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称玄冥。传说中远古时人。玄冥,古职官名,即水正。少皞之叔。相传为水正。修卒后,由熙继为水正。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称商侯冥。商族领袖曹圉之子。冥继曹圉立,仕夏为司空。勤于王事,死于水,殷人郊祀之。
冥都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泰山人。从颍川堂溪惠,受《公羊春秋》,为丞相史。又与琅邪管路同从颜安乐学。故颜氏《公羊春秋》后有管、冥之学。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岐阳人。宁姓也。时习呼其姓。而亡其名。昭宗初年。宁尝于所居寺暴卒。三日而苏。众惊问之。乃曰。我入冥矣。始见吏坐曹。如世官府。遽谓我曰。和尚有寿而无禄柰何。即捡其籍曰。有乾荷叶三石耳。命隶导之历揽。于是至一所。其门榜曰李克用。宁窥之。见一眇目黑龙。锁铁柱上。次一所曰朱全忠。见青毛白额虎。方锁系。而前有血肉狼藉。如啖物状。次曰王建。见一白兔。卧金床上。次曰李茂贞。见数女侍。一王者冠冕坐。至杨行密则阴蔽莫之睹矣。因以问导者。导者曰。汝将来之主也。馀处皆黯然深窅。不知所往。遂还。而吏乃使归。且戒之曰。但多转诵功德经。宁询何经为功德经。曰金刚般若是也。事传岐帅。恶其惑众听。禁之甚严。后卒验无小异。时世称宁入冥和尚。竟食荷叶。以寿终于所止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宁师者。岐阳人也。亡其名。时以姓呼之耳。往来无恒止出处如常僧。昭宗即位初年。居山寺中。忽暴终安卧。体暖忽忽如烂寝焉。僧徒环守不敢殡敛。三日而苏。众惊奔问之曰。我为冥司追摄。初见一判官。云和尚寿在而无禄。乃召吏语之与检覆。吏曰。只有乾荷叶三石。因令注于簿。又命一人引之巡历观游。去乃入一门见数殿。各有榜于是徙步至一殿署云李克用。于牖间。窥有一黑龙眇一目。中立铁柱连锁絷维之。次一殿署曰朱全忠。乃青鞟白额虎锁系如初而前有食啖人血狼藉之状。次署曰王建。黄金床上卧一白兔焉。次署曰李茂贞。具冠冕如王者。左右数侍女焉。次署曰杨行密。窗牖痹黑不能细瞻。问使者曰。此诸怪状者何邪。曰将来王者也。旁厢数殿望之黯黯。使者不容引去还至本所。判官厅事谓使者曰。好送师回。但多转念功德经。宁问曰。孰是功德经曰。金刚般若是欤。此经冥间济拔功力无比。及乎稣醒。四顾久之。乃述前事。闻者骇然遂闻于官。后岐帅怪宏迂而妄。都不之信。厥后茂贞果封秦王。李克用枉滥杀戮号独眼龙也。朱氏革于唐命。残害安忍傅翼择肉。非虎而何。蜀王建属兔阻兵自固。天祐丁卯僣伪号以金饰床也。诸皆符合。宁自此每断中。唯荷叶汤而已。其诸食馔逆口不餐。秦陇之人往往请宁入冥预言吉凶。更无蹉跌。或请斋争办净池嫩荷。号为入冥和尚。终于岐下。 系曰。入冥之说与梦略同。穆王将化人欢宴。秦穆得上帝剪鹑。形在人间神游上界。前言既发后事必然。是知六候八徵谅非虚也。宁师入冥。与后唐马珣见天符下以潞王为天子无异。宁所见殿中物象题榜终符其述。谓之为梦想。梦想有徵。谓之为神游。神游不谬。将知觉梦惟一。明昧有殊。如摄论云。如梦等觉时一切处唯有识也。有若古莽国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为实以觉为妄。若然者觉之所为为梦之先兆也。而取实于梦中。真实也。梦觉反用其犹一欤。宁师非妄者。果梁革唐命。二李王杨皆与天子抗衡。诸殿远望者得非馀割据群雄偏霸者乎。所食荷叶与隋僧法庆同。故幽冥等录中康何德次李山龙入冥而返说事。皆验焉经云犹如睡梦人知一切诸物有身不移本处是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冥漠子,江淮间人,与邹浩同时(《道乡集》卷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1—1379 【介绍】: 明僧。浙江天台人,号东溟,俗姓贾。出家于天台广严寺。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元顺帝赐号慈光妙应普济。洪武二年奉诏赴蒋山法会,奏对称旨。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师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数年落发受具戒。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师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小年易之也。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器师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师知缘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远乎。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师生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咸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争持香花以散其上。师面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对称旨。后辞归杭之天竺。修西方净业。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谓弟子言。吾梦青莲华池中清芬袭人。吾殆将去乎。四日坐逝。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东冥。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师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落发受具。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大昌乎。一日假𥧌。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师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命典客寮。掌堂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廷师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师知缘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于明朝。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沉埋岁月。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因奏瓦棺寺。隋知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师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峻辞归上竺。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窹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躯干修伟。眉长三寸。目光射人。尝从柏子庭和尚习教。解悟甚深。有戒行。人师法之。洪武初。以有道徵。上御奉天殿引见。时丞相御史大夫。暨百僚咸在。而僧伽鱼贯而上。师年最高。白眉朱颜。其班前列。上亲问劳之。顾众而言曰。迩来学佛者。唯饱食优游。沉霾岁月。如金刚楞伽诸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某义。苟有不通。质诸白眉法师可也。自后数召见。从容问道。字而不名。及建钟山法会。请师敦说戒法。闻者开怿。既而辞归杭。居上天竺。一志安养。冥心合道。不杂馀念。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梦青莲华生方池中。华色敷腴。清芬袭人。既寤。召弟子妙修曰。此生净土之祥也。吾将行矣。至四日。趺坐书颂。合爪而寂。阅世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居常面严冷。片言不妄发。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金碧峰辈赐食禁中。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脩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争持香花以散其上。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
曹植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曹植(조식,1501年—1572年),朝鲜王朝儒家学者。本贯昌宁,字健中,号南冥。著有《南冥集》等。
尹安性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坡平人。字季初。号冥观。
李志宏 朝代:近现代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李志宏,字心冥,江苏江宁人。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张焘,字季鸿,号冥飞,湖南长沙人。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仇亮(1879年-1915年) ,原名式匡,字蕴存,号冥鸿,湖南省湘阴县(今湖南省汨罗市城郊乡)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