见异之。业跪而言曰。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寔未能了。大寂曰。只未了底心。即是别物。更无不了。不了时。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业言下豁然开悟。涕泪悲泣。向大寂曰。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寔相。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寔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毕尽空寂舍。又云。诸法空为座。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举足下足。不离道场。言下便了。更无渐次。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业既传心印。寻诣曹溪。礼祖塔。回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遍寻圣迹。自洛抵雍。憩西明寺。僧众咸欲举请。充两街大德。业默然叹曰。亲近国王大臣。非予志也。于是至上党。节度使相国李抱真。与马燧。累有战功。又激发王武俊。同破朱滔。功多势盛。然好闻贤善。虽千里外。必持币致之。深重业名行。旦夕赡礼。麾幢往来。常有倦色。谓门人曰吾本避上国浩穰名利。今此又烦接君侯。岂娱心哉。言讫。逍遥绵上抱腹山。又往清凉山。于金阁寺。读大藏经。星入周天。斯愿方毕。复振锡南下。至于西河。初止众香佛刹。州牧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业谓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复有游方之意。岂吾缘在此邪。于是撞钟告众。作师子吼。雨大法雨。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宪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乃下诏请入内。辞疾不行。明年再降纶旨。称疾如故。穆宗皇帝即位之年。圣情虔虔。思一瞻礼。乃命两街僧录灵犀公。远赍敕旨迎请。业笑曰。行即行矣。道途有殊。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言讫跏趺而坐。奄然归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0—847 【介绍】: 唐太原人,居扬州,字举之。王播弟。德宗贞元中擢进士第。累官尚书左丞。穆宗时,拜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又为吏部侍郎。文宗时加集贤学士,改兵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判度支,出为河中节度使,遇灾荒,下令不得囤积粮食。召为兵部尚书。又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注意兴修水利。武宗时,四知贡举,选士皆知名者,人服其鉴。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封魏郡公。卒谥文懿。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0—847 字举之,排行十一。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家于扬州(今属江苏)。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十九年登博学宏辞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宪宗元和三年(808)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渭南尉。历任中书舍人等职。穆宗长庆元年(821)迁礼部侍郎,连掌贡举两年。文宗开成三年(838)以兵部尚书充翰林侍讲学士,文宗题诗太子笏以赐,诏画像便殿,号“当世仲尼”。改太子少师。武宗会昌三(843)、四(844)年复知贡举,所选皆知名士。封魏郡公,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卒谥文懿。王起嗜学强记,书无不览。其所作《和周侍郎见寄》诗,门生同和者22人,一时传为盛事。与刘禹锡、白居易联句,长达数十韵,称“勍敌”。生平事迹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全唐诗》存王起诗6首。《唐摭言》卷三录有佚诗《答广宣》。《全唐诗》误收作王涯诗,题作《广宣上人以诗贺放榜和谢》。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一
起字举之。宰相播弟。贞元十四年进士。登制策直言极谏科。元和时累官吏部侍郎。文宗朝拜兵部尚书。迁太子少师。武宗会昌四年拜左仆射。封魏郡公。擢山南西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中元年检校司空。卒年八十八。赠太尉。谥曰文懿。
裴郁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0 【介绍】: 唐河东人。德宗朝,历户部员外郎。贞元六年,官至尚书左丞。转太常卿,封河东县公。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郁。德宗朝尚书左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0—821 【介绍】: 唐京兆杜陵人,本名纯,以宪宗庙讳,遂以字称。德宗建中四年登进士第。宪宗元和初为右补阙,寻转礼部员外郎。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词理恳切,竟罢之。迁中书舍人,改礼部侍郎。凡二年,所选之士大抵抑浮华,先行实,由是趋竞者稍息。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侍郎。贯之为相,严身律下,门无杂宾。为左补阙张宿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出为湖南观察使。穆宗即位,擢为河南尹,征拜工部尚书,未行而卒。谥贞,后更谥文。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一
贯之名纯。避宪宗讳以字行。举进士。贞元初登贤良科。授校书郎。永贞时累迁尚书右丞。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侍郎。罢为吏部侍郎。穆宗朝为工部尚书。卒年六十二。赠右仆射。谥曰贞。后更谥曰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1—827 【介绍】: 唐张掖人,字保君。乌承玼子。少为潞牙将,兼左司马。节度使卢从史讨王承宗,私下通敌,重胤缚之帐下,以功擢怀州刺史、兼河阳节度使,封张掖郡公。后又参与平淮西吴元济,累官横海、天平、沧景等镇节度使。文宗初,拜司徒。卒谥懿穆。
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六
重允字保君。少为潞州牙将。累迁河阳节度使。封张掖郡公。以讨吴元济功加检校尚书右仆射。转司空。进邠国公。长庆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文宗初自天平军节度移镇兖海。加太子太师。兼领沧景。卒年六十七。赠太尉。谥曰悫。
刘澭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1—809 【介绍】: 唐幽州昌平人。刘济弟。官瀛州刺史,请以所部戍陇,纪律严明,德宗甚宠之,拜秦州刺史。体恤士卒,宪宗时号其军为“保义”,蕃族畏慑,不敢搔扰。封彭城郡公,卒谥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1—806 【介绍】: 即李诵。唐朝皇帝。德宗长子。德宗建中元年立为太子。贞元二十年,病风且喑。二十一年正月即位,任用王叔文等,革新政治,罢官市,出宫女及教坊女乐九百人。因久疾不愈,在位八月,为宦官俱文珍等所迫,传位太子,自称太上皇。次年卒,谥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全唐文·卷五十五
帝讳诵。德宗长子。上元二年生。始封宣城郡王。大历十四年六月进封宣王。十二月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位。七月。以疾令皇太子监国。八月。传位皇太子。元和元年正月。上尊号曰应乾圣寿太上皇。是月崩。年四十六。谥曰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大中三年。加谥至德宏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1—832 【介绍】: 唐清河武城人,字子乂。崔能弟。少孤贫,与兄隐太原山中,苦心力学。德宗贞元初擢进士第。宪宗元和初入朝,累官尚书右丞。穆宗长庆初领鄜坊丹延节度,军士骄横,一绳以法,羌不敢犯境。历尚书左仆射。卒谥贞。
全唐文·卷五百十四
从字子乂。赠卫州刺史融曾孙。第进士。宪宗朝累官尚书右丞。宝历初检校尚书左仆射淮南节度副大使。大和六年卒。年七十二。赠司空。谥曰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