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585,分2373页显示  上一页  264  265  266  267  268  270  271  272  27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昙始(世称 白足 白足和尚 )
刘毅(希乐 盘龙 南平郡开国公 )
谢混(叔源 益寿 琰爵望蔡公 )
慕容盛(庙号 中宗 昭武皇帝、昭武帝、燕昭武帝 道运 长乐公 )
皇甫希之(高士 )
诸葛长民( 新淦县公 )
傅亮(季友 建城县公、始兴郡公 )
僧昙霍(年建和 )
司马遵(茂远 武陵王、本国为武陵王 忠敬王 )
杜慧度( 龙编县侯 辅国将军 )
姚旻(景嶷 赵公 )
毛修之(敬文 南郡公 恭 )
张裕(茂度 恭 )
陶潜(世称 陶令、陶叟、陶徵君、陶徵士、陶居士、种柳人、陶彭泽、靖节徵士、篱下先生、归去来子 别称 五柳、五柳先生、靖节先生、彭泽令、彭泽宰、五柳陶 渊明、元亮 靖节 )
刘穆之(道和 道民 西华县子、南昌县侯、龙阳县侯 文宣公 )

人物简介

简介
东晋末刘宋时代僧。生卒年不详。关中(陕西)人。号白足和尚。出家后,常显神通。晋孝武帝太元末年,携带经、律数十部,至高句丽(辽东半岛)弘扬教法,此为高句丽闻道之始。义熙初年,还归关中。东晋末年,值匈奴肆虐,屠戮沙门,以刀斩师,然未能伤。继由长安移住于平城。后逢北魏太武帝废佛法难,帝亲斩之而不死,因惧师之神通,遂痛悔其废佛之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关中人。史亡其氏。为沙门大元末。游辽东。授三乘法。为高丽佛教流通之始也。义熙初。还长安又大弘佛教。名振三辅。始两足白行泥淖中不沾污。号白足和尚。有男子王胡者。其叔死数年。忽还家牵胡手。游地狱。且祝曰。当奉事白足阿练。既归。胡遍求得以事之。于是神异显著。晋末匈奴自朔方来。陷关中杀伐多。始遇之而刃不能伤。赫连勃勃嗟异。赦。馀沙门不杀。始因潜山林禅诵。俄拓拔焘王长安。而任崔浩以𡨥谦之之言劝。焘尽诛沙门。以绝其法。使无为民害。焘信之。太平七年。遣兵。烧佛舍。放僧尼。罢道。窜逸者捕斩之。一境为空。久之始知其可化。因焘元会曰。持锡至宫门伍伯白有道人至。焘曰。趣斩之刃下不伤。以白焘。焘大怒抽佩力自斩。不能伤。剑有微痕。如线。令置虎槛中。虎皆怖伏。不敢瞬。焘于是延上殿再拜悔谢。始为说法。焘愧恨感疾。而浩谦皆以恶疾。死。焘忿以事尽诛两族。下书兴复释教。焘死孙浚嗣佛法又盛始。不知所终。
神僧传·卷第二
释昙始。关中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晋孝武太元之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时长安人王胡。其叔死数年。忽见形还将胡遍游地狱示诸果报。胡辞还。叔谓胡曰。既已知因果。但当奉事白足阿练。胡遍访众僧。唯见始足白于面。因而事之。晋末朔方匈奴赫连勃勃。破获关中斩戮无数。时始亦遇害。而刃不能伤。勃勃嗟之。普赦沙门悉皆不杀。始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后拓跋焘复克长安擅威关洛。时有博陵崔浩。少习左道猜嫉释教。既位居伪辅焘所仗信。乃与天师寇氏说。焘以佛化无益有伤民利。劝令废之。焘既惑其言。以北燕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始唯闭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至太平末。始知焘化时将及。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官。有司奏云。有一道人足白于面。从门而入。焘令依军法屡斩不伤。遽以白焘。焘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体无馀异。唯剑所著处有痕如线焉。时北园养虎于槛。焘令以始喂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近。试以天师近槛虎辄鸣吼。焘始知佛化尊高黄老所不能及。即延始上殿顶礼足下。悔其过失。始为说法明辩因果。焘大生愧惧。遂感疠疾。崔寇二人次发恶病。始后不知其所终。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昙始。关中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晋孝武大元之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盖高句骊闻道之始也。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涅。天下咸称白足和上。时长安人王胡。其叔死数年忽见形还。将胡遍游地狱。示诸果报。胡辞还。叔谓胡曰。既已知因果但当奉事白足阿练。胡遍访众僧。唯见始足白于面。因而事之。晋末朔方凶奴赫连勃勃。破擭关中斩戮无数。时始亦遇害。而刀不能伤。勃勃嗟之。普赦沙门悉皆不杀。始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后拓跋焘复剋长安擅威关洛。时有博陵崔皓。少习左道猜嫉释教。既位居伪辅。焘所仗信。乃与天师寇氏说焘以佛教无益有伤民利。劝令废之。焘既惑其言。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始唯闭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至太平之末。始知焘化时将及。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宫门。有司奏云。有一道人足白于面。从门而入。焘令依军法屡斩不伤。遽以白焘。焘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体无馀异。唯剑所著处有痕如布线焉。时北园养虎于槛。焘令以始喂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近。试以天师近槛。虎辄鸣吼。焘始知佛化尊高黄老所不能及即延始上殿顶礼足下。悔其𮘧失。始为说法明辩因果。焘大生愧惧。遂感疠疾。崔寇二人次发恶病。焘以过由于彼。于是诛剪二家门族都尽。宣下国中兴复正教。俄而焘卒。孙𤀹袭位。方大弘佛法盛迄于今。始后不知所终。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
释昙始。关中人也。自出家多有异迹。足白于面。虽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以晋大元末年赍持经律数十部。往化辽东。乘机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梁僧传以此为高句丽开法之始。时当开土王五年。新罗奈勿王四十一年。百济阿莘王五年。而秦符坚送经像后二十五年也。是后四年。法显西入天竺。又二年罗什生来。玄高法师生焉。晋义熙初。师复还关中。唱道三辅。长安人王胡之叔父某死已数年矣。一日梦中忽来现形。接引王胡。游遍地狱。示诸果报。胡辞还释。谓胡曰。既已知其因果。要当奉事白足阿练用修白业。胡敬诺寤已。遍询众僧。惟见始足白曰面。因即事之。晋末丐奴赫连勃勃袭取关中。斩戮无数。师亦遇害。刀不能伤。普赦沙门。悉皆不杀。而潜遁山中。修头陀密行。未几拓跋焘复剋长安。擅威关洛。时传陵崔浩少习左道。猜疾释教。位居伪辅。为焘所深信。乃与天师寇氏说焘以谓佛教无益于世。民利有伤。劝令废之。焘惑其言。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士。烧掠寺社。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追捕枭斩之。四境之内无复沙门。时玄高等被害。语在本传。师闭绝于兵革所不至处。依隐阅世及太平末。师算知焘化之将至。乃于元会日。手策金锡。即到宫门。有司奏云。有白足道人。从官门径入。仪形可怪焘闻已。即令猛卒斩之。不伤。焘大怒自以所佩利剑斫焉。惟剑所著处有痕如红绵。体无馀异。时有北园养虎子槛。焘驱令贻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近。焘试遣天师近槛。猛虎辄鸣吼。直欲搏噬。于是焘乃知佛教威神非黄老所及。即奉师上殿顶礼其足。悔责愆咎。师为说因果报应不差。指掌开示。略现神异。焘生大惭惧。改往修来。然祸恶已稔。遂感厉疾。而崔寇亦发恶病。将入死门。焘以谓祸由彼作罪。不可赦。因族灭二家。宣令国内。光复竺教。钟梵相闻。既而孙𤀹袭位。深惩殷鉴。洪阐真风。宝氎制度。其兴也勃焉。师不知所往。 赞曰。火炎昆冈。玉石俱焚。霜严草野。萧兰共悴。师之艰难险阻。诚曰殆哉。虽伐树削迹不足比也。然随时隐现。若青山白云之开遮。遇害亏盈。如碧潭明月之橯樚。捐躯济溺。道之以兴。菩萨法护。正当如此。其适来桑域。决膜生盲。亦乘夙愿而至者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2 【介绍】: 东晋彭城沛人,字希乐,小字盘龙。初仕州从事。桓玄篡位,与刘裕起兵讨平之。为抚军将军、豫州刺史,封南平郡开国公。为卢循所败。迁荆州刺史,镇江陵。与裕不协,裕率众讨之,毅兵败自杀。
全晋文
毅字希乐,小名盘龙,彭城沛人,仕为州从事,桓弘以为中兵参军,桓玄篡位,与刘裕何无忌等起兵,为冠军将军、青州刺史,进使持节兖州刺史,事平,为抚军将军,进都督豫州等五郡军事豫州刺史,封南平郡开国公,兼都督宣城军事,进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姑孰,为徐道覆所败,降为后将军,寻转卫将军江州都督,移镇豫章,进都督荆宁秦雍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加督交广二州,为刘裕所破,自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2 【介绍】: 东晋陈郡人,字叔源,小字益寿。谢安孙。孝武帝婿。少有美誉,善属文。袭父爵。累迁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坐党刘毅,为刘裕所杀。
全晋文·卷八十三
混字叔源,小字益寿,安孙,袭父琰爵望蔡公,尚主。历中书令、中领军、尚书左仆射,领选。坐刘毅诛。有集五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3—401 【介绍】: 十六国时后燕国君,鲜卑族,字道运。慕容宝庶长子。初依叔父慕容冲,冲被杀,遂归慕容垂,封长乐公。慕容宝即位,进长乐王。宝为顿丘王兰汗所杀,遂起兵斩汗,称帝。后又贬称庶人天王。为部下所杀。在位四年。
全晋文
盛字道运,垂孙,封长乐公,父宝嗣垂位,进爵为王,宝为兰汗所杀,攻汗斩之,以长乐王称制,改元建平,寻僭即皇帝位。以晋隆安五年为其下段玑等所杀,在位四年,谥曰昭武皇帝,庙号中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安定朝那人。皇甫谧六世孙。安帝元兴二年,桓玄专政,将废帝自立,以历代咸有隐士,而己世独无。遂征希之为著作,给其资用,并令让而不受,号曰高士。时人名为充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3 【介绍】: 东晋琅邪阳都人。初为桓玄参军平西军事。后从刘裕讨玄,拜辅国将军。徐道覆进逼京师,长民率众入卫。累迁豫州刺史,领淮南太守。裕讨刘毅,以长民监太尉留府事。骄纵贪侈,不恤政事。谋为乱,被杀。
全晋文
长民,琅邪阳都人,桓玄引为平西司马,以贪刻免,玄篡位,与刘裕等起义,为扬武将军,进辅国将军宣城内史,以兴复功封新淦县公,督淮北诸军事,镇山阳,义熙初进使持节督青扬二州军事青州刺史,领晋陵太守,镇丹徒,转督豫州扬州之六郡军事豫州刺史,领淮南太守,寻监太尉留府事,为刘裕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4—426 【介绍】: 南朝宋北地灵州人,字季友。傅迪弟。博涉经史,尤善文词。晋末,为建威将军。桓玄废晋安帝自立,选为秘书郎。后附刘裕(宋武帝)从征关、洛。入宋,以佐命功,入直中书省,专典诏命。转尚书仆射。刘裕死,与徐羡之、谢晦受顾命辅少帝。后与徐羡之等废杀少帝,迎立文帝。文帝即位,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后因杀少帝罪,被文帝处死。明人辑有《傅光禄集》。
全宋文·卷二十六
亮字季友,北地灵州人,晋司隶校尉傅咸玄孙。初为建威参军,历桓谦中军行参军。桓玄篡位,选为秘书郎,未拜,义兵起,丹阳尹孟昶为建威参军。义熙初除员外散骑侍郎,转领军长史。未拜,遭母忧。服阕,为刘毅抚军记室参军,又补领军司马,迁散骑侍郎,转中书黄门侍郎。寻为太尉从事中郎,掌记室。宋国建,除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徙中书令。武帝受禅,迁太子詹事,中书令如故,封建城县公,转尚书仆射。少帝即位,进中书监尚书令,领护军将军,寻行废立。文帝即位,加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始兴郡公。元嘉三年伏诛,有集三十一卷。(案,《南史·傅亮传》云,高祖登庸之始,文笔皆是参军滕演。北征广固,悉委长史王诞。自此之后,至于受命,表策文诰,皆亮辞也。张溥本有《进刘裕侍中车骑将军诏》,《封豫章郡公诏》,《封宋公诏》,《进宋王诏》,《禅策》,《禅宋诏》,《禅宋玺书》。今考前二诏必非亮作,唯《宋公》《宋王》当属亮,而无左证,禅代诏策,则王韶之作也。)
僧昙霍 朝代:南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南凉僧。秃发傉檀时从河南来。尝谏傉檀穷兵好杀之非,傉檀不能从。后兵乱,不知所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好居冢间树下。河西鲜卑秃发利鹿孤僭据西平。改元建和。时霍持一锡杖。自河南至。使人跪之曰。此般若眼。奉之者可以得道。人施以衣服。受之而掷地弃水。后其衣自还施家。无所污染。行疾如风。或力追之。莫可及。言祸福皆验。有戏藏其锡杖者。霍敛目良久。即知所藏处。起取去。无所问。鹿孤弟车骑傉檀。权倾一国。霍每劝令事佛。傉檀曰。吾先世事天地。今事佛。恐违先人之训。公能七日不食者。吾从公。且令人守视之。傉檀阴遗以饼饵。霍谓沙门智行曰。吾谁欺。欺国王耶。卒如期不食。于是傉檀信服焉。傉檀女疾。请救。霍曰。生死分定。圣不能转。正可粗知早晚耳。固请时后宫门久闭。霍趣开之曰。及开则生。不及则死。果宫门未及开而卒。每谓傉檀曰。若能安坐无为。则天下可定。国祚克昌。如其穷兵好杀。祸将及矣。傉檀不能从。后兵乱。霍不珠所终。
神僧传·卷第二
沙门昙霍。不知何许人也。秃发傉檀。时从河南来。持一锡杖令人跪曰。此是般若眼。奉之可以得道。时人咸异之。或遗以衣服。受而投之于河。后日以还其本主。衣无所污。行步如风云。言人生死贵贱无毫发之差。人或藏其锡杖。昙霍大哭数声。闭目须臾起而取之。咸奇其神异莫能测也。因之事佛者甚众。利鹿孤有弟傉檀。假署车骑权倾伪国。猜忌多所贼害。霍谓傉檀曰。当修善奉佛为后世桥梁。傉檀曰。先世未曾奉佛。今若奉佛恐违先世之旨。公若能七日不食颜色如常。是为佛道神明。仆当奉之。乃使人幽守七日。而霍无饥渴之色。傉檀遣沙门智行密持饼遗霍。霍不肯食。傉檀深奇之每。谓傉檀曰。若能安坐无为则天下可定。祚胤克昌如其穷兵好杀祸将及己。傉檀不能从傉檀女病甚。请救疗昙霍曰。人之生死自有定期。圣人亦不能转祸为福。昙霍焉能延命耶。正可知早晚耳。傉檀固请之。时后宫门闭。昙霍曰。急开后门。及开门则生。不及则死。傉檀命开之。不及而死。后兵乱不知所在。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昙霍者。未详何许人。蔬食苦行。常居冢间树下。专以神力化物。时河西鲜卑偷发利鹿孤。愆据西平。自称为王。号年建和。建和二年十一月。霍从河南来至自西平。持一锡杖令人跪之云。此是波若眼。奉之可以得道。人遗其衣物受而辄投诸地。或放之河中。有顷衣自还本主。一无所污。行疾如风。力者追之。恒困不及。言人死生贵贱毫釐无爽。人或藏其锡杖。霍闭目少时。立知其处。并奇其神异终莫能测。然因之事佛者甚众。鹿孤有弟耨檀。假署车骑。权倾伪国。性猜忌多所贼害。霍每谓檀曰。当修善行道为后世桥梁。檀曰。仆先世以来恭事天地名山大川。今一旦奉佛恐违先人之旨。公若能七日不食颜色如常。是为佛道神明。仆当奉之。乃使人幽守七日。而霍无饥渴之色。檀遣沙门智行密持饼遗霍。霍曰。吾尝谁欺。欺国王耶。檀深奇之厚加敬仰。因此改信节杀兴慈。国人既蒙其祐。咸称曰大师。出入街巷百姓并迎为之礼。檀有女病甚笃。请霍救命。霍曰。死生有命。圣不能转。吾岂能延寿。正可知早晚耳。檀固请之。时宫后门闭。霍曰。急开后门。及开则生。不及则死。檀命开之。不及而卒。至晋义熙三年耨檀为勃勃所破。凉土兵乱不知所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蔬食苦行。常居冢间树下。专以神力化物。时河西鲜卑利鹿孤。僭据西平。自称为王。号年建和二年十一月。霍从河南。来至自西平。持一锡杖。云此是般若眼。奉之可以得道。人遗其衣物。受而辄投诸地。或放之河中。有顷。衣自还本主。一无所污。行疾如风。言人死生贵贱。毫𨤲无爽。人或藏其锡杖。霍闭目少时。立知其处。并奇其神异。因之事佛者甚众。鹿孤有弟傉檀假署车骑。权倾倾伪国。性猜忌。多所贼害。霍每谓檀曰。当修善行道。为后世桥梁。檀曰。仆先世已来。恭事天地名山大川。今一旦奉佛。恐违先人之旨。公若能七日不食。颜色如常。是为佛道神明。仆当奉之。乃使人幽守七日。而霍无饥渴之色。檀遣沙门智行。密持饼遗霍。霍曰。吾尝谁欺而欺国王耶。檀深奇之。厚加敬仰。因此改信。节杀兴慈。国人既蒙其佑。咸称曰大师。出入街巷。百姓迎礼。至晋义熙三年。傉檀为勃勃所破。凉土兵乱。不知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4—408 【介绍】: 东晋河内温人,字茂远。元帝孙。封武陵王。少称聪慧,历位散骑常侍、中领军。安帝元兴二年,桓玄废晋称帝,贬为彭泽侯。次年刘裕等起兵讨玄,遵受密诏,总摄万机,加侍中、大将军。及玄兵败西逃,安帝反正,更拜太保。
全晋文·卷十七
遵字茂远,元帝孙。太元六年嗣父晞位为新宁王,十二年复封本国为武陵王,历散骑常侍、秘书监、太常中领军。桓玄用事,拜金紫光禄大夫。玄篡位,贬为彭泽侯。义兵起,总统万机,加侍中大将军、承制。安帝反正,拜太保。义熙四年薨!谥曰忠敬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4—423 【介绍】: 南朝宋交阯朱䳒人。杜瑗子。初仕晋为州主簿,迁九真太守。安帝义熙七年除交州刺史。从刘裕征讨卢循。卢循袭交州,慧度力战斩循,封龙编县侯。入宋,号辅国将军。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林邑乞降。慧度俭约质素,能弹琴,好《庄》、《老》,禁淫祀,修学校,岁荒民饥,以私禄赈给。奸盗不起,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姚旻 朝代:

人物简介

全晋文
字景嶷,仕姚苌,为辅国将军宗正卿、司隶校尉、尚书令,封赵公,拜太尉,姚兴时进太傅。
毛修之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5—446 【介绍】: 北魏荥阳阳武人,字敬文。初为桓玄屯骑校尉。玄失势,脩之诱令入蜀杀之,归刘裕。从刘毅镇江陵,为裕耳目。刘毅灭,还京都,为黄门侍郎、右卫将军,转相国右司马,行司州事,戍洛阳。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辅刘义真镇关中,为夏兵所败,被俘。夏国主赫连昌时,以善烹饪,为太官令。宋文帝元嘉五年,北魏大破夏军,赫连昌被俘,获脩之。魏使领吴兵讨柔然大檀,以功拜吴兵将军,累迁尚书,封南郡公。以能为南人饮食,常在太官,主进御膳。太延二年,为外都大官。卒谥恭。
全后魏文·卷二十六
修之,字敬文,荥阳阳武人。晋隆安初为殷仲堪宁远参军,历桓玄后军、太尉、相国参军。玄篡位,以为屯骑校尉。安帝反正,除骁骑将军。历刘裕镇军、咨议参军,加宁朔将军,迁右将军,进龙骧将军。历辅国将军,加宣城内史,领刘毅后军司马、卫将军司马、南阳太守。入为黄门侍郎,复为右卫将军、冠军将军、河南河内二郡太守。代王镇恶为安西司马。义熙十四年为赫连勃勃所擒,勃勃死,与赫连昌俱为太武所擒。神麚中,拜吴兵将军,领步兵校尉,迁散骑常侍前将军、光禄大夫,进太官、尚书,封南郡公,迁特进、抚军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太延二年为大都大官。卒年七十二,谥曰恭。
张裕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6—442 【介绍】: 南朝宋吴郡吴人,字茂度。张良后裔。与宋武帝同名,故称字。东晋末,刘裕(宋武帝)出征,居守州事,又为河南太守、咨议参军、扬州别驾从事史。宋文帝元嘉初,累官都官尚书,光禄大夫。内足于财,自绝人事,以华山为居止,优游野泽达七年。十八年,除会稽太守,在郡职事甚理。卒谥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5或376—427 【介绍】: 东晋庐江浔阳人,字渊明。一说名渊明,字元亮。陶侃曾孙。起家州祭酒,不堪吏职,辞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郡遣督邮至,潜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安帝义熙二年,即去官隐居,赋《归去来兮》以明志。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入南朝宋,不肯复仕。所著文章,皆题年月。义熙以前,书晋代年号,南朝宋以后,唯云甲子。躬耕自资,嗜酒,善为诗文。私谥靖节。今存《陶渊明集》辑本。
全晋文
潜字元亮,一名渊明,或云字渊明,侃曾孙。为州祭酒,自解归,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补彭泽令。义熙三年解印去。徵著作郎不就。宋元嘉中卒,颜延之谥之曰“靖节徵士”。有集九卷。

人物简介

全晋文
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为江岂攴琅邪府主簿,元兴中从刘裕起义军,署府主簿,迁尚书祠部郎,复为府主簿记室录事参军,领堂邑太守,以平桓玄功封西华县子,转中军太尉司马,加丹阳尹,建威将军,进前将军,迁尚书右仆射,转左仆射,义熙十三年,以未遣宋公九锡忧卒,赠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赠侍中司徒,封南昌县侯,宋受禅,进封龙阳县侯,谥曰文宣公。(案,穆之为宋佐命,而其死与汉末荀彧略同,故编入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