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6,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续断
伤寒
糜烂
下利
嘈杂
内伤
小水
心悸
阴邪
子气
医家
医书
心火
荣卫
风痹
《國語辭典》:续断(續斷)  拼音:xù duàn
植物名:(1)续断科川续断属。多年生草本,主根圆柱形。叶琴状羽裂。头状花序球形。径二至三公分,总梗长可达五十五公分;花冠淡黄色或白色,裂片四枚。瘦果倒卵状圆柱形。全草入药,行血消肿,续筋接骨。(2)唇形科糙苏属,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中空有棱,高达一公尺半,质地粗涩而刚硬,有硬毛。叶对生,卵状椭圆形,粗锯齿缘。夏秋开花,轮伞花序具四至八朵花,花冠二唇形,白色或紫色。果实为三角锥形的小坚果,表皮平滑。根赤黄色,细而长。可入药,可补肝肾,消肿生肌,更为续折接骨的良药,也称为「糙苏」。
《國語辭典》:伤寒(傷寒)  拼音:shāng hán
1.中医上指外感热病的总称;亦指受了风寒而引起的病。
2.病名。病原体为沙门氏伤寒杆菌,可经由饮水或食物传染。潜伏期约为两周,症状为发烧、头痛、发冷、腹痛、便秘或腹泻、脉搏缓慢,甚至出现肝脾肿大、胸腹部有玫瑰疹等病症。可能引起肠胃出血、肺炎等并发症。也称为「肠伤寒」。
《國語辭典》:糜烂(糜爛)  拼音:mí làn
1.毁伤溃坏。汉。王充《论衡。书虚》:「煮汤镬之中,骨肉糜烂。」也作「靡烂」。
2.蹂躏。《孟子。尽心下》:「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
《國語辭典》:下利  拼音:xià lì
古代祭祀时,主祭者的助手之一。《仪礼。少牢馈食礼》:「佐食,上利执羊俎,下利执豕俎。」
《漢語大詞典》:上利
(1).古代祭祀时主祭人的助手,有上手下手之分,上手曰上利。仪礼·少牢馈食礼:“佐食,上利执羊俎,下利执豕俎,司士三人执鱼腊肤俎,序升自西阶,相从入设俎。”
(2).古代堪舆家迷信之说,指安葬的好处所。旧唐书·吕才传:“古之葬者,并在国都之北…… 汉 之山陵,散在诸处,上利下利,蔑尔不论。”
《國語辭典》:嘈杂(嘈雜)  拼音:cáo zá
形容声音喧闹、杂乱。《红楼梦》第五三回:「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文明小史》第三回:「听了听二门外头那人声越发嘈杂,甚至拿砖头撞的二门鼕鼕的响,其势岌岌可危。」
《國語辭典》:内伤(內傷)  拼音:nèi shāng
1.中医指因身心过劳、饮食不适及七情六欲所导致的病症,相对于外感而言。《汉书。卷三○。艺文志》:「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2.在伤科学上指跌、仆、捶、击等导致内脏、气、血、经络损伤。相对于外伤而言。
3.心中悲痛。《清史稿。卷二一四。后妃传。高宗孝贤纯皇后传》:「致黯然以内伤兮,遂邈尔而长逝。」唐。杜甫〈入衡州〉诗:「恕己独在此,多忧增内伤。」
《漢語大詞典》:小水
(1).小水流。吕氏春秋·有始:“小水万数。”魏书·李冲传:“且 伊 洛 境内,小水犹尚致难,况 长江 浩汗,越在南境。”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譬如水,一条小水流过一段路,不再往前流,太阳晒,沙土填,到后来,这条小水不见了,这是实在的消失。”
(2).小水灾。《后汉书·律历志下》“二十四气” 南朝 梁 刘昭 注:“小寒,晷长一丈二尺四分。当至不至,先小旱,后小水。”《后汉书·律历志下》“二十四气” 南朝 梁 刘昭 注:“小暑,晷长二尺四寸四分。当至不至,前小水,后小旱。”
(3).指较大的内陆湖。因小于大海,故称。初学记卷六引山海经:“按 西海 ,大海之东,小水名海者,则有 蒲昌海 、 蒲类海 、 青海 。”
(4).指小水池。 唐 白居易 《重戏答〈园林〉》诗:“小水低亭自可亲,大池高馆不关身。”
(5).平时每日一次的潮汛。 明 叶子奇 草木子·管窥:“ 江 浙 之潮,自有定候; 钦 廉 之潮,则朔望大潮谓之先水,日止一潮,谓之小水。”
(6).中医学用以称小便。 明 张介宾 景岳全书·寒热真假篇:“或大便不实,或先鞭后溏,或小水清频,或阴枯黄赤。”《医宗金鉴·内痈部·脾痈》:“腹胀嗌乾小水短。”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宾退杂识》:“白荳蔻油……能暖脾胃,去食水,下小水。”
《國語辭典》:心悸  拼音:xīn jì
1.因贫血、神经系统失调或过度劳累而引起心跳加速、心律不整的症状。
2.心中惊恐害怕。如:「思及那次强烈台风肆虐,摧枯拉朽的恐怖情况,至今犹教人心悸。」《镜花缘》第六六回:「若非当日见机,早早逃避,岂能活到今日!一经回想,尚觉心悸。」
《漢語大詞典》:阴邪(陰邪)
(1).阴险邪恶。《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塞阴邪之路,屏褻狎之臣,制侵陵迫胁之心,復门户扫除之役,戒其所宜戒,忧其所宜忧。”宋史·司马光传:“ 光 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宋 梅尧臣 《依韵奉和永叔感兴》之二:“所论言必从,岂若水投石。阴邪日已销,事理颇以得。” 刘坚 《“强盗”的女儿》:“我偷偷去看 滑溜溜 ,他目光阴邪狠毒,眼珠一明一暗。”
(2).阴湿邪毒。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余谓此凶悖之魄,聚为妖厉,犹蛇虺虽死,餘毒尚染於草木,不足怪也。凡阴邪之气,遇阳刚之气则消。”
(3).中医学名词。指六淫病邪中的寒、湿等邪气。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上:“寒,阴邪也。”
《漢語大詞典》:子气(子氣)
中医学病名。指妇女妊娠期中出现的自膝至足浮肿、小便频繁的病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子肿子气子满脆脚皱脚总括》:“头面四肢肿子肿,自膝至足子气名。”注:“自膝至足肿,小水长者,属湿气为病,故名曰子气。”
《國語辭典》:医家(醫家)  拼音:yī jia
医生。《汉书。卷三四。黥布传》:「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赫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西游记》第二回:「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國語辭典》:医书(醫書)  拼音:yī shū
有关医学方面的书籍。
分類:医书医学
《國語辭典》:心火  拼音:xīn huǒ
1.内心的浮躁或激动。唐。白居易 感春诗:「忧喜皆心火,荣枯是眼尘。」
2.中医称人体内的热气为「心火」。心火大时,易引起烦躁、口乾、舌痛等症状。
3.星名。心宿二的别称。《晋书。卷七一。列传。孙惠》:「夫心火倾移,丧乱可必,太白横流,兵家攸杖。」也称为「大火」。
《漢語大詞典》:荣卫(榮衛)
(1).营卫,保卫。吕氏春秋·士容“德行尊理而羞用巧卫” 汉 高诱 注:“尊重道理而行,羞以巧媚自荣卫也。” 陈奇猷 集释引 毕沅 曰:“‘荣’,疑‘营’。”
(2).中医学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荣气行于脉中,属阴,卫气行于脉外,属阳。荣卫二气散布全身,内外相贯,运行不已,对人体起着滋养和保卫作用。《素问·热论》:“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
(3).泛指气血、身体。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若乃精灵困于烦扰,荣卫消於役用。” 唐 陆龟蒙 《记事》诗:“虽然荣卫困,亦觉精神旺。” 明 唐寅 《白发》诗:“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衰。”
《國語辭典》:风痹(風痺)  拼音:fēng bì
中医指风湿性关节炎一类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