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脑性麻痹(脑性麻痹)  拼音:nǎo xìng má bì
病名。由于分娩时头部的损伤、出血、血栓、续发性脑炎,导致引起患儿异常运动、智障等症状的疾病。
《国语辞典》:凝血现象(凝血现象)  拼音:níng xiě xiàn xiàng
血液流出血管外,自动凝固成血块的现象。血液一与外界环境接触,血小板会放出使血液凝固的相关物质,促成一连串的化学反应,在伤口形成血块,以避免继续出血。
《国语辞典》:七孔流血  拼音:qī kǒng liú xiě
眼耳鼻口皆冒出血来。形容死状惨烈。《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教虎精吐出,开口吐之不得,只见肚皮裂破,七孔流血。」
分类:出血惨烈
《国语辞典》:泣血椎心  拼音:qì xuè zhuī xīn
眼睛哭得出血,并自捶胸脯。形容哀痛到了极点。如:「老年丧子,最是令人泣血椎心。」也作「椎心泣血」。
《国语辞典》:心导管检查(心导管检查)  拼音:xīn dǎo guǎn jiǎn chá
将小导管经臂部血管放入心脏,藉以取出血液标本,并可测量心内压力,以侦察心脏病变。
《国语辞典》:非洲出血热(非洲出血热)  拼音:fēi zhōu chū xiě rè
非洲出血热是指多种可并发出血而死亡率极高的病毒感染,其中包括马尔堡和伊波拉病毒感染,由于发源于非洲而有此名。但因为案例已遍及全球多处,世界卫生组织已易名为病毒性出血热。
《国语辞典》:紫瘢  拼音:zǐ bān
身体任何部位所出现的融合出血性瘀点或瘢块。一般呈暗红色或紫色。
《国语辞典》:溢血  拼音:yì xiě
中医上指血液外溢。多指外部出血。
《国语辞典》:脉膊(脉膊)  拼音:mài bó
心脏收缩时,输出血液的冲击引起动脉搏动,在体表较浅处可用手指接触察觉。也作「脉搏」。
《國語辭典》:高空病  拼音:gāo kōng bìng
病名。乘坐飞机或其他飞行器在高空飞行时,因缺氧而引起的症状。
《國語辭典》:杜鹃啼血(杜鵑啼血)  拼音:dù juān tí xuè
相传周末蜀王杜宇,号望帝,失国而死,其魄化为杜鹃,日夜悲啼,泪尽继以血,哀鸣而终。后以杜鹃啼血比喻哀伤至极。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國語辭典》:放血  拼音:fàng xiě
治疗疾病时,将血液抽出身体的疗法。红血球增多症即以此法治疗,可使患者血液变得浓稠且黏,防止血球增加得太迅速。
《漢語大詞典》:肌衄
皮肤出血。《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失血总括》:“九窍出血名大衄,鼻出鼻衄脑如泉,耳目出血耳目衄,肤出肌衄齿牙宣。”注:“皮肤出血曰肌衄。”
分類:皮肤出血
《國語辭典》:便血  拼音:biàn xiě
因脾虚不能统摄,以致大便中带血的證候。常因过敏性腹泻或粪便太硬,致使肛门受伤而引起。
《國語辭典》:崩症  拼音:bēng zhèng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或持续出血。也称为「崩漏」、「血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