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筋绝(筋絶)
中医学危重证候之一。指虚劳死证,表现有魂惊虚恐,手足爪甲青紫,并伴有呼骂不休等。 晋 王叔和 《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病人筋絶,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駡不休。”
《國語辭典》:祛风(祛風)  拼音:qū fēng
驱除风邪。《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改用一个丸剂的方子,加入几味祛风的药,渐渐见效。」
《漢語大詞典》:清邪
中医学名词。指风寒等致病因素。《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注:“清邪居上,谓雾邪本乎天也;浊邪居下,谓湿邪本乎地也。”
《國語辭典》:内寒(內寒)  拼音:nèi hán
由体内所自发的寒气。中医指因阳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而引起的水液运化障碍、浊阴滞留的病症。症状为吐泻、腹痛、手足逆冷或水肿痰饮等,虽用取暖或覆被等外在方式也都不能去除寒气。
《漢語大詞典》:医博士(醫博士)
官名。负责教授医学知识。 隋 始置, 唐 沿之。隋书·百官志下:“太医署有主药,二人……医博士,二人。”新唐书·百官志三:“医博士一人,正八品上;助教一人,从九品上。掌教授诸生以《本草》《甲乙》《脉经》。”
《漢語大詞典》:一见喜(一見喜)
穿心莲的别名。一年生草本植物。中医学以叶或全草入药。
《漢語大詞典》:针科(針科)
亦作“鍼科”。 宋 时医学教育的一个分科,专教学生以针灸为人治病。宋史·选举志三:“医学,初隶太常寺, 神宗 时始置提举判局官及教授一人,学生三百人。设三科以教之,曰方脉科、鍼科、疡科。”
《漢語大詞典》:张仲景
(约150-219)东汉医学家。名机,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创用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体现了理、法、方、药的一系列辨证施治原则,提出了三因致病说。后世尊其为“医圣”。
分類:医学南阳
《國語辭典》:骨蒸  拼音:gǔ zhēng
中医上指午后出现盗汗,面颊和手、足、心轻微发热等症状,常见于结核病患者。
《漢語大詞典》:撮口
(1).即撮口呼。 清 潘耒 类音:“蹙唇而成声,谓之撮口。”参见“ 撮口呼 ”。
(2).聚口使成圆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秀才:“少顷又作之,既而悟其为 郭 ,始大笑,皆撮口从学,无一能者。”
(3).犹言弄唇吻。 元 商衟 《一枝花·叹秀英》套曲:“禽唇撮口由闲可,殴面梟头甚罪过。”
(4).中医学病症名。指口唇收缩撮起,不能吮乳。多出现于初生小儿所患的脐风、惊风等病。《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撮口》:“撮口:撮如囊口吮乳难,舌强唇青吐沫痰。面色赤黄胎热极,四肢厥冷命难全。”注:“撮口者,口撮如囊口也。”
《國語辭典》:撮口呼  拼音:cuō kǒu hū
音韵学上的四呼之一。指有介音ㄩ或主要元音为ㄩ之韵母。
《國語辭典》:祛痰  拼音:qū tán
去除痰液或生痰病因的方法。《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治法当先以顺气祛痰为主。」
《國語辭典》:伤食(傷食)  拼音:shāng shí
中医上指平素消化受纳功能不佳,或因饮食过量、过食生冷食物等等原因,导致以恶心、厌食、嗳气酸腐,以及脘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胃肠积滞性疾病。《西游记》第三三回:「沙僧道:『打寒噤想是伤食病发了。』」《醒世恒言。卷二八。吴衙内邻舟赴约》:「这还是吴府尹恐他伤食,酌中定下的规矩。」也称为「食积」、「宿食」。
《漢語大詞典》:厥冷
中医学名词。手足厥冷,也叫“手足逆冷”、“四逆”。指手足四肢由下而上冷至肘膝的症状。有寒热之分。可见于伤寒、厥证、疝等病症。参阅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敦煌曲子词·定风波》:“阴毒伤寒脉又微,四支(肢)厥冷猒难依(医)。”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 角哀 再欲上前劝解时,但见 伯桃 神色已变,四肢厥冷,口不能言。”红楼梦第九五回:“不料此回甚属利害,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
《漢語大詞典》:销渴(銷渴)
即消渴。中医学病名。因口渴、易饥、尿多、消瘦,故名。包括糖尿病、尿崩症等。亦有指急性热病中口渴多饮为销渴者。《花月痕》第四一回:“病非销渴,远山底事重描?”
《漢語大詞典》:子烦(子煩)
中医学病名。指妇女妊娠期中出现的烦躁心悸的病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子烦证治》:“孕妇时烦名子烦,胎热乘心知母痊。”注:“孕妇别无他证,惟时时心烦者,名曰子烦,由胎中鬱热上乘於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