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冲突(衝突)
向前突出。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古榆关》:“墩臺守望,虽鳞次櫛比,而柳栅沙沟,衝突道侧,行旅患之。”
《國語辭典》:冲突(衝突)  拼音:chōng tú
1.深入敌军而攻击。《后汉书。卷七三。刘虞传》:「瓒乃简募锐士数百人,因风纵火,直冲突之。」《薛仁贵征辽事略》:「仁贵横戟入阵,左右冲突。」
2.冲撞、碰撞。《魏书。卷二八。刘洁传》:「此等习俗,放散日久,有似园中之鹿,急则冲突,缓之则定。」
3.因意见不同而起争执。《文明小史》第九回:「有几个胆子大些的,就同捐局里人冲突起来。」
4.水流冲击堤岸。唐。元稹 重夸州宅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诗:「为问西州罗刹岸,涛头冲突近何如?」
《国语辞典》:价值冲突(价值冲突)  拼音:jià zhí chōng tú
不同文化经验(包括族群、性别、阶级、世代、主流、次文化等)发生接触时,对于同一议题的论点与实践不相一致时,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称为「价值冲突」。
《国语辞典》:角色冲突(角色冲突)  拼音:jué sè chōng tú
个人在生活情况下因所需扮演角色的不同,而产生顾此失彼的心理困境。
《漢語大詞典》:戈矛
(1).戈和矛。亦泛指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 汉 张衡 《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繽纷。”后汉书·孔融传:“ 建安 元年,为 袁谭 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餘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 融 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清 顾炎武 《广昌道中》诗之一:“出车日轔轔,戈矛接江裔。”
(2).武士;军队。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诗:“此府雄且大,腾凌尽戈矛。”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三折:“喒嘱付您箇 张子房 莫愁。看 英布 统戈矛,今番不是强夸口。”
(3).战争;冲突。 唐 王昌龄 《箜篌引》:“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 班超 定远侯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雨意云情不遂谋,心中谁信起戈矛。” 清 孙枝蔚 《讥老翁》诗:“岂无贫亲戚,视之若赘瘤。还闻骨肉间,往往生戈矛。”
《國語辭典》:抵触(抵觸)  拼音:dǐ chù
1.顶撞、触犯。《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亶观夫票禽之绁隃,犀兕之抵触,熊罴之挐攫。」也作「牴触」。
2.互相矛盾。如:「他的话前后抵触。」也作「牴触」。
《國語辭典》:牴触(牴觸)  拼音:dǐ chù
1.抵抗触犯。也作「抵触」。
2.冲突、矛盾。如:「上面的说法经常相互牴触,叫我们在下面做事的人如何是好!」也作「抵触」。
《漢語大詞典》:牴触(牴觸)
1.谓牛羊用角相撞击。法苑珠林卷六六:“於道中见二特牛,方相牴触。” 郭沫若 《沸羹集·羊》:“你用角来牴触我一下,我用角来牴触你一下。”
2.矛盾;冲突。清史稿·食货志一:“因各国国籍法有地脉系、血脉系,即属地、属人两义,两义相持,必生牴触,於是採折衷制。” 李大钊 《平民主义》二:“因为他们的国体还是君主,所以译为‘民本’,以避‘民主’这个名词,免得与他们的国体相牴触。” 沙汀 《淘金记》九:“因此,他就常常同母亲牴触,说些忤逆的话。”
《國語辭典》:战斗(戰鬥)  拼音:zhàn dòu
以武力相争斗。《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三国演义》第三三回:「尚无心战斗,径奔幽州投袁熙。」
《漢語大詞典》:戈鋋
(1).戈与鋋。亦泛指兵器。文选·班固〈东都赋〉:“元戎竟野,戈鋋彗云。” 李善 注:“説文曰:‘鋋,小矛也。’” 唐 岑参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诗:“旌节罗广庭,戈鋋凛秋霜。” 清 顾炎武 《莱州》诗:“礮甲初传造,戈鋋已击屠。”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变化不知本原之害》:“彼西人之练兵也,其犹壮士之披甲胄而执戈鋋也。”
(2).借指战争。 前蜀 杜光庭 《温江县招贤观众斋词》:“一方昭泰,四境乂安,疫毒无侵,戈鋋不作。” 宋 文天祥 《高沙道中》诗:“一伻与一校,幸不逢戈鋋。” 清 秦松龄 《满目》诗:“满目红旗载米船,西南何日罢戈鋋。”泛指争斗、冲突。 宋 邵雍 《观棋长吟》:“座上戈鋋尝击搏,面前冰炭旋更移。”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证学》:“今人意见相左则衷起戈鋋;格调稍殊则眼分青白。”
《國語辭典》:盘涡(盤渦)  拼音:pán wō
漩涡。唐。岑参〈江上阻风〉诗:「积浪成高山,盘涡为嵌窟。」
《漢語大詞典》:不悖
不相冲突;没有抵触。《礼记·乐记》:“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国语·周语上》:“是以事行而不悖。” 韦昭 注:“悖,逆也。”
分類:冲突抵触
《國語辭典》:斗争(鬥爭)  拼音:dòu zhēng
1.竞争、搏斗。《淮南子。主术》:「为智者务于巧诈,为勇者务于斗争。」
2.打击异己的手段。
3.为解决根本利益对立的群体之间彼此相互冲突与矛盾差距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方法与行动等。如「阶级斗争」。
《國語辭典》:内讧(內訌)  拼音:nèi hóng
集团内部由于权力或利益等原因,而发生争权夺利的现象。《诗经。大雅。召旻》:「天降罪罟,蟊贼内讧。」也作「内鬨」、「内哄」。
《漢語大詞典》:遐冲(遐衝)
亦作“遐冲”。 千里之外故国之冲车。引申为与远方邦国间的冲突。《后汉书·马融传》:“盖安不忘危,治不忘乱,道在乎兹,斯固帝王之所以曜神武而折遐衝者也。” 宋 苏辙 《刘奉世起居郎孔文仲起居舍人》:“朕顾瞻周行,惻焉兴叹,或盘桓久次而未用,或沉伏下僚而莫知,将以责成功、折遐衝,人不素具,其何赖焉?”宋史·乐志十:“折彼遐冲,而昭圣武。”
见“ 遐衝 ”。
《国语辞典》:四依  拼音:sì yī
佛教用语。面对听闻的教法有冲突或有疑义时,抉择佛法的四个依从的准则:一、依法不依人,谓依从真理,不依从人。二、依义不依语,谓依从佛法的思想内涵,不依从文字的表面意思。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谓依从佛陀最究竟的教说,不可舍弃前者依从权宜性的教法。四、依智不依识,谓依从了悟真理的智慧,不依从凡夫的认知。《大方广十轮经》卷八:「依于四依,具四辩才。」也作「四依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