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韵学(韻學)  拼音:yùn xué
考正音读、研究声韵的学科。
分類:音韵学
《國語辭典》:音韵学(音韻學)  拼音:yīn yùn xué
1.研究人类语言音韵结构的学问。
2.声韵学的别名。参见「声韵学」条。
《國語辭典》:同调(同調)  拼音:tóng diào
1.音调相同。如:「最近流行老歌新唱,虽然同调但节奏大异。」
2.思想或志趣相合。《文选。谢灵运。七星濑诗》:「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却是有几个同调的人,将来到省,可以同先生相会。」
3.同一声调。如同属第三声为同调。
《國語辭典》:五音  拼音:wǔ yīn
1.中国声乐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2.音韵学上指依唇、舌、齿、牙、喉五类声母发音部位划分的音。
《國語辭典》:声韵(聲韻)  拼音:shēng yùn
1.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汉字字音。也称为「音韵」。
2.声母和韵母。
《漢語大詞典》:声均(聲均)
见“ 声韵 ”。
《漢語大詞典》:外声(外聲)
音韵学术语。指开口呼和合口呼。 章炳麟 《国故论衡·音理论》:“闔口、开口皆外声,撮口、齐齿皆内声也。”
《國語辭典》:全清  拼音:quán qīng
声韵学上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如ㄅ、ㄈ等。
《國語辭典》:洪音  拼音:hóng yīn
声韵学上指主要母音舌位较低、较后、口腔共鸣器空隙大的音。相对于细音而言。如宋、元等韵学家将一、二等韵视为洪音,把三、四等韵当做细音。
《漢語大詞典》:协用(協用)
(1).谓正确使用。《书·洪范》:“次四曰协用五纪。” 孔 传:“协,和也。和天时,使得正用五纪。”
(2).即协韵。音韵学用语。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一:“观古人谐声,有不可解者,如‘玖’字、‘有’字多与‘李’字协用,‘庆’字、‘正’字多与‘章’字、‘平’字协用。如:‘或羣或友,以燕天子’。”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古诗之韵,如《三百篇》协用者,‘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是也。”参见“ 协韵 ”。参阅 清 段玉裁 《六书音均表三》、 王力 《汉语诗律学》第二章第二五节。
《國語辭典》:内转(內轉)  拼音:nèi zhuǎn
1.由地方官吏内迁调任为京官。《晋书。卷八八。孝友传。李密传》:「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2.声韵学名词。在等韵图上,没有独立的二等韵母的韵摄,称为「内转」。包括通、止、遇、果、宕、曾、流、深八摄,共六十七韵。
《國語辭典》:字母  拼音:zì mǔ
1.拼音文字或音节文字的书写符号。如希腊字母、阿拉伯字母。
2.传统声韵学称声母的代表字为字母。如三十六字母。
《國語辭典》:阳声(陽聲)  拼音:yáng shēng
1.音律中的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种,称为「阳声」。见《周礼。春官。大师》。也称为「阳律」。
2.清越的声音。《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凡相干,欲赤黑而阳声,赤黑则乡心,阳声则远根。」
《國語辭典》:协韵(協韻)  拼音:xié yùn
1.符合韵律。诗词歌赋中,于相当的句末以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相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称为「协韵」。《红楼梦》第四○回:「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协韵,错了的罚一杯。」
2.今韵与古韵不同,以今音读古韵,多不能谐。北周沈重作《毛诗音义》,创协韵之说,随意将某字临时改读某音,以求和谐。至明末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道理加以反驳,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今韵不协,正是语音演变的證据,不能任意随文改读。应求古韵,以證其和谐。
《漢語大詞典》:叶韵(叶韻)
亦作“ 叶韵 ”。
(1). 南北朝 时,学者因按当时语音读诗经,韵多不和,便以为作品中某些字需临时改读某音,称为叶韵。后人并以此应用于其他古代韵文。此风至 宋 代而大盛。 明 陈第 始建立“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历史语言观,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参阅 明 陈第 《毛诗古音考序》
(2).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点化故事:“借君衔以叶韵耳。”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夫叶韵乃词中最要之处。”
《漢語大詞典》:同部
(1).谓汉字同一部首。 清 王筠 说文释例·异部重文:“卤莽者遂谓同部重文之外,更无重文矣。”
(2).音韵学术语。上古音中以同韵之字为同部。
(3).同一部落。 章炳麟 《文学说例》:“案 蒲斯门 人种,以同部女子为男子所公有,故无夫妇妃耦之言。”
《國語辭典》:喉音  拼音:hóu yīn
1.气流受阻于声带所发出的辅音。依发音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喉塞音和喉擦音两种。
2.古韵学中七音之一。如三十六字母中的晓、匣、影、喻四母。
《漢語大詞典》:内声(内聲)
音韵学术语。指撮口之声和齐齿之声。 章炳麟 《国故论衡·音理论》:“闔口、开口皆外声,撮口、齐齿皆内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