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荷镫(荷鐙)
荷花形的灯。旧俗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将此灯浮于水上以祀鬼。 清 纳兰性德 《眼儿媚·中元夜有感》词:“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鐙。”
《漢語大詞典》:都踊
旧时 日本国 西京 民间的一种风俗。青年男女于七月十五至三十日,跳舞达旦,谓之都踊。 清 黄遵宪 《都踊歌》序:“ 西京 旧俗七月十五日至晦日,每夜亘索街上,悬灯数百,儿女艷妆靚服为队,舞蹈达旦,名曰‘都踊’。所唱皆男女猥褻之词,有歌以为节者,谓之‘音头’,译而録之。其风犹 唐 人《合生歌》,其音节则 汉 人《董逃行》也。”
《漢語大詞典》:木射
又称十五柱毬戏。 唐 陆秉 著有《木射图》一卷。其法为在场地一端竖立十五个象征“侯”的木笋,其中十个木笋上各写一红字,分别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另五个木笋上各写一黑字,分别为:傲、慢、佞、贪、滥。红黑相间,作为目标,用象征“箭”的毬,从场地的另一端滚去,命中红笋者为赢,命中黑笋者为输。参阅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
《国语辞典》:木贼(木贼)  拼音:mù zéi
植物名。木贼科木贼属,约十五种多年生草本,包括台湾木贼、节节木贼、斑纹木贼等之通称。高约两尺,茎明显具节,每节一至四分枝,有鳞状小叶。茎质粗糙,匠人用以磨光木材、骨、角等物。也称为「节节蓖」。
《漢語大詞典》:呻唤
因劳苦病痛而呻吟或叫唤。百喻经·人说王纵暴喻:“夜中呻唤,甚大苦恼。” 唐 韩愈 《双鸟》诗:“得病不呻唤,泯默至死休。”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五:“﹝她﹞痛得火烧火辣,想不呻唤,却实在忍不住。”
《漢語大詞典》:骚人体(騷人體)
明 宁王 朱权 所定乐府十五体之一。 任讷 《散曲概论》卷二:“太和正音谱之上卷,先列乐府十五体:‘七、骚人体,嘲笑戏謔。’按此体名目欠妥,因其实际与楚江体絶异而名目则甚相混也。此体中之著作已多属於俳体者,再嘲讥与讥刺不同。”
《漢語大詞典》:夏安居
佛教语。谓僧徒在夏天,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而专心坐禅修学。又称坐夏。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五九:“ 土火罗 诸国,以十二月安桎北方,言夏安居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各就其事制名也。”
《国语辞典》:快炮  拼音:kuài pào
发射速度甚快,口径在十五公分以内,每分钟可射数发。也称为「速射炮」。
《国语辞典》:吊头(吊头)  拼音:diào tóu
旧时男女到十五岁,便将头发向上绾起,戴上发髻,表示成年。称为「吊头」。《金瓶梅》第三七回:「才吊起头儿没多几日,戴著云髻儿,好不笔管儿般直缕的身子儿。」
《国语辞典》:花朝日  拼音:huā zhāo rì
相传阴历二月十二日或十五日为百花的生日,称为「花朝日」。《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到了花朝日,孟沂要归省父母。」也称为「花朝」。
《漢語大詞典》:逾笄
谓女子年龄超过十五岁。 清 王韬 《淞滨琐话·记双烈》:“女父遴选殊苛,低昂不能就。女年亦逾笄矣,或讽女父稍贬焉。” 清 张伯行 《饬禁婚嫁丧葬华奢示》:“女至逾笄,不得出阁,内有怨女,外有旷夫,嫁妆之害大矣。”
《國語辭典》:对虾(對蝦)  拼音:duì xiā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身长十五到二十公分,甲壳薄而透明,第二对触角上的须很长。主要产区在黄海和渤海湾中,是中国的特产。肉味鲜美,过去市场上常成对出售,故称为「对虾」。也称为「明虾」。
《漢語大詞典》:膏糜
亦称“ 膏粥 ”。 上浮油脂的白粥,古人于农历正月十五日用以祭祀蚕神。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 吴县 张成 夜起,忽见一妇人立於宅南角,举手招 成 曰:‘此是君家之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十五,宜作白粥,泛膏於上,以后年年大得蚕。’今之作膏糜像此。”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白膏粥亦记其事,作“膏粥”:“ 成 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
《漢語大詞典》:耐何
奈何。犹对付,应付。 元 杨暹 《西游记》第四本第十五出:“ 行者 ,索用机谋,休要胆大心粗。耐何得,亲自下手;耐何不得呵,索寻后巷 王屠 。”
《國語辭典》:青筋  拼音:qīng jīn
皮肤下青色的静脉血管。《水浒传》第二九回:「一身紫肉横生,几道青筋暴起。」《醒世姻缘传》第八九回:「这张氏气得脖子青筋暴流,合大腿一般粗细。」