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冤屈  拼音:yuān qū
1.枉受污蔑或迫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喝令扯下去打了十板。那潘甲只叫『冤屈!』」《红楼梦》第六一回:「也别冤屈了好人,也别带累了无辜之人伤体面。」
2.悒郁、不得志。《楚辞。屈原。九章。怀沙》:「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漢語大詞典》:冤恨
(1).冤屈之恨。 唐 杜甫 《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忠贞负冤恨,宫闕深旒缀。”
(2).怨恨。 元 狄君厚《介子推》第二折:“臣不知太子有何罪犯,官里与皇后有这般冤恨。”
分類:冤屈怨恨
《漢語大詞典》:声冤(聲冤)
申诉冤屈。 元 武汉臣《生金阁》第四折:“兀那妇人,你为何声寃,説你那词因来!”《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公子的,倚靠着父兄势力,张牙舞爪,诈害乡民,受投献,窝贜私,无所不为,百姓不敢声寃,官司不敢盘问。”
《漢語大詞典》:讼冤(訟冤)
(1).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实耻讼寃,时不我与。” 李善 注作“讼免”。 清 计六奇 明季北略·熊廷弼传:“后辅臣 韩爌 为之讼寃,得赐归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三节:“八四七年,贬 李德裕 为 潮州 司马, 丁柔立 上书替 李德裕 讼冤。”
(2).申辩冤屈。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实耻讼寃,时不我与。” 李善 注作“讼免”。 清 计六奇 明季北略·熊廷弼传:“后辅臣 韩爌 为之讼寃,得赐归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三节:“八四七年,贬 李德裕 为 潮州 司马, 丁柔立 上书替 李德裕 讼冤。”
分類:申辩冤屈
《國語辭典》:报冤(報冤)  拼音:bào yuān
报复冤仇。《三国演义》第六四回:「吾从贼者,欲留残生,与主报冤也。」
《國語辭典》:抱冤  拼音:bào yuān
感到冤枉、含冤受屈。如:「同学遭受这样的毁谤,我真是替他抱冤。」《旧五代史。卷一八。梁书。列传。张文蔚》:「时柳璨在相位,擅权纵暴,倾陷贤俊,宰相裴枢等五家及三省而下三十馀人,咸抱冤就死。」
分類:冤枉
《國語辭典》:冤业(冤業)  拼音:yuān yè
前世作恶所招致的冤屈业报。《西游记》第一一回:「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也是申兰冤业所在,自见小娥便自分外喜欢。又见他得用,日加亲爱。」
《國語辭典》:冤孽  拼音:yuān niè
冤仇业报。《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拜之后,心中悚惕,魂魄俱无,晓得冤孽见在面前了。」《红楼梦》第四回:「长到十八九岁上,酷爱男风,不喜女色。这也是前生冤孽。」
《漢語大詞典》:负冤(負冤)
受冤枉。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卷三:“ 太史公 固陋承疑,使 宰我 负寃千载。”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谢在杭:“妾负寃久,求公申之。”
分類:受冤冤枉
《漢語大詞典》:冤诬(冤誣)
冤枉诬陷。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起赃》:“涉於疑似者,不妨再审正,恐冤诬良善、无辜而限於大辟也。”
分類:冤枉诬陷
《國語辭典》:伸冤  拼音:shēn yuān
申诉洗刷冤屈。如:「包拯是中国历史上公正廉明,专为百姓伸冤的好官。」
《國語辭典》:冤情  拼音:yuān qíng
被冤枉的情形。如:「冤情大白」。
《漢語大詞典》:冤讼(冤訟)
(1).谓为他人申诉冤枉。汉书·王莽传上:“在国三岁,吏上书冤讼 莽 者以百数。” 颜师古 注:“言其合管朝政,不当就国也。”
(2).冤屈的案件诉讼。《宋书·袁粲传》:“尚书令可与执法以下,就讯众狱,使冤讼洗遂,困弊昭苏。”
《骈字类编》:平冤(平冤)
韩诗外传王者必立牧方二人使窥远牧众也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有狱讼而不平其冤失贤而不举者入告乎天子
《漢語大詞典》:冤诉(冤訴)
因冤屈而上告。旧唐书·狄仁杰传:“ 仁杰 , 仪凤 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漢語大詞典》:冤对(冤對)
冤家对头。《荡寇志》第七四回:“你不省得,这厮不止一刀一剑的罪,他恶贯满时,自有冤对惩治他。” 鲁迅 《呐喊·狂人日记》:“ 赵贵翁 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
分類:冤家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