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99,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刻舟
刻木
漏刻
苛刻
雕刻
刻薄
刻剥
刻削
时刻
刻楮
碑刻
刻铭
刻镂
十刻
摹刻
《漢語大詞典》:刻舟
“刻舟求剑”之省。 唐 白居易 《得乙居家理廉使举请授官吏部以无出身不许使执云行成於内可移於官》:“抡琐琐之材,则循旧格;刈翘翘之楚,寧守常科?幸当仄席之求,无惑刻舟之执。” 明 徐渭 《自书小像赞一》:“人又安得执斯图,以刻舟而守株!”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 史梧冈 《西青散记》载 双卿 事甚详,或疑其寓言,亦刻舟之见。”
《漢語大詞典》:刻木
(1).在木质器物上雕刻。 汉 王充 论衡·自然:“ 宋 人或刻木为楮叶者,三年乃成。”
(2).指文字创制前在木板上刻划图形、符号记事。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汉 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
(3).谓将木雕成人像。 晋 干宝 《搜神记佚文》:“ 丁兰 , 河内 野王 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
(4).狱吏的代称。 宋 范仲淹 《和葛閎寺丞接花歌》:“中途得罪情多故,刻木在前何敢诉。”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林·王师竹宫庶:“因思 蒲坂 、 江陵 二老,俱一时高才巨公,何至为一刻木而修怨於吉士三十人。”参见“ 刻木为吏 ”。
《國語辭典》:刻木为吏(刻木為吏)  拼音:kè mù wéi lì
比喻对狱吏的痛恨。参见「削木为吏」条。《汉书。卷五一。路温舒传》:「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分類:木头狱吏
《國語辭典》:漏刻  拼音:lòu kè
古代计时的器具。以铜壶盛水,底穿一孔,壶中竖立一支有刻度的箭,水渐漏则箭上的刻度就逐渐显示时间。共有一百刻,分昼夜。夏至通常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冬至则相反,春秋二分昼夜各五十刻。
《國語辭典》:苛刻  拼音:kē kè
刻薄严厉。《韩非子。内诸说下》:「大不事君,小不事家,以苛刻闻天下。」《后汉书。卷四。孝和帝纪》:「有司不念宽和,而竞为苛刻。」
《國語辭典》:雕刻  拼音:diāo kè
雕凿刻画。如:「雕刻神像」。也作「彫刻」。
《國語辭典》:刻薄  拼音:kè bó
1.苛刻严峻。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至于晁错,尤号刻薄。」《老残游记》第一六回:「只是我听人说,你公公平常待你极刻薄,是有的罢?」
2.取笑、奚落。《红楼梦》第三五回:「话说宝钗分明听见林黛玉刻薄他,因记挂著母亲哥哥,并不回头,一径去了。」
3.侵夺、剥削。《新唐书。卷一六七。李实传》:「实知后务,刻薄军费,士怨怒,欲杀之。」
《國語辭典》:刻剥(刻剝)  拼音:kè bō
1.刻薄、苛刻。《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他两个刻剥了这一生,自己的父母也不能勾近他一文钱钞。」也作「剋剥」。
2.剥削、榨取。《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增重赋敛,刻剥百姓。」《喻世明言。卷九。裴晋公义还原配》:「程异掌盐铁,专一刻剥百姓财物。」也作「剋剥」。
《國語辭典》:刻削  拼音:kè xuè
1.苛刻、严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旧唐书。卷八五。唐临传》:「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
2.剥削、剥夺。《史记。卷一一。孝景本纪》:「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南史。卷七七。恩倖传。沈客卿传》:「客卿每立异端,唯以刻削百姓为事。」
3.生活检朴。唐。韩愈 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乐为俭勤,自刻削不干人,以矫时弊。」
4.雕刻、雕琢。汉。王充《论衡。量知》:「雕琢刻削,乃成为器用。」
5.形容文笔深刻峻拔。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文章宗旨》:「唐之文,韩之雅健,柳之刻削,为大家。」
6.形容山势或楼台高峻峭拔。《魏书。卷九八。岛夷萧衍传》:「垂珠衔璧,峥嵘刻削。」
《國語辭典》:时刻(時刻)  拼音:shí kè
1.时时、经常。《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自从你跟了客人去后,这一年多,我的肉身时刻不安!」《红楼梦》第一回:「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
2.时间、时候。《宋书。卷四一。后妃列传。孝懿萧皇后》:「每旦入朝太后,未尝失时刻。」《三国演义》第七一回:「既将军先去,某当相助,可约定时刻。」
3.即刻、立刻。《水浒传》第六三回:「收拾鎗刀,拴束鞍马,磨拳擦掌,时刻下山。」《歧路灯》第一八回:「说未完时,走堂的已下了小菜,时刻上的席来。珍错罗列,这也是馆中尽力办的海味上色席面。」
《漢語大詞典》:刻楮
语本韩非子·喻老:“ 宋 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象,指象牙。后因以喻技艺工巧或治学刻苦。 唐 黄滔 《刑部郑郎中启》之一:“比者伏蒙曲念虚芜,荣流咳唾,诲以磨铅未至,刻楮非工。” 宋 陆游 《别曾学士》诗:“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 明 瞿佑 《归田诗话·鼓吹续音》:“仍自为八句题其后云:……半生莫售穿杨技,十载曾加刻楮功。”
《漢語大詞典》:碑刻
碑帖。亦指有文字的碑石。隶释·汉石经〈论语〉残碑 宋 洪适 释:“观遗经字画之妙,非 蔡中郎 辈不能为,以 黄初 后来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岂 魏 人笔力可到!”宋史·吕文仲传:“ 太平兴国 中,上每御便殿观古碑刻,輒召 文仲 与 舒雅 、 杜镐 、 吴淑 读之。” 清 顾炎武 《北岳辨》:“ 宋 初,庙为 契丹 所焚, 淳化 二年重建,而 唐 之碑刻未尝毁。”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金石文字》:“ 孙渊如 观察尝言:‘吾如官御史,拟请旨著地方官吏保护天下碑刻。’”
《漢語大詞典》:刻铭(刻銘)
(1).在金石等器物上镂刻文字。汉书·郊祀志下:“大臣子孙刻铭其先功,臧之于宫庙也。” 唐 杜甫 《赠司空王公思礼》诗:“洗剑 青海 水,刻铭 天山 石。”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斛铭:“家中量衡无二致,刻铭於斛之四面:出以是,入以是,子孙永如是。”
(2).刻于金石等器物上的文字。宋书·宋白传:“ 泰山 有 唐玄宗 刻铭。”
《國語辭典》:刻镂(刻鏤)  拼音:kè lòu
1.雕刻。《淮南子。齐俗》:「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逐于刻镂。」汉。贾谊〈过秦论〉:「阴奉彫琢刻镂之好以纳其心,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
2.极力描绘修饰。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神思》:「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3.铭记、铭刻。如:「浩瀚师恩,永远刻镂在莘莘学子心头。」
《骈字类编》:十刻
诗狂夫瞿瞿疏从秋分至于冬至昼渐短减十刻半从冬至至于春分所加亦如之 汉书东方朔传帝始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常称平阳侯坐宋书礼志咸宁注先正一日守宫宿设王公卿校便 于端门外大乐鼓吹又宿设四厢乐及牛马帷阁于殿前夜漏未尽十刻群臣集到庭燎起火上贺谒报
《國語辭典》:摹刻  拼音:mó kē
1.摹写,刻石。宋。苏轼〈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朱蜡为摹刻,细妙分毫釐。」
2.翻刻。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近藏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