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消得
亦作“ 消的 ”。
(1).需要;须得。 宋 刘克庄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翫月》词:“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水浒传》第七二回:“你不带我去便了,何消得许多推故!” 赵朴初 《快活三带过朝天子四换头·观演〈蔡文姬〉剧有作》曲:“谓 中郎 有遗书,有儿女能诵记,只消得寄个纸笔。”
(2).值得;配得。 宋 辛弃疾 《西江月·用韵和李兼济提举》词:“琼瑰千字已盈怀,消得津头一醉。” 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二折:“早是他内性儿聪明,才调儿清正,这两般消的人钦敬。”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食品有名:“﹝河豚﹞形殊弗雅,然味极佳,煮治不精,则能杀人。所以 东坡先生 在 资善堂 与人谈河豚之美云: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不作则已,一作定要作箇痛快淋漓,才消得我这副酸心热泪。”
(3).禁得起。 宋 杨炎正 《蝶恋花·稼轩坐间作首句用丘六书中语》词:“昨日解酲今夕又,消得情怀,长被春僝僽。” 清 纳兰性德 《潇湘雨·送西溟归慈溪》词:“悽寂 黔娄 当日事,总名士如何消得?”
(4).享受;享用。 宋 赵长卿 《念奴娇·席上即事》词:“ 高唐 云雨,甚人有分消得?” 元 高文秀《渑池会》第二折:“怎消的加官进位,怎消的廕妻封子,上卿之位何极。”
《漢語大詞典》:要须(要須)
(1).必须;需要。《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天下未寧,要须良臣以镇边境。”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满二石米以外,任意斟裁。然要须米微多,米少酒则不佳。” 宋 李纲 《又与张相公书》:“昨日得报,止遣水军屯 蘄阳 ,要须 九江 有兵与之相照应,乃为得策。”
(2).必定;总会。 唐 雍陶 《感兴》诗:“贫女貌非丑,要须缘嫁迟。” 宋 苏辙 《病后》诗:“芭蕉张王要须朽,云气浮游毕竟虚。” 清 顾炎武 《祖豫州闻鸡》诗:“岂足占时运,要须振羽翰。”
《國語辭典》:须要(須要)  拼音:xū yào
必须。《儒林外史》第一回:「你在此须要小心,休惹人说不是。」《红楼梦》第一四回:「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管理内事,倘或他来支取东西,或是说话,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
《漢語大詞典》:要需
需要;急需。《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如 乾隆 南巡,藉名巡方,以覘 汉 人拥戴之情;且搜括民财,综覈国赋,以济异日要需。”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故顺此赶速赴 美 ,向 华 侨筹足此数,以应要需。”
分類:需要急需
《國語辭典》:饮食男女(飲食男女)  拼音:yǐn shí nán nǚ
泛指人类对食物、性爱的欲求与本性。《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一。山谷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戒之则诚难,节之则为易,乃近于人情也。」
《國語辭典》:有待  拼音:yǒu dài
1.有所等待。《礼记。儒行》:「爱其死,以有待也。」宋。欧阳修 泷冈阡表:「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2.佛教用语。指人身。因人身须有资藉才能维生。《高僧传。卷五。释道安》:「高平郤超遣使遗米千斛,修书累纸,深致殷勤,安答书云:『捐米千斛弥觉有待之为烦。』」
《國語辭典》:必须(必須)  拼音:bì xū
1.一定、必定。三国魏。嵇康 养生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三国演义》第五四回:「他若不还时,必须连累足下。倘主公见罪,奈何?」
2.强调命令语气。如:「即使刮风下雨,你也必须来。」
《國語辭典》:会须(會須)  拼音:huì xū
1.恰逢需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2.应当。唐。李白〈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宋。柳永〈凤归云。向深秋〉词:「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也作「会当」。
《國語辭典》:设施(設施)  拼音:shè shī
1.规划施行。《淮南子。兵略》:「夜则多火,晦冥多鼓,此善为设施者也。」
2.设备。如:「交通设施」、「公共设施」。
《漢語大詞典》:不急
(1).不切需要。战国策·秦策三:“ 吴起 为 楚悼 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 楚国 之俗。”《汉书·昭帝纪》:“日者省用,罢不急官。” 颜师古 注:“非要职者。”
(2).不急速。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二:“矮小而瘦削的他,在演讲时总是把眼睛闭着的,让他那颇有涩味的声音不急不徐地流出。”
《漢語大詞典》:供亿(供億)
(1).按需要而供给。 唐 刘禹锡 《谢贷钱物表》:“经费所资,数盈鉅万;餽餉时久,供亿力殫。” 宋 苏洵 《衡论下·田制》:“而吾之民,反慼慼不乐,常若擢筋剥肤以供亿其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一员官:“凡贵官大僚登 岱 者,夫马兜舆之类,需索烦多,州民苦於供亿。”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四章:“自有强弱之争,而强者取诸弱者,或以保护之名而巧取之,或行供亿之实而直取之。”
(2).指所供给的东西。 前蜀 杜光庭 《莫庭又为张副使本命甲子醮词》:“四郊多垒,两镇称兵,物力将虚,经费逾广;厚敛则生灵必困,薄赋则供亿不充。”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晋 主每闻使至,举家忧惧。时雨雪连旬,外无供亿,上下冻馁。”
《國語辭典》:时宜(時宜)  拼音:shí yí
当时的需要。《汉书。卷一一。哀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背古,不合时宜。」《文明小史》第一三回:「后来还亏了一位文案老爷,广有才学,通达时宜,居然能领略制台的意思,分开众人。」
《國語辭典》:周天  拼音:zhōu tiān
即圆周。中国古代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为周天,即绕天球一周。
《漢語大詞典》:大治
(1).需要治理的重大事务。周礼·地官·司市:“市师涖焉,而听大治大讼。” 孙诒让 正义:“治谓以事咨辩陈请。”
(2).谓政治修明,局势安定。礼记·礼器:“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
《國語辭典》:自给(自給)  拼音:zì jǐ
自我供给生活所需。如:「躬耕自给」。《后汉书。卷五一。李陈庞陈桥列传。李恂》:「潜居山泽,结草为庐,独与诸生织席自给。」唐。许尧佐《柳氏传》:「岁馀,乏食,鬻妆具以自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