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395,分2227页显示 上一页 392 393 394 395 396 398 399 400 401 下一页
林炜(字 公著 )
段冲(字 谦叔 号 潜叟 )
汪襄(字 公弼 )
胡世将(字 承公 忠献、忠烈 )
蒋璨(字 宣卿 号 景坡 )
赵鼎(字 元镇 号 得全居士 忠简 )
郑骧(字 潜翁 威悯 )
释明辩( 明辩、明辨 号 正堂 俞 )
释知和(别称 知和庵主 张 号 依和庵主 )
释端裕(别称 育王裕 端裕 号 蓬庵、佛智 钱 大悟禅师、大悟 佛智禅师 )
魏道明(字 元道 号 雷溪子 )
刘才邵(字 美中 号 杉溪居士 )
吕天策(字 彦发 号 吕诏君 )
宋江(字 公明 )
其它辞典(续上)
李邴(字 汉老 文敏、文肃 号 云龛 )林炜(字 公著 )
段冲(字 谦叔 号 潜叟 )
汪襄(字 公弼 )
胡世将(字 承公 忠献、忠烈 )
蒋璨(字 宣卿 号 景坡 )
赵鼎(字 元镇 号 得全居士 忠简 )
郑骧(字 潜翁 威悯 )
释明辩( 明辩、明辨 号 正堂 俞 )
释知和(别称 知和庵主 张 号 依和庵主 )
释端裕(别称 育王裕 端裕 号 蓬庵、佛智 钱 大悟禅师、大悟 佛智禅师 )
魏道明(字 元道 号 雷溪子 )
刘才邵(字 美中 号 杉溪居士 )
吕天策(字 彦发 号 吕诏君 )
宋江(字 公明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5—1146 【介绍】: 宋济州任城人,字汉老。徽宗崇宁五年进士。累官翰林学士。高宗即位,为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苗傅、刘正彦事起,曾面谕以逆顺祸福之理。拜尚书右丞,改参知政事。绍兴五年,条上战阵、守备、措画、绥怀各五事,不报。闲居十七年,卒于泉州。谥文敏。有《草堂集》。全宋诗
李邴(一○八五~一一四六),字汉老,号云龛,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人。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除给事中,迁翰林学士。钦宗靖康间知越州。高宗建炎初召为兵部侍郎。三年(一一二九),拜尚书右丞,改参知政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二)。以与吕颐浩不合,提举杭州洞霄宫。未几起知平江府。因兄邺失守越州,坐累落职。绍兴十六年卒于泉州,年六十二(同上书卷一五五)。有《草堂集》一百卷,已佚。《宋史》卷三七五有传。今录诗十九首。全宋文·卷三八二一
李邴(一○八五——一一四六),字汉老,号云龛,济州钜野(今山东钜野)人。昭玘侄。崇宁五年进士,累官起居舍人,试中书舍人。后除给事中,迁翰林学士。钦宗即位,除徽猷阁待制、知越州。久之落职,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高宗即位,复徽猷阁待制。踰岁,召为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复除翰林学士、知制诰。建炎三年三月,同签书枢密院事,寻迁尚书左丞,改参知政事,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以与吕颐浩论不合,罢,提举宫观。闲居十七年,绍兴十六年卒于泉州,年六十二。谥文肃,改谥文敏,有《草堂集》一百卷。见周必大《李文敏公邴神道碑》(《文忠集》卷六九)。《宋史》卷三七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明州鄞县人,字公著。官韶州司户。徽宗大观间陈瓘寓于鄞,炜待之甚厚。高宗建炎四年,明州毁于兵,首捐钱数十万修理学宫,且辍田五十亩为养土费,州守举以晓示郡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吉州人,字谦叔,号潜叟。一试礼部,不肯为新学,退筑室藏书数万卷,朝夕雠校。郡以遗逸荐,不就。徽宗政和中,太守程初在郡六年,日与相唱酬。有《螺月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徽州绩溪人,字公弼。汪奕弟。初在太学为教谕。会内舍三试不中,自陈愿得退舍,梁师成强之不就。及登进士,师成欲荐任馆职,又力辞,师成寝怒。授南陵主簿,秩满,改宣教郎。全宋诗
汪襄,字公弼,绩溪(今属安徽)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授旌德尉、南陵主簿。秩满,被劾停官。后改宣教郎。事见宋罗愿《新安志》卷七、清嘉庆《绩溪县志》卷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5—1142 【介绍】: 宋常州晋陵人,字承公。胡唐老弟。徽宗崇宁五年进士。历监察御史、兵部侍郎。高宗绍兴八年,以枢密直学士出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创转般折运法,军储稍充。十一年,对金用兵,世将复陇州,破岐下诸屯,又取华、虢,兵威稍振。后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谥忠献,改谥忠烈。全宋诗
胡世将(一○八五~一一四二),字承公,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范汝为起事,为福建路抚谕使。迁中书舍人,以事出知镇江府。入为刑部侍郎,出知洪州,复知镇江。召为给事中。寻出为四川安抚,兼知成都府。九年,宣抚川、陕。十一年致仕,十二年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四),年五十八。《宋史》卷三七○有传。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三八二六
胡世将(一○八五——一一四二),字承公,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宿之曾孙。登崇宁五年进士第。绍兴初为监察御史,充福建路抚谕使。迁右司员外郎。又迁起居郎,中书舍人。坐为秦桧党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召还,除兵部侍郎,复知镇江。除给事中、兼直学士院,复迁兵部侍郎。八年初,以枢密直学士出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九年,吴玠卒,权四川宣抚使。寻以宝文阁学士为川陕宣抚副使。升端明殿学士。世将精于吏事,在川陕五年颇有政绩武功,为时所称。绍兴十二年卒于任,年五十八。谥忠献,改谥忠烈。《宋史》卷三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5—1159 【介绍】: 宋常州宜兴人,字宣卿,号景坡。蒋之奇从子。徽宗崇宁中为兰溪主簿。历知杭州、通州、扬州,为淮东、两浙转运副使。所至制豪强、开荒田、招商贾,治政有声。以直龙图阁知临安府,擢户部侍郎,累官敷文阁待制。书法怪奇玮丽,独步一时。亦工诗。有《景坡堂诗卷》。全宋诗
蒋璨(一○八五~一一五九),字宣卿,号景坡,宜兴(今属江苏)人。之奇从子。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以荫补将仕郎,任婺州兰溪县主簿。历知抚州,通州。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台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五年,提举淮南东西路茶盐公事(同上书卷一○六)又历知扬州、临安府(同上书卷一一九、一三六),迁两浙转运副使(《乾道临安志》卷三)。二十七年,由淮南转运副使知平江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六),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五。事见《鸿庆居士集》卷三七《蒋公墓志铭》。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三八○四
蒋璨(一○八五——一一五九),字宣卿,号景坡,宜兴(今江苏宜兴)人,之奇从子。崇宁五年任兰溪县主簿,历江南西路常平官,知抚州、通州,复为淮南东路转运副使,知扬州。又任两浙转运副使,知临安府、镇江府。后擢户部侍郎、知平江府,进敷文阁待制。善书。绍兴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五。有《景坡堂诗》三十卷。见孙觌撰《蒋公墓志铭》(《鸿庆居士集》卷三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5—1147 【介绍】: 宋解州闻喜人,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徽宗崇宁五年登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高宗即位,历任右司谏、殿中侍御史,陈战、守、避三策,除御史中丞。绍兴四年,擢参知政事,力荐岳飞出师复襄阳,旋以知枢密院事督川、陕军事。未几,拜右相。五年,升左相,与右相张浚论事不合,出知绍兴府。七年,复左相,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倾,累贬潮州安置,移吉阳军,绝食而死。谥忠简。有《忠正德文集》。全宋诗
赵鼎(一○八五~一一四七),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开封府士曹参军。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除司勋员外郎,擢右司谏,迁侍御史。金兵逼长江,陈战守避三策,拜御史中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二四、二六、二九)。绍兴二年(一一三二),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出知平江、改知建康,移知洪州。四年,襄阳陷,召拜参知政事。都督川、陕诸军事(同上书卷六八、七五、七九)。同年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五年,晋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与张浚并相。监修神宗、哲宗实录,书成,高宗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之。六年,出知绍兴。七年,召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八年,为秦桧所挤,再知绍兴。九年,徙知泉州。屡谪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居住。十四年,移吉阳军,在吉阳三年,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孝宗即位,追谥忠简。有《忠正德文集》十卷、《得全居士集》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二○),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成忠正德文集》十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四四,《宋史》卷三六○有传。 赵鼎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忠正德文集》为底本,校以清道光会稽吴杰跋刊本(简称道光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词学图录
赵鼎(1085-1147) 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人。中兴名臣之一。有《得全居士词》。全宋文·卷三八○六
赵鼎(一○八五——一一四七),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历洛阳令、开封士曹。建炎三年召为司勋员外郎,擢右司谏、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四年,签书枢密院事。绍兴二年知建康府,移知洪州。四年二月召拜参知政事。九月,除尚书右仆射。奏起张浚知枢密院,命诸将邀击金人,连败之。次年迁左仆射。出知绍兴府。七年九月,再拜左相。治国以固本为先,力辟和议,为秦桧所挤,复出知绍兴府,徙泉州。桧又讽御史陷之,谪官居兴化军,移漳州。十年谪潮州安置。在潮五年,又移吉阳军。绍兴十七年,不食而死,年六十三。临终自书铭旌有「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之句。孝宗时谥忠简。史称「中兴贤相,鼎为称首」。著有《忠正德文集》十卷。事迹见所撰《自志笔录》,《宋史》卷三六○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信州玉山人,字潜翁。哲宗元符三年进士。知溧阳县,时议自建康凿漕渠导太湖以通大江,将破民田,骧条析利病而止之。后为熙河兰廓路经略司属官,颇留意边事。徽宗大观中,上疏极言童贯欺君,擢京兆府等路提举常平。高宗初,以直秘阁知同州。金兵陷城,投井死。谥威悯。有《拓边录》、《河陇人物志》等。全宋文·卷三八七九
郑骧(?——一一二七),字潜翁,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元符三年进士。历知溧阳县,通判岢岚军,改庆阳府,为熙河兰廓路经略司属官,擢京兆府等路提举常平。建炎元年,以直秘阁知同州兼沿河安抚使。金人陷城,赴井死,赠通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谥威悯。《宋史》卷四四八《忠义传》三有传,又见《兴地纪胜》卷二一。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明辩(一○八五~一一五七),号正堂,俗姓俞,湖州(今属浙江)人。年十九事报本蕴禅师,圆颅受具。后谒径山妙湛慧禅师等名宿,晚依清远。住湖汌道场寺。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清远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三。《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六十二首。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禅师讳明辨。吉安州俞氏之子。说法于郡之道场山。以正堂自号。据令端方。毫不苟贷。每缁素入山请法。必令先具香设拜佛眼远和尚。然后受谒。谒者悚然。有问。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辨曰。横身三界外。独脱万机。前曰。秖如风穴道。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又作么生。辨曰。说者个不唧𠺕汉作么。曰。嫩竹摇金风细细。百花铺地日迟迟。曰。你向甚么处见风穴。僧曰。耳里眼里绝萧洒。曰。料掉没交涉。又问。如何是佛。辨曰。无柴烧猛火。如何是法。曰。贫做富装裹如何是。僧曰。卖扇老婆手遮日。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曰。古墓毒蛇头带角。如何是一喝如踞地狮子。曰。虚空笑点头。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曰。石人拍手笑呵呵。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曰。布袋里猪头。如何是向上事。曰。锯解秤锤。如何是和尚栗棘蓬。曰。不答此话。曰。为甚么不答。辨大笑曰。吞不进。吐不出。辨机要精悍。每经旬掩室。即近侍罕得见进。然其章训痛绝。名根不把玩不暴用。故及门皆三二十载。韬神晦颖。诸方有盛名者。率闻而钦畏之。暮年上堂云。猛虎口边拾得。毒蛇头上安排。更不钉桩摇橹。回头别有生涯。婆子被我勘破了。大悲院里有村斋。又上堂。以杖左卓云。三十二相无此相。右卓云。八十种好无此好。僧繇一笔。画成志公。露出草稿。又卓杖顾众曰。莫懊恼。直下承当休更讨。下座。归方丈。跏趺而化。火后得舍利。塔于仙人山。雪堂。见辨达磨赞乃叹曰。当今满目珠玑。慰我白首。独有此耳。其词曰。升元阁前懡㦬。洛阳峰畔乖张。皮髓传成话𣠽。只履无处埋藏。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赞曰。辨公初至少林。览立雪遗迹。乃至陨涕。及出世。必指人知其得法源委。昧者往往以世谛失之。盖择乳在鹅王也。当时佛眼门下。作略逸群。独于辨公。俱嗟不及。呜呼熠熠赤帜。皎皎白眉。千秋节合。其揆一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知和庵主(?~一一二五),俗姓张,苏州玉峰(今上海嘉定)人。哲宗元符间,抵雪窦中峰、栖云两庵,后住庆元府二灵。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应乾禅师法嗣。徽宗宣和七年卒。《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一
释知和,姓张氏,昆山人。从南岳辨游,丛林以为饱参。元符间,住雪窦中峰栖雪两庵。山之前曰“妙高台”,有石突出,下临无地,其旁古藤一枝,覃施而叶莫莫。和攀厥柔条,盘屈成龛,常偃坐其中,名曰“藤龛”。独处二十年。初与普交同参泐潭,盟曰:“他日吾二人,当踞孤峰绝顶,目视霄汉,为世外人。不可若今时藉名官府,屈节自污。”及交开法天童,访旧至山,和竟不接。和虽绝物,然有志于道者,多往见之。主雪窦者嫉其名出己上,郡守尝询和于主者,主者曰:“常僧耳。”和遂题偈于壁,徙居伏锡山。偈曰:“竹笕两三升野水,窗前五七片间云。老僧浩计只如此,留与人间作见闻。”其二曰:“十方世界眼前宽,抛却云庵过别山。三事衲衣穿处补,一条藜杖伴清间。”其三曰:“自从南岳来雪窦,二十馀年不下山。两处住庵身已老,更寻幽谷养衰残。”其四曰:“黄皮裹骨一常僧,坏衲蒙头百虑澄。年老懒能频对客,攀萝又上一崚赠。”后又迁二灵,《传镫录》称和住二灵三十年,恐非。盖其去雪窦时,已年近衰残,读题偈可知。宣和七年四月十二日示寂。闻和栖藤龛时,常有二虎扰侧。元大德间,栖云庵毁,虎为人患。至元二年,复建庵祀和,其患顿息。或谓妙高台有伏虎洞,为虎在雪窦之證,而《传镫录》谓在二灵,但以为知和故事,不必辨其何山,其言似是。岂知虎为和驯,自有神异,和能往,虎亦能往,二灵之有驯虎又何足疑。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号依和庵主,昆山人。隐居雪窦,终二灵山。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端裕(一○八五~一一五○),号蓬庵,俗姓钱,吴越王之裔,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年十八得度受具,往依净慈法真一禅师。后竟龙门远,甘露卓、泐潭祥。晚见克勤于钟阜,顿去所滞,侍克勤居天宁。后开法邓州丹霞佛智寺,冷迁虎丘,又庵于西华。敕居建康保宁,后移苏城万寿及闽中贤沙、寿山西禅。复被旨补灵隐,乞归西华旧隐。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四明育王遣使固邀,月馀始就。二十年卒,年六十六。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十二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0 【介绍】: 宋僧。会稽人,俗姓钱氏,号佛智。吴越王之裔。年十四出家,十八得度受具。往谒众寺院,皆以颖迈见推。晚于钟阜事圆悟,道声大著。奉召演法,赐金襕袈裟。高宗绍兴间居育王山,唱道无倦。卒谥大悟禅师。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端裕。号佛智。吴越钱王之裔也。六世祖守会稽因家焉。师生而岐嶷眉目渊秀。十四驱乌于大善寺。十八得度受具。往依净慈一禅师。未几偶闻僧系露柱曰尔何不说禅。裕忽有微省。去谒龙门远甘露卓泐潭祥。皆以颖迈见推。晚见圆悟于钟阜。一日悟问。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即今是灭不灭。曰请和尚合取口好。悟曰。此犹未出常情。裕拟对。悟击之裕顿去所滞。侍悟居天宁命掌记室。寻分座道声蔼著京西。宪请开法丹霞。次迁虎丘径山。谢事徇平江道俗之请庵于西华。阅数稔敕居建康保宁。后移苏城万寿及闽中玄妙寿山西禅。复被旨补灵隐慈宁。皇太后幸韦王第。召裕演法赐金襕袈裟。乞归西华旧隐。绍兴戊辰秋赴育王之命。上堂曰。德山入门便棒。多向布袋里埋踪。临济入门便喝。总在声尘中出没。若是英灵衲子。直须足下风生超越古今途辙。拈拄杖卓一下喝一喝曰。秖这个何似生。若唤作棒喝。瞌睡未惺。不唤作棒喝。未识德山临济。毕竟如何。卓一下曰。总不得动著。僧问。如何是宾中宾。裕曰。尔是田库奴。僧曰。如何是宾中主。曰相逢犹莽卤。僧曰。如何主中宾。曰剑气烁愁云。曰如何是主中主。师曰。敲骨打髓。裕莅众色必凛然寝食不背众唱道无倦。绍兴庚午十月初示微疾。至十八日首座法全请遗训。师曰。尽此心意以道相资。语绝而逝。火后目睛齿舌不坏。其地发光终夕。得设利无算。踰月不绝。黄冠罗肇常平日问道于裕。适外归独无所获。罗念勤切。方与客食。咀噍间若有物。吐哺则设利也。大如菽色若琥珀。好事者持去。遂再拜于阇维所。闻香箧有声。亟开所获如前而差红润。门人奉遗骨分塔于鄮峰西华。谥大悟禅师。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端裕出钱氏。吴越王裔也。六世祖守会稽。因家焉。师生而秀异。十四驱乌于大善寺。十八得度受具。往依净慈一禅师。闻僧击露柱曰。尔何不说禅。师忽微省。历谒龙门远。甘露卓。泐潭祥。皆以颖迈见推。晚见圆悟于钟阜。一日悟问。谁知正法眼藏。向者瞎驴边灭却。且道即今是灭不灭。对曰。请和尚合取口好。悟曰。此犹未出常情。师儗对。悟击之。师顿去所滞。侍悟居天宁。命掌记室。寻分座。道声蔼著。出世屡住大道场。如丹霞虎丘万寿保宁。及闽中玄沙寿山西禅。平江道俗。请庵于西华。有终焉之志。俄被旨补灵隐慈宁。皇太后请说法。赐金襕衣师号。乞归西华。未许。且下育王之命。师莅众。色必凛然。𥨊食不背众。唱道无倦。将化。弟子请遗训。师曰。尽此心意。以道相资。语绝而逝。火后。目睛齿舌不坏。其地发光终夕。得舍利者无数。踰月不绝。黄冠罗肇常。平日问道于师。适外归。独无所获。道念勤切。方与客食。呾噍间若有物。吐哺则舍利也。大如菽。色若琥珀。好事者持去。遂再拜于阇维所。闻香奁有声。亟开所获如前。而差红润。门人奉遗骨于鄮峰西华。谥大悟禅师。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名端裕。会稽人。吴越钱王之裔也。年十四。驱乌于境之大善寺。目光外射。有异量。每闻灯笼露柱佛殿山门之语。则罔然。行脚经宿净慈。有僧击露柱云。如何不说禅。裕有省。谒诸名宿。皆以特迈见推。裕终歉然。别见佛果勤和尚于钟阜。勤每瞬目顾之。裕不领。一日勤问曰。谁知正法眼藏。向瞎驴边灭却。即今是灭不灭。裕对曰。和尚合取口好。曰。此犹未出常情在。裕拟进语。勤击之。裕顿去所滞。自此当机敏绝。会朝廷加勤圆悟师号。主天宁。裕以毫彩。典记室。价倾一时。初出住丹霞。众盈千辈。每挂牌入室。罕有搆机者。裕垂涕长叹不已。众俱愤发自新。及迁虎丘双径。成大器者数十人。尝示众曰。德山入门便棒。多向皮袋里埋踪。临济入门便喝。总是声尘中出没。若是英灵衲子。直须足下风生。超越古今涂辙。卓拄杖喝云。秖者个何似生。若唤作棒喝。瞌睡未醒。不唤作棒喝。未识德山临济。毕竟如何。复卓拄杖喝云。总不得动著。又曰。动则影现。觉则冰生。直饶不动不觉。犹是秦时𨍏轹钻。到者里。便须千差密照。万户俱开。毫端拨转机轮。命脉不沉毒海。有时觉如湛水。有时动若星飞。有时动觉俱忘。有时照用自在。且道正恁么时。是动是觉。是照是用。还有区分得出么。铁牛横古路。触著骨毛寒。又曰。行时绝行迹。说时无说踪。行说若到。则朵生招箭。行说未到。则神锋划断。就使说无渗漏。行不迷方。犹滞壳漏在。若是大鹏金翅。奋迅百千由旬。十影神驹。驰骤四方八极。不取次啖啄。不随处埋身。且总不依倚。还有履践分也无。刹刹尘尘是要津。又曰。尽大地是沙门眼。遍十方是自己光。为甚东弗于逮打鼓。西瞿耶尼不闻。南阎浮提点灯。北郁单越暗坐。直饶向个里。道得十全。犹是光影活计。摵拂子云。百杂碎了也。作么生是出身一路。掷拂云参。绍兴庚午十月。示微疾。尤示众谆切异往时。众多涕下。门人法全请垂遗训。裕振色曰。尽此心意。以道相资。语讫而逝。茶毗。目睛齿舌不坏。其地发光终夕。得舍利者无计。踰月不绝。弟子分塔于鄮峰西华两处。有黄冠罗肇常。频经问道于裕。适远归。独无所获。慕念诚切。方与客食咀嚼间。若有物吐哺。则舍利大如菽。色如琥珀。遂再拜于茶毗所。闻香奁有声。函开所获如前。而差红润。裕凡十历名刹。赐号佛智禅师。终于育王。谥曰大悟。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端裕,字佛智,吴越钱王之裔也。六世祖守会稽,因家焉。裕生而岐嶷,眉目渊秀。十四驱乌于大喜寺,十八得度受具,往依净慈一禅师。未几,偶闻击露柱曰:尔何不说禅。裕忽有微省。去谒龙门远、甘露卓、泐潭祥,皆以颖迈见推。晚见圆悟于钟阜,一日问:“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即今是灭不灭?”曰:“请和尚合取口好。”悟曰:“此犹未出常情。”裕拟对,悟击之,裕顿去所滞。侍悟居天宁,命掌记室。寻分座,道声蔼著。京西宪请开法丹霞,次迁虎邱径山。谢事后复徇平江道俗之请,庵于西华。阅数稔,敕居建康保宁,更移姑苏万寿,及闽中玄妙,寿山西禅。复被旨补灵隐,慈宁皇太后幸韦王第,召裕演法,赐金襕袈裟。乞归西华旧隐。绍兴戊辰秋,赴育王之命,上堂曰:“德山入门便棒,多向布袋里埋踪,临济入门便喝,总在声尘中出没,若是英灵衲子,直须足下风生,超越古今。”遽起,拈柱杖卓一下,喝一喝,曰:“秪这个何似生?若唤作棒喝,瞌睡未惺,不唤作棒喝,未识德山、临济,毕竟如何?”卓一下,曰:“总不得动著。”僧问:“如何是宾中宾?”裕曰:“汝是田库奴。”僧曰:“如何是宾中主?”曰:“相逢犹莽卤。”僧曰:“如何主中宾?”曰:“剑气烁愁云。”曰:“如何是主中主?”曰:“敲骨打髓。”裕莅众,色必凛然,寝食有常度,唱道无倦。绍兴庚午十月初,示微疾,至十八日首座法全请遗训,裕曰:尽此心意,以道相资。语绝而逝,火后,目晴齿舌不坏,其地发光终夕,得设舍利无鼻,踰月不绝。黄冠罗肇常平日问道于裕,适外归,独无所获,罗念勤切,方与客食,咀噍间若有物,吐哺则设利也,大如菽,色若琥珀,好事者持去,遂再拜于闇维所,闻香箧有声,亟开,所获如前,而差红润。门人奉遗骨分塔于鄮峰西华,谥“大悟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易县人,字元道,号雷溪子。有诗名。第进士。官终安国军节度使。晚居雷溪。有《鼎新诗话》。中州集
道明,字元道,易县人。父,辽天庆中登科,仕国朝为兵部郎中。子上达、元真、元化、元道,俱第进士,又皆有诗学,元道最知名。仕至安国军节度使,暮年居雷溪,自号雷溪子,有《鼎新诗话》行于世。元道《春兴》云:“燕来燕去乌衣巷,花落花开谷雨天。”《高丽馆偏凉亭》云(凉或作梁):“碧海半弯蜗角国,春风十里鸭头波。”《中秋》云:“丹桂知经几寒暑,冰壶别是一山川。”其所得者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6—1158 【介绍】: 宋吉州庐陵人,字美中,号杉溪居士。徽宗大观三年上舍及第,宣和二年中宏词科。高宗时累迁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以帝称其能文,为时宰所忌,出知漳州,于城东开十四渠,溉田数千亩。官至工部侍郎、权吏部尚书。有《杉溪居士集》。全宋诗
刘才邵(一○八六~一一五七),字美中,自号杉溪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上舍释褐,时年二十四,调赣、汝二州教授,湖北提举学事管干文字。宣和二年(一一二○),中宏词科,迁司农寺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迁校书郎。高宗即位,乞养亲闲居十年。以御史中丞廖刚荐,为秘书丞,迁吏部员外郎、典侍右选事。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迁军器监丞。十四年,由起居舍人擢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二八)。以忤秦桧,出知漳州,官满奉祠。二十五年桧卒,召拜工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寻权吏部尚书。以疾请祠,卒年七十二。有《杉溪居士集》二十二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二卷,其中诗三卷。事见宋周必大《杉溪居士集序》,《宋史》卷四二二有传。 刘才邵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永乐大典》残本所存诗。新辑得集外断句,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八三八
刘才邵(一○八六——一一五八),字美中,号杉溪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大观二年上舍释褐,为赣、汝二州教授,复为湖北提举学事干管文字。宣和二年中宏词科,迁司农寺丞。靖康元年迁校书郎。高宗即位,以亲老归侍,居閒十年。后迁秘书丞,历驾部、吏部员外郎,迁军器监。绍兴十三年八月为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又兼权直学士院,帝称其能文。时宰忌之,次年二月出知漳州,有政绩。绍兴二十六年召拜工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寻权吏部尚书。以疾请祠,加显谟阁直学士。二十八年卒。著有《杉溪居士集》二十二卷。《宋史》卷四二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常州江阴人,字彦发。善诗,尤工书,能兼数体。有石刻十卷藏于家。徽宗时被诏不就。人号吕诏君。全宋诗
吕天策,字彦发,江阴(今属江苏)人。隐居不仕。善诗,精书法,体兼数家,有石刻十卷藏于家。徽宗政和、宣和间,书学方兴,被诏不就,人号为吕诏君。明嘉靖《江阴县志》卷一七、清光绪《江阴县志》卷一六有传。今录诗七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郓城人。徽宗政和间,聚众起义,活动于河北、山东一带,攻克十郡。相传结寨梁山泊。起义军所向披靡,官军不敢撄其锋。时知亳州侯蒙上书朝廷,建议赦过招降,使镇压方腊以自赎。宣和三年二月,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遂降。其事迹被编入宋人话本中流传,后施耐庵据以作《水浒传》,影响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