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变工队(變工隊)
中国 农村旧有的一种劳动互助组织。一般是由若干户农民组成,通过人工或畜工互换的方式,轮流为各家耕种,按等价互利原则进行评工记分,秋收后结算。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四:“这里应当指出一点,就是说,变工队一类的合作组织,原来在农民中就有了的,但在那时,不过是农民救济自己悲惨生活的一种方法。” 李季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诗二:“男人种地女纺线,互助组、变工队满山开荒。”
《漢語大詞典》:拨工(撥工)
(1).解放初 中国 农村的一种劳动互助形式。 康濯 《买牛记》:“他们地里活都不强,没拨工互相的时候,营生一当紧,娘俩就忙个稀糊烂。”
(2).分派工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妇女走上了劳动战线》:“因为抹秧子比较累,妇女们都不愿意干,队长没办法拨工。”
《漢語大詞典》:草塘泥
也叫灰塘泥、塘草粪等。 江 浙 农村积制较多的一种沤肥。先将河泥和稻草(或其他杂草)夹杂积置,使其发酵腐解。入春,常与厩肥、绿肥等一起作为水田的基肥。
分類:农村
《漢語大詞典》:插队落户(插隊落户)
“十年浩劫”时,将知识青年、干部等安插到农村生产队落户,参加农业劳动。 巴金 《随想录·怀念萧珊二》:“出乎意外,第二天一早,我那个插队落户的儿子在我们房间里出现了。”亦省作“ 插队 ”。 陈建功 《飘落的花头巾》一:“我在一九六七年去插队时,妈妈已经让人整死了。”
《漢語大詞典》:篦帘(篦簾)
北方农村一种用高粱秸制作的放面食的盛具。 魏巍 《山雨》:“﹝大妈﹞说过,小枣木檊杖清脆地响着,不一时,篦帘上摆满了精致的小饺,包的又好,摆的又齐,像是一大盘初五六的新月。”
《國語辭典》:包法利夫人  拼音:bāo fǎ lì fū rén
书名。法国作家福楼拜(Flaubert)的小说,西元一八五七年出版。描写一生性放浪、耽于空想的女子,因不满丈夫的平庸、日常生活的平淡,乃热烈追求恋爱,然步步幻灭,终至自杀。全书结构严密,文笔细腻,开自然写实主义之先河。也译作「波华荔夫人」、「巴伐利夫人」。
《漢語大詞典》:包山租
解放前农村剥削形式之一。地主将占有的整个山地包租出去,承包者不论年成丰歉,都要按期交纳地租。
《漢語大詞典》:凼肥(氹肥)
我国南方农村把垃圾、树叶、杂草、粪尿等放在氹里沤制成的肥料,主要用作稻田基肥。 陈广生 崔家骏 《雷锋的故事·新少年的先锋》:“有一次大家帮助农业社挖氹肥,因为工具少,他就卷起裤腿,跳进田边的氹肥池里用手挖。”
《國語辭典》:赤脚医生(赤腳醫生)  拼音:chì jiǎo yī shēng
中共在文革期间,经过简单训练即下乡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
《漢語大詞典》:城市化
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化进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國語辭典》:村夫野老  拼音:cūn fū yě lǎo
泛指一般的乡民百姓。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一。行谊》:「周文襄公忱巡抚江南时,尝去驺从入田野间,与村夫野老相语,问疾苦。」
《漢語大詞典》:清乡团(清鄉團)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用于镇压农村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反革命武装。 郑启普 《扑不灭的火》:“昨晚来了清乡团,抓走了九个农民,一个忠厚老实的农民 李大利 被杀了。”
《漢語大詞典》:评工记分(評工記分)
我国农业劳动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时期评定组员或社员劳动成绩、计算劳动工分的一种方法。
《國語辭典》:人欢马叫(人歡馬叫)  拼音:rén huān mǎ jiào
形容农村欣欣向荣的欢乐景象。
《漢語大詞典》:人民公社
全称为“农村人民公社”。一九五八年在我国农村建立起来的政社合一的组织,既是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又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政经分离的原则,人民公社已转变为农村单纯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不再具有基层政权组织的职能,这一职能已由重新建立的农村乡镇政府机构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