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遗辙(遺轍)
(1).指留下的车辙。 唐 刘驾 《古出塞》诗:“古来犬羊地,巡狩无遗辙。”
(2).犹遗轨。比喻前人留下的法度规则等。《文选·陆机〈五等论〉》:“ 光武 中兴,纂隆皇统,而犹遵覆车之遗辙,养丧家之宿疾。” 李善 注:“言 光武 犹遵师 前汉 之失也。晏子春秋:‘谚曰:前车覆,后车戒也。’” 明 宋濂 《无尽灯禅师行业碑铭》:“大士 韶国师 之法嗣也,吾可不遵行遗辙乎!”
《漢語大詞典》:遗画(遺畫)
(1).指残存之字。 宋 王十朋 《次韵梁尉秦碑古风》:“我虽过 秦 爱遗画, 南山 入望频支颐。”
(2).指前人遗留之画。 唐 皮日休 《初夏游楞伽精舍》诗:“遗画龙奴狞,残香虫篆薄。” 清 龚炜 巢林笔谈·外曾祖葛芝山之死:“ 五知 徐太史 题公遗画诗,有云‘寄语挥毫贵公子,櫜弓卧鼓百年餘。’”
《漢語大詞典》:遗道(遺道)
(1).指前人留传下来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治理方法等。史记·周本纪:“ 公季 脩 古公 遗道,篤於行义,诸侯顺之。”
(2).犹言失去道义。晏子春秋·问下二一:“ 叔向 问 晏子 曰:‘世乱不遵道,上辟不用义;正行则民遗,曲行则道废。正行而遗民乎?与持民而遗道乎?此二者之于行何如?’” 晋 枣腆 《答石崇》诗:“上德无欲,遗道不为。”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夫今之人,务利而遗道,其学其问,以之取名致官而已!”
《漢語大詞典》:遗辞(遺辭)
亦作“ 遗词 ”。
(1).指前人留下的言论。 汉 蔡邕 《太傅安乐侯胡公夫人灵表》:“昔先圣之遗辞,言仁者其寿长。”《后汉书·章帝纪》:“‘五经’剖判,去圣弥远,章句遗辞,乖疑难正。” 宋 曾巩 《试秘书省校书郎李君妻太原王氏墓志铭》:“古有遗辞,罔不采获。”
(2).指前代或前人留下的词章。 宋 梅尧臣 《问牛喘赋》:“余得摭遗辞,掇遗韵,索遗意而用以酬。”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 张靖之 《题马和之〈伐檀图〉》诗:‘ 后稷 肇王业,《豳风》有遗词。’” 清 黄景仁 《题翁覃溪所藏宋槧施注苏诗原本》诗:“终愁缀葺或失真,遗辞浪説《由仪》补。”
《漢語大詞典》:遗册(遺册)
(1).指前人所遗下的谋策。《史记·秦始皇本纪论》:“ 孝公 既没, 惠王 、 武王 蒙故业,因遗册,南兼 汉中 ,西举 巴 蜀 ,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按, 贾谊 新书·过秦上作“遗策”。
(2).古代的典籍。 南朝 梁 江淹 《镜论语》:“巡青史之残誥,览朱管之遗册。” 清 顾炎武 《赠潘节士柽章》诗:“顾我虽逢掖,犹然抱遗册。”
(3).帝王临终前的册书。犹遗诏。魏书·礼志三:“今奉终之事,一以仰遵遗册,於令不敢有乖。”
《漢語大詞典》:遗绩(遺績)
(1).谓遗留功绩于后世。 南朝 宋 鲍照 《伤逝赋》:“志存业而遗绩,身先物而长辞。”
(2).指前人遗留的功绩。 明 何景明 《东昌公哀词》之二:“铭石看遗绩,凄凉太史篇。”
《漢語大詞典》:前恶(前惡)
(1).前人的罪过。国语·晋语五:“国之良也,灭其前恶,是故 舜 之刑也殛 鮌 ,其举也兴 禹 。”
(2).以前的过失。左传·定公五年:“善,使其復所,吾以志前恶。” 唐 崔颢 《赠怀一上人》诗:“作礼懺前恶,洁诚期后因。”
(3).旧有的嫌隙。史记·匈奴列传:“朕与单于皆捐往细故,俱蹈大道,堕坏前恶,以图长久,使两国之民若一家子。”
《漢語大詞典》:遗仪(遺儀)
(1).前代的仪仗规制。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饰遗仪於组旒,沦徂音乎珩珮。” 南朝 梁 任昉 《为萧扬州荐士表》:“ 甘泉 遗仪, 南宫 故事。画地成图,抵掌可述。”
(2).前人留下来的法度、准则。 唐 柳宗元 《为文武百官请复尊号表》之六:“徒示其罚,不旌其功,何以知区宇之削平,何以知宗庙之兴復,似非陛下之本意,但自欲改先祖之遗仪耳。”
《漢語大詞典》:遗诫(遺誡)
亦作“ 遗戒 ”。
(1).犹遗嘱。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昔大司马 吴汉 老病将卒, 世祖 问以遗戒。”后汉书·祭遵传:“临死遗诫牛车载丧,薄葬 洛阳 。”北史·韩子熙传:“卒,遗戒不求赠諡,其子不能遵奉,遂至干謁。” 唐 白居易 《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公之将终也,遗诫诸子。”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且死,遗戒丧车速发。”参见“ 遗嘱 ”。
(2).指前人遗下的训诫。 汉 张衡 《归田赋》:“感 老氏 之遗诫,将迴驾乎蓬庐。”后汉书·明帝纪:“圣恩遗戒,顾重天下,以元元为首。”三国志·魏志·赵王干传:“初封诸侯,训以恭慎之至言,辅以天下之端士,常称 马援 之遗诫。”宋史·李继和传:“ 继隆 罢兵柄,手録 李勣 遗戒授 继和 ,曰:‘吾门不坠者在尔矣。’”
《國語辭典》:遗嘱(遺囑)  拼音:yí zhǔ
1.遗言。人在生前或临终嘱咐处理后事的言辞。如:「国父遗嘱」。也称为「遗言」。
2.预先处置身后事务或财产的文书,单独表示意思的行为,至死后方发生效力者,称为「遗嘱」。
《國語辭典》:遐迹(遐跡)  拼音:xiá jī
前人的事迹。汉。扬雄〈河东赋〉:「轶五帝之遐迹兮,蹑三皇之高踪。」
《漢語大詞典》:遗学(遺學)
指前人留下的学说。汉书·刘歆传:“传问民间,则有 鲁国 桓公 、 赵国 贯公 、 胶东 庸生 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 元 刘固 《书事》诗:“ 朱 张 遗学有经纶,不是清谈误世人。” 清 刘大櫆 《〈东皋先生时文〉序》:“迄於今,承袭舛讹,先民之遗学,扫地尽矣。”
《漢語大詞典》:遗操(遺操)
(1).指前人留下来的琴曲。文选·嵇康〈琴赋〉:“理 重华 之遗操,慨远慕而长思。” 李善 注:“ 重华 ,谓 舜 也。《琴道》曰: 舜 操者,昔 虞舜 圣德玄远,遂升天子。喟然念亲,巍巍上帝之位不足保,援琴作操。” 元 萨都剌 《焦桐》诗:“天海空遗操,冰霜见裂纹。”
(2).指留下的德操。晋书·羊祜传:“身没让存,遗操益厉。”
《漢語大詞典》:遗勋(遺勳)
亦作“ 遗勛 ”。 指前人留下的功勋。隶释·汉金乡长侯成碑:“存有显名,终有遗勋。”隶释·汉幽州刺史朱龟碑:“烈烈遗勛,景炎弥光。”隶释·三国魏公卿上尊号奏:“兴遗勋,断絶世。”
《漢語大詞典》:遗谶(遺讖)
(1).前人留下的预言吉凶得失的谶言。文选·班固〈幽通赋〉:“ 黄神 邈而靡质兮,仪遗讖以臆对。” 李善 注:“ 应劭 曰: 黄 , 黄帝 也,作占梦书;邈,远也。言 黄神 邈远无所质问,依其遗讖文,以胸臆为对也。” 清 丘逢甲 《漫遣三迭前韵》之一:“ 六朝 遗讖詮《桃叶》, 三峡 哀謡和《竹枝》。”
(2).谓在他人家中留下谶语。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贝编:“时酷吏多令盗夜埋蛊遗讖於人家,经月,告密籍之。”按,旧时造反,往往假借谶纬以号召群众。故 曹魏 以来历代王朝,都明令严禁,如有发现,按法处罪。
《漢語大詞典》:嗣奉
谓继前人而敬受。三国志·蜀志·张飞传:“朕承天序,嗣奉洪业。”晋书·慕容超载记:“朕嗣奉成业,不能委贤任善,而专固自由。”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臣父 德明 ,嗣奉世基。”
分類: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